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鸟谷里的进化史-4【黑鹇】

悦鸟鸣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犀鸟谷,我们翻开的是一页厚重的生物进化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题记</span></p> <h5>  黑鹇,犀鸟谷标志性物种之一。它的种群变化印证着犀鸟谷环境变化的轨迹。</h5> <h5>  第一次拍摄黑鹇,是一次漫长的等待体验。当光影渐渐暗淡时,一只漂亮的雄性黑鹇,领着两只雌性伴侣,沿着它们长时间固定活动路线形成的“鸟径”,小心谨慎的从树林里走出,匆匆啄食地面的食物。我们的快门声刚一响起,黑鹇立刻羽冠耸立,尾羽微展,迅速地跑回树林,再也不给苦苦等待了大半天的我们第二次欣赏的机会。</h5> <h5>  尽管拍到的只算是记录版,但黑鹇的美丽依然深深地打动每一个人。</h5> <h5>  名曰“黑鹇”,其实并不黑,羽色还非常绚丽好看。雄鸟的体羽闪现着蓝黑色光泽,冠羽较长,脸部裸皮红色;背及腰部有黑色闪光,羽端为白色鳞状纹。雌鸟体羽褐色,颏杂白色,外侧尾羽深褐色。</h5> <h5>  听专家们介绍:分布于我国的“鹇”属鸟种只有白鹇、黑鹇和蓝腹鹇三种,其中白鹇比较常见,蓝腹鹇仅分布于台湾,而黑鹇在国内也只有两个亚种,一个分布于西藏南部,另一个就是我们见到的、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的藏南亚种。因此,黑鹇当属罕见之鸟,能够近距离拍摄到黑鹇,也只有在犀鸟谷。</h5> <h5>  在进化的历程中,黑鹇寻找到了正确的路径。</h5> <h5>  它们栖息于海拔1300-3300米的山地箭竹丛、草丛或海拔2100-3200米的亚热带森林。这些地方有丰富的食物资源维持采食需求,同时茂密的灌丛也十分有利于隐蔽自己的身形,故而我国的黑鹇大多数活跃在西南部。</h5> <h5>  种群繁衍的需求进化出黑鹇比较强的繁殖能力。黑鹇的繁殖期为5--6月,每窝产卵5--9枚,孵化期为24--25天。幸运的是,黑鹇幼鸟的成活率很高,生长发育速度也非常快。</h5> <h5>  但即便如此,黑鹇的数量仍十分稀少,藏南亚种的数量不足1000只,指名亚种的数量甚至不足100只!</h5> <h5>  也许,正是这组数字,使黑鹇赫然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h5> <h5>  有利的生存环境、较高的繁殖率尚不足以保证种群的繁衍生息,黑鹇,还需要什么?</h5> <h5>  几年时间,3次去犀鸟谷,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感觉犀鸟谷的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树木更繁茂了,黑鹇也不那么惧怕我们了。现在,你可以在2-3个地方看到黑鹇从容不迫的倩影,我们也能比较从容地拍摄黑鹇了。</h5> <h5>  明显的变化印证着浅显的道理:没有了植被的破坏,没有了买卖杀害,黑鹇的“鸟径”会和呵护它的人类的小径一起,和谐延伸、无休无止…</h5> <h5> <font color="#ed2308">  6、黑鹇(学名:Lophura leucomelanos):</font>大型鸡类,体长56-60厘米。仅见于海拔2300-3300米高的山地森林,有时也到低山及山谷箭竹丛及林间草丛中,也常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谷地带。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嫩叶、芽苞和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泰国和中国西南部。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