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簪缨,风雅传世,谭大昌家族

下里吧人

<p class="ql-block">(村夫野老,渔樵闲话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座隐藏在闹市中的碉楼,司农第碉楼</p> <p class="ql-block">座落于南恩路中段,瓮垌至甜酒巷之间,是七代簪缨,阳江地区首富(两阳地区四大富翁:雅韶谭大昌,岗尾李惟扬,上洋姚秉冕,轮水谢佑庠。谭大昌居首位)雅韶谭大昌家族的产业:占地六千多平方米的资政第(谭氏:鸿义,伯筠,尹端等数代诰封资政大夫),司农第(谭大昌曾孙谭崇徽,号筱竹,五品水部郎中,钦赐三品銜,司农:主管全国农业)两府第各占地3000平方米。谭氏府第座北向南,为园林式建筑,其中司农第分东西两部分建筑物,西边的前面为园林,名曰:百鸟归巢。民国初谭氏后人先租后卖,卖给民国时期阳江富绅,文化名士项仙侣办集书法,雕刻,绘制商业广告,商业图章和碑帖拓本,印谱印刷等文化产业著名的绍文堂。谭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富于收藏。家中藏有许多古代名人书画,玉器古玩,名贵家具,古籍,陶瓷等。其中一块三万三玉和一方犀牛望月鱼脑冻端砚,故事传奇,(广东省博物馆也有两方鱼脑冻端砚,为省博十件镇馆之宝之一。)近一百多年来阳江人引为美谈,传诵不衰。谭氏家族有优良的家教和家风,并且世代传承,邑中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都积极参与,特别重视文化与教育事业。在史志及一些旧书藉有记载,从谭大昌开始,谭鸿义,谭伯筠,谭崇徽数代人于邑中修葺四座城楼,建文昌宫,修葺金鸡阁,创办学社,义学,考棚,文昌塔等十余处都是首倡者和捐款最多而名列榜首者。至清末,民国初谭氏家族倾其大部分财富致力家乡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清末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阳江地区曾有无谭不成校之说。就是指谭氏家族培养出来的一大批高素质的谭氏教师队伍,在阳江中,小学校起中坚作用。下面是谭氏家族的房产契据,谭府旧址建筑物,印谱,书画遗存。下里吧人谨记</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谭氏后人将临街三间铺,(司农第的花园:百鸟归巢改建)先租赁,后断卖给富绅项仙侣。项仙侣在这里创办绍文堂,经营书法,雕刻,绘制商业广告,印刷等文化事业。解放后公私合营绍文堂合并为国营印刷厂。绍文堂原址改造为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现为三元杂货店。下里吧人谨记</p> <p class="ql-block">附绍文堂部分经营项目之一项仙侣书法刻匾。下里吧人藏品</p> <p class="ql-block">之二,项仙侣长子项伯涵刻章。下里吧人藏</p> <p class="ql-block">之三,项仙侣次子项仲汶,商业图章。下里巴人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资政第</p> <h3>租赁契之一</h3> <h3>契据之二</h3> <h3>契据之三</h3> <p class="ql-block">契据之四</p><p class="ql-block">共4幅,下里巴人藏</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司农第东边建筑群最后面的碉楼,(司农:管理全国农业,水利,甚至财政的官员。)呈T字形,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三层,约高12米,四周壁厚约1米,底层1.5米高全部砌花岗岩石条,其余部分选上好青砖,砖缝用纸筋,糯米饭,石灰加糖捣成浆料砌筑,十分牢固,历经三个朝代(清、民国、共和国)。当年站在楼顶,周览全城,与邑城东、西、南、北四城门遥相呼应,碉楼恰在中央,呈五点梅花状。由于时代的变迁,几度辗转,现为私人产业,但欠护理,杂树丛生,一片荒芜。据谭氏后人称:叶剑英元帅曾在碉楼住过一夜,并且和当时碉楼的主人谭孚民详谈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据塘尾村人称:叶帅从石觉码头上岸,到塘尾村探望一位朋友,之后进阳江城。沙云卿的孙子称:叶帅曾到阳江探望沙云卿。上述暂没找到文献记载,只是据一些当事人口述。</p> <p class="ql-block">这幢古建筑物叫濯热楼,是当年谭氏收藏名家字画,印章之所。当年隔山画派(后衍生为岭南画派)创始人居廉大师应弟子谭崇徽的邀请曾在这里讲课,传授绘画技法,为阳江文化艺术播下种子。现杂树丛生,深藏在一些荒废的旧楼盘中,从多个角度窥视,仍可见到她高贵,豪华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阳江四位隔山画派传人,分别是:谭崇徽,刘仕香,关保民,关山月的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居廉(字:古泉)师祖为谭崇徽刻章</p> <p class="ql-block">居廉:牡丹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六位著名篆刻家:黄士陵,居廉,何昆玉,罗朗秋,余春荪,柯管生等为谭伯筠,谭崇徽父子治印99方原钤本印谱。下里巴人藏</p> <p class="ql-block">印二方,何昆玉刻。父:谭伯筠,号:竹香。印文:东鲁青齐郡守;儿子谭崇徽,号:筱竹。印文:走马燕臺十二年。谭伯筠历任山东青州,兖州等地知府。在任期间,曾两次从家中运银两到山东赈灾。谭崇徽,性聪颖耽爱书画,篆刻。在朝廷为官(水部郎中)十二年,为官清廉,修身养性。是一位“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的儒官。</p> <p class="ql-block">印二方,黄士陵刻印文一,谭崇徽印二,紫萝山樵</p> <p class="ql-block">印二方,罗朗秋刻印文一,崇徽二,谭老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林耀棠祖父林钟秀,为谭伯筠观察(四品)作的扇面书法。下里巴人蔵</p> <p class="ql-block">这是谭沃君为谭伯筠(竹香)作的扇面书法。钤印二方:谭沃君;盥南下里巴人藏</p> <p class="ql-block">谭崇徽,(1850~?)雅韶白鸥村人,号筱竹,云浦,紫萝山樵,等。为谭伯筠三太郭氏所生。谭崇徽性聪颖,除攻读经史之外,耽爱篆刻,书画。他在朝廷为官十二年,钦赐三品銜,水部郎中。清代箸名篆刻家黄士陵为他治印近五十方。这些印散落民间,上世纪二十年代一方水部冷官号的原钤印稿在文化界,篆刻界传颂至今。近年曾拍卖过几方印,2019年一方1.5×1.2x3.9cm的寿山石(有裂纹)印文:崇徽。拍36.8万元,(见下图)。 谭崇徽丹青师从居廉,从辈分排是岭南派国画大师关山月的师伯。他的画以人物,花卉为主。格调高雅,线条遒劲流畅,常应邀进宫廷作画,得以观摩不少古代名画,从而吸收养份,在研习古人技法中,融入唐伯虎的“三白法”使仕女画作更完美。并以诗词入画,是以书,诗,画融为一体的文人画格调。在当年有千金难求筱竹一画之说。谭筱竹传略入选民国版《岭南画人》一书(阳江藉仅一人,这是唐代以降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阳江画坛获此殊荣仅谭崇徽一人。),录入西泠印社2008年版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增补本。这是谭筱竹代表作之一,立轴,绢本人物画。下里巴人藏品</p> <p class="ql-block">朋友手中的谭崇徽四幅斗方仕女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2020年秋拍,以36.8万元成交的崇徽自用印,寿山石,白高山石章,有裂纹,印面边框线有残损。</p> <p class="ql-block">水部冷官一印。</p> <p class="ql-block">谭大昌家族在阳江地位显赫,在文化教育方面贡献最大,在收藏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不知道何故史传寂寞,默默少闻。特别是谭崇徽,在网上查找和一些书籍刋载,把他说成是山东恩县人,又说是春州人。</p> <p class="ql-block">谭大昌领衘倡捐兴江文社。(杨珠露先生藏品)</p> <p class="ql-block">番禺人,清代广东第一位榜眼许其光为文社撰写序文。(杨珠露先生藏品)</p> <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见证,广东清代第一位榜眼,御史许其光在阳江留下珍贵的书法真迹。下里巴人藏</p> <p class="ql-block">道光15年谭大昌,谭鸿奎,谭鸿禧,谭鸿泰等谭氏家族捐款倡建文昌祠。请顺德进士罗传球撰写碑记,作为历史见证,这是传球进士在阳江留下的书法真迹。下里巴人藏</p> <p class="ql-block">兴江文社改为义学,谭大昌的孙子谭伯筠为义学再捐款。谭伯筠历任山东青州,衮州等地知府,曾两次从家中运银到山东赈灾,他的善举得到祖父谭大昌的支持。兴江义学,邑中绅士集资倡办的善举之一。是邑中贫困子弟入读免交学费的学校。(杨珠露藏品)</p> <p class="ql-block">杨珠露先生藏品</p> <p class="ql-block">位于三铺街的兴江义学,现已荒废,里面杂草杂树丛生,一派荒凉,被有关部门作危房封闭。</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卜巷街(永泰坊)的阳江试院旧址,清同治六年谭伯筠向广东巡抚请求将阳江升级为州并建试院,由于邻县作梗未果。同治九年谭伯筠再请求,得到批准改为厅,经多方集资于同治十一年试院建成。从此读书人考试不用远涉肇庆考场,阳江有了试院,大大方便本邑学子,应试者由五、六百人增至二千余人。试院落成,时任广东学政何廷谦始按试,立“新开文运”匾于大堂,并题联以贺,联一:</p><p class="ql-block">万里下征轺,从羚峡南来,见此邦,民物山川可跻列郡;</p><p class="ql-block">千间开广厦,对鼍峰西峙,願多士,文章事业突过前贤。</p><p class="ql-block">联二:</p><p class="ql-block">何地不生才,数岭表传人,有如文献勛名,刚峰气节;</p><p class="ql-block">惟诚能动物,溯海安掌故,欲共濂溪行部,忠简登台。</p><p class="ql-block">何学政立于试院指着东南方,建议建一塔以昌文运,这就是文昌塔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8000多平方米的试院几乎全部改建,这是不经意间剩下的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谭新篁书法(共四件)一件。下里巴人藏</p> <p class="ql-block">雅韶谭氏宗祠抡卿堂,孝则图书馆第二代掌门人梁绍榘书的一副对联:寿考作人,小子有造;广厦庇士,大众欢颜。寿考作人:祖辈,父辈为人处世,行善乐施,作出楷模。小子有造:作为后人,继承前辈美德要有所造就。广厦庇士:一,在邑城办义学。二,当年寒窗苦读的贫穷读书人要远涉肇庆试院考取秀才。由于道路遥远,泥泞难走,被视为畏途。一些读书人中途病倒,还有一些人放弃考试。谭伯筠经多方运作,最后在城内永泰坊设置试院,解决读书人考试难的难题。三,清末民初,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家乡培养文化人,教师队伍。清末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近百年间谭氏教师遍布阳江中小学校,这就是广厦,文化的广厦。谭氏后人共勉之</p> <p class="ql-block">本文插图,兴江义学征信录部分由杨珠露先生提供;仕女画斗方为朋友提供,谭崇徽寿山石印章转录于拍卖行。</p><p class="ql-block">其余是本人藏品和实地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