那年的爸爸和我们 王燕 讲述 姜春艳 整理

绿色蔬菜

<p class="ql-block">  那,已经是曾经的很久远的往事了。</p><p class="ql-block"> 在祖国的西北边疆——天山脚下的某空军部队的飞行运输团里,有一位从南方湖北某部来到西北边疆的优秀空军飞行员。他,就是王燕的爸爸,原新疆空军“独立十一飞行大队”中队长王殿山。</p> 爸爸王殿山(1978年在新疆南山机场) 据女儿王燕回忆,爸爸是1949年9月参军的,当时,因为家里很穷,交不起公粮,五六个孩子都要糊口。那时的爸爸虽说才17岁,但干起活来也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呢!无奈之下,大队主任就跟爷爷商量说,让娃当兵去吧!这样就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少交点公粮!<br>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过活,爷爷忍痛割爱,掏出家里仅有的五角钱,义无反顾地把当时仅有17岁的爸爸送到了征兵的大卡车上。当时说是去当兵,却不知要去哪里。后来在路上才听有人说爸爸是去支援朝鲜人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br> 爸爸王殿山(1961年在河南新乡) 1950年9月,爸爸穿上了威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跟所有参军的战士一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大桥,到了朝鲜战场,爸爸在师部任通信员......朝鲜战争结束后,当爸爸最后一批从朝鲜战场回国到家乡时,乡亲们看到爸爸跟着队伍,胸前戴着大红花,一副自豪自信的神情。乡里有人说,老王家的儿子真有出息!提干了!穿着四个兜的军服呢!<br>  回国后的第二年(1952年),东北这边招飞行员,爸爸因小时候没条件读书,文化底子薄,就参加了当时的一个补习文化班。由于爸爸学习努力刻苦,认真钻研,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当年在学习班上就被招收飞行员的干事选中带走,去了黑龙江齐齐哈尔空军机场。在那里爸爸开始了他一生中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当一名神圣的飞行员生涯,从此,爸爸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div>爸爸王殿山(1964年在湖北孝感机场)</div> 在齐齐哈尔,开始爸爸开的是战斗机,后来又改为开运输机,部队的换防也是很频繁的,开始换防河南,后又换防湖北,1965年因国家需要,调到新疆。记得爸爸在湖北戍边时,部队一位领导说,西北边疆现在需要人去支援,问有没有志愿去新疆的?爸爸听后,想到祖国的西北边疆正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作为一名军人,理应响应军委号召,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守卫边疆为神圣使命,于是,爸爸丝毫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报了名。记得当时与爸爸一起报名来新疆的还有一位李国喜叔叔。<br>  就这样,爸爸跟妈妈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王燕和弟弟一家人,千里迢迢从南方湖北来到了茫茫戈壁——新疆乌鲁木齐。爸爸来疆时,机场在阿胃滩。刚来新疆时,一家人是住在混合库附近,后来又在乌鲁木齐市八楼住一段时间,1968年搬到了筒子楼。<br>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一件事,是爸爸藏在心里许久不愿提及的,那是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的时候,爸爸正在唐山机场执行任务。7月28日这天夜晚,时间差不多是凌晨两点钟左右,忽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天际间瞬间出现一道道红绿蓝三色交织的彩色光束,如同海啸或山崩地裂,更像晴天霹雳般的电闪雷鸣——“地震了!”巨大的轰鸣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震醒了无数还酣睡在梦乡里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此时在唐山执行任务的爸爸住在小平房里,小平房的门窗,以及能出去的空隙都已经被地震的巨大晃摇和倒塌死死的卡住!出不去了!怎么办?爸爸焦急的环视着屋里漆黑凌乱的四周,这时爸爸看到窗户眼前一亮——砸玻璃出去!爸爸没有时间去找工具,不顾一切的就用双拳使劲撞击窗框上的玻璃,玻璃砸碎了,他第一时间从窗子里跳出去,冲向飞机驾驶舱。由于强烈的地震,地面上所有的通讯设施都遭到破坏而中断,爸爸在飞机的驾驶舱里用无线报话机迅速把唐山大地震的消息第一时间报告给了北京党中央。这时,全国人民才知道唐山大地震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抗震救灾纪念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后,爸爸回来时胳膊上全是砸玻璃时划的一道道深深的划痕。在北京,爸爸参加了党中央军委举办的庆功表彰大会,爸爸被评为先进个人,一等功臣,获得多项奖励和奖状。还跟中央军委及有关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照片是长长的卷筒式的。爸爸很谦虚低调,不让我们给他宣传这件事。他说,作为一名军人,舍生忘死都在所不辞,这样的事换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很遗憾,当年那些奖章证书和照片我们也没精心保管,也许是爸爸想隐姓埋名,把它收藏起来放在哪里了。</p> <p class="ql-block">1976年爸爸王殿山与战友在北京动物园留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爸爸在部队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他一直没给家人透露,直到他八十多岁时,晚年离休在干休所的日子里,想起当年的那些难忘的经历,开始怀旧了,才给我们提起,很多经历是他封存了几十年后,儿女们才知道的。</p> 广西的崇山峻岭 有一次,为了执行一项上级交给的往广西运送飞机的任务,爸爸带着一个数架飞机的机组和随行的飞行学员从乌鲁木齐飞往广西桂林,很多人都知道,十万大山的广西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山峦叠嶂,有的山区地形很险峻,当爸爸驾驶的第二架飞机飞到群山万壑的半山腰时,突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这无形中给当时的飞行又增加了更多的难度,本身山里就云雾缭绕,飞机被夹在两座山岭之间,飞行的能见度就很低,视线模糊,判断飞机距离地面的高度很难报告准确,这时爸爸就凭着多年来积累的飞行经验,沉着冷静地在浓密的云雾里穿行了十多分钟,飞行员们因为有爸爸坐镇指挥,心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他们用飞行术语跟爸爸准确地对着话,最终,整个机组在爸爸的带领下,终于穿云破雾,历尽艰辛,突破艰险,越过了浓雾濛濛的崇山峻岭,顺利地降落到地面指定的飞行地点。好惊险的一幕啊,任务终于完成了,大家那把紧紧捏出的汗的手总算松开了! 1974年爸爸王殿山(右一)与战友在新疆阿胃滩机场<br><br>  作为一名飞行员,有时在遇到某些特殊险情时,真有一种铤而走险,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感觉。由于爸爸飞行技术掌握的全面,心理素质过硬,他带出来的几批飞行学员都很优秀。因此,那些年,爸爸多次获得了空九军党委,以及飞行运输团领导颁发的立功受奖证书。在运输团历任中队长、副参谋长。后来,爸爸因身体原因停飞,于1980年调入空军乌鲁木齐(大东沟)场站任副站长,1986年离休,1988年安置在乌鲁木齐市西虹东路第二干休所。2016年爸爸因病去世,享年85周岁。<br> 1976年在南山机场(左起:姜春艳、王燕) 在南山机场(左起:姜春艳、王燕)<br><br>  回忆起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在筒子楼三年多的生活岁月里,王燕也感慨万千,那时她跟所有的发小们一样,天真伴随着童年的快乐。洪英是她常常在一起玩的最多的小伙伴,她们在楼下玩丢手绢,跳皮筋,去楼后面的麦田里抓蜻蜓,扑蚂蚱,也在付得英阿姨家吃过饭,在乌鲁木齐市铁三中从初中到高中,住校读书五年,1978年高中毕业。 王燕、王斌与爸妈合影(1965年在湖北孝感)<br><br>  那时的孩子们,每到周日,就盼着爸爸乘坐大绿车班车回来,因为他们盼了一星期了!太想念他们的爸爸了!妈妈李森远为了让爸爸在部队安心飞行,带着进疆后又出生的两个妹妹共四个孩子不声不响地承担着所有的繁重家务。<br> 前排左起:王飞、王进、王斌,后排:王燕<br><br>  王燕回忆,有一次,她和妹妹同时感冒生病了,妈妈一个人带着她俩去乌鲁木齐医院看病,妈妈又挂号,又取药,楼上楼下地跑,累的满头大汗,但坚强的妈妈一声不吭,等爸爸周日回来时,孩子有病去医院的事妈妈一个字也没提起,为了让在部队的爸爸没有牵挂,安心飞行,妈妈自己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总是把最好最阳光的一面呈现在爸爸的面前。<br>那是1968年的秋天,妈妈接到部队一个特殊的任务:东沟场站大礼堂的银幕布上需要绣上红旗、镰刀和斧头,妈妈和另外几位军嫂早出晚归,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终于在部队要求完成幕布刺绣的前一天晚上提前完成了任务。 全家福(1972年在乌鲁木齐市红山照相馆)<br>  <div>  还有一段情景也让人至今难以忘怀。那是在西边边疆盛夏的一个夜晚,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时而在云中穿行,时而又躲进云层里,在幽蓝的苍穹中显得是那样的皎洁、明静。点点繁星,像无数颗耀眼的银珠镶嵌在漆黑的夜幕中。妈妈和我还有妹妹三个人趴在床上,仰望着夜晚的星空,这时,从天外传来隆隆的夜航飞机声,此时的妈妈知道:是爸爸的机组在夜航飞行,而且就在家属院的上空盘旋飞过,妈妈的眼神深情地眺望着夜空中那渐行渐远的一架架飞机,那缓缓向前移动的闪烁着彩色灯光的机翼,她若有所思地告诉我们:哪家飞机是爸爸开的,哪架飞机是哪位叔叔开的……</div> 1999年在乌鲁木齐市西虹东路第二干休所(左起:妈妈李森远、爸爸王殿山)<br><br>  那些年,爸爸为了守卫和建设祖国的西北边疆,妈妈和我们为了支持蓝天将士爸爸的飞行事业,我们跟着父辈南北转战,在千里戈壁,茫茫大漠,沐浴着西北边疆那特有的雨露阳光,我们没有觉得苦,反而觉得生活得很快乐和充实,我们刚毅坚强,乐观向上!在那里度过了十几个漫长的冬夏与春秋。<br>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br> 2019年王燕回到南山机场在礼堂前留影<br><br>  那个难忘的年代,那些曾经的岁月,虽然有些已成为朦胧般的记忆,然而,有些记忆却是那样永远令人铭心刻骨,难以忘怀。 作者姜春艳和编辑刘晶 作者:姜春艳 编辑:<br>绿色蔬菜(刘晶),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散文发表于《沈阳广播电视报》《幸福老人报》,多见于《沈阳晚报》;散文和诗歌发表于《共和国知青》、 散发于网络传媒。现受聘《中国知青专刊》编辑。喜欢诵读、声乐、乐器。崇尚:天道酬勤、学无止境。 <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