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犀鸟谷,我们翻开的是一页厚重的生物进化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题记</span></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7、大盘尾</font></h3> <h5> 自己的技术水平本来有限,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想拍好大盘尾是挺难的一件事。</h5> <h5> 首先是背景,大盘尾出来后,始终停息在不远处的一棵孤树上,基本没有什么动作,更不见其标志性的拖着一条长尾、姿态优美的波浪式飞行,所以拍到的只能是静版,乏善可陈。</h5> <h5> 其次是色彩,大盘尾本身就是通体黑色,背景也是昏暗,光线十分微弱,抓住点亮色也不易。<br> 但我们仍旧快速地按动快门。</h5> <h5> 吸引我们的,是它的“盘尾”。<br> 大盘尾,雀形目卷尾科一种体型较大的鸟类,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额部簇状羽冠长而卷曲、直立向上,并透着紫蓝色光泽;最大的特征则是其尾部呈叉状,外侧一对尾羽羽轴极度延长、向外曲折并盘卷向上,形成一对“盘状尾”。它的体长约33厘米,延长的尾羽也达33厘米,与体长相当,“大盘尾”故此得名。</h5> <h5> 尽管在国内分部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但是在犀鸟谷,大盘尾还是比较容易见识到的。</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8、小盘尾</font></h5> <h5>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难得一见的是小盘尾,几次去犀鸟谷,终于在今年3月中旬,经过一天的漫长等待,拍摄到它的飘荡飞舞。</span></h5> <h5>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它的羽色几近于大盘尾,但体型比大盘尾要娇小一些,体长48厘米左右。</span></h5> <h5>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它没有大盘尾直立向上的羽冠,尾羽羽干也不裸出,没有延伸的“盘状尾”,在野外,还是比较容易与大盘尾区分开来。 </span></h5> <h5>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那天,我们远远地看到它,看到它孤零零的站在对面一棵大乔木的顶端,长时间的停留、一动不动。我们架着相机,长时间的等待,不敢稍有懈怠。</span></h5> <h5>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小盘尾突然急速飞起、急速上升,穿过树林,紧接着翻筋斗般下降,捕捉到树干上的食物,略作停顿,旋即飞回原处。</span></h5> <h5>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每次拍到大盘尾时,我都在想:在这茂密的丛林里,如此长的尾羽极容易折断,它为什么不顺应进化规律,缩短尾羽?</span></h5> <h5> 经过学习,才知道生物学家在研究鸟的羽毛进化史时,最初以为羽毛就是起到助力飞行的作用,但后来发现有些鸟的羽毛特别是尾羽无助于飞行,这让他们也很感困惑。后来,经过对不断发现的鸟类化石标本及进化到今天的鸟类的研究,发现羽毛不仅服务于飞行,漂亮的羽毛也是向情侣的炫耀、向情敌的示威,是得到交配权的重要工具,是繁衍后代所必须。</h5><h5> 与娇小的身材显得不太匹配的“盘尾”,想必也是进化之路上的必然选择吧。</h5> <h5><font color="#ed2308">7、大盘尾(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font>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南部西双版纳、绿春,海南岛西部、中部和南部山地,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h5><h5><br><div><br></div></h5> <h5><font color="#ed2308">8、小盘尾(学名:Dicrurus remifer):</font>体型较小,全长约48厘米。通体黑色,具金属光泽。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单个或成对活动,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南部西双版纳、绿春,海南岛西部、中部和南部山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