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黎明先生的《血祸》有感

汾西县团柏九年一贯制学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识孟先生源于疫情防控下的开学检查,孟先生说话有道,语言间流露不俗的涵养,后听闻先生创作了很多作品,顿觉相识是一场幸运的缘分。</p><p class="ql-block"> 孟先生的《血祸》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在先生笔下,每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人物无一不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村民,他敏锐的洞察力使得每个人物都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他们的性格、行为,就连最终的命运都根植于先生熟悉的这片黄土地里。读后久久不能释怀:</p><p class="ql-block"> 一是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自古靠老天吃饭。这里闭塞、落后,我读第一遍后恨这个李狗剩,干什么出力的活不好非要去卖血?就因为这个来钱快?这与懒惰的女人做妓有什么分别?但是后来一想,这大概是先生能给他的最好的命运了。因为这个环境:一座座大山紧密相连,没多少文化和胆识,没有人脉和资源,有一个能够介绍这卖血营生的叔叔就已经算是上天开恩了。一个井底之蛙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去与刻薄的命运抗争实属不易。那假如他生在沿海地带,一马平川和开阔的海域,以及西方文明的入侵带来的外部视野,会让李狗剩的路只剩卖血这一条吗?我想起离这片土地不远的我的家乡,那个年代有多少人对世道的安排无力挣扎而上吊自杀……无疑,环境已经在塑造了人的命运了,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二是这些贯穿全文的鸟类。开头李狗剩的父亲病重出现的中国民间认为的“报丧鸟”猫头鹰,那在黑夜中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一声声唤在少年李狗剩的心头,驱之不散的悲惨命运揭开序幕;在回忆起初来此地时未及长大,未曾与狗剩谋面的姑姑被狼吃掉时,那盘桓不去的厄运与不幸之鸟——乌鸦的出现更添一抹悲情;卖血几载,攒够了钱时听闻燕子的叫声,思乡心切,此时的狗剩带着好运和财富荣归故里;当狗剩带着乡亲卖血归来,听闻叔叔死前惨状时,这些乌鸦又来了,继而灾祸连连,那索命叫声的猫头鹰更让人心头战栗——太悲了,太痛了,怎么不给人一条活路呢?结尾随着一代人的消逝,新的一代在新的时代迎来了好运,也带来了希望,喜鹊的叫声划破了黑暗的长空,唤来了黎明。</p><p class="ql-block"> 三是先生本人的素养。看到他的文章,他笔下的山头,土地,树枝,人物的模样,心理活动,命运的走向……无一不是我所在环境里的每一处。先生细腻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里穿插着人情冷暖、乡亲亲情、世俗的官场、情场……他摈除傲慢与偏见,更多的是对人物多面性的同情与对人性的剖析。他与那些生活在文革时代的作家不同,他们一头扎进了无边的黑暗里,让人压抑,而他则拨云见雾让人能从巨大的悲苦里透一口气来,这应该与先生从那个年代走出来有关吧!</p><p class="ql-block"> 很幸运能够读到先生的作品,更加深了我对生命的认识。先生的笔触丰富饱满,语言生动细腻精妙。结构非常巧妙,情节设计的百转千回,让人猜不到结局。我深深体会到先生对这片黄土地浓郁的爱和对这生不逢时的人物的悲悯。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愿我们能与那个肃杀衰厄的年代永远告别。</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多希望我们的教育局能出一本地方教材,选一些先生的作品,让生长的孩子能够认识到这样一位本土优秀的作家,让他们能更深刻理解这片养育他们的黄土地:这片贫瘠的大地上也能滋养出硕果累累的苍天大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