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许崇敏,号桑浦山人,现为初级中学校长,曾受聘担任潮安区老年大学书法教师。其书法以行书见长,行笔如云,飘逸洒脱。</p> <p> 1982年,许崇敏考上潮州市师范学校,其时学校得政策之倡导,聚湖山之灵气,集学子之精英,年轻学子怀揣一颗红心,想做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我也恰好在这里与许崇敏成为同窗,至而成为好友。那时,学校的艺术氛围甚浓,歌唱比赛不断,书画竞赛频繁,而崇敏参赛的书法作品屡屡获奖,备受师长器重,同学青睐。</p> <p> 师范毕业后,18岁的许崇敏和我一同分配至凤塘镇教育战线,我俩虽不同校,然而来往甚密。其时他凭借扎实的书法基础,团结着一批青年书法爱好者,时常雅集挥毫,切磋技艺,书法日臻成熟。</p> <p> 后来许崇敏调回原藉彩塘镇,由教师升任主任,直至校长,一路走来,光阴苒苒,一晃已是三十多载。在此期间,崇敏一直对书法不离不弃,孜孜以求。单文房四宝就有二套,一套放在校长室,一套放在自家书房。他常常在学校管理的百忙之余,抽空习字,怡情悦性。在家里休息时,也临池不辍,心摹手写。对于这一点,我很赞同。在当今的电脑时代,不少人依赖键盘而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崇敏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却痴心不改,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坚守和继承。</p> <p> 走进崇敏的家里时,一股墨香就会迎面扑来,而观其厅堂上自书的书法条幅,不禁让人心旷神怡。</p> <p> 崇敏喜欢楷书,其作品结构紧凑,遒劲秀气,如“天道酬勤”、“大医精诚”。但他更喜欢行书,因为行书流畅舒展,实用性强,诚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我们写字总是带点行书味道的”。 崇敏的行书作品奔放飘逸,大起大落,横竖撇捺,收放自如。观其行书作品,有如在观看一位武林高手在台上挥拳表演,时而健步如飞,潇洒出拳;时而踢腿,一足千斤;时而上蹿,欲与天公试比高;时而下蹲,如老树盘根扎实稳重。整幅作品参差错落,起承转合,疏密有致,让人叹为观止。</p> <p> 你看崇敏的行书作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以及行草作品:“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看了这些书法作品,你是不是会有一种喜欢它和拥有它的冲动?</p> <p> 崇敏认为每一幅书法作品大体上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应有一些亮点。正如范文佳作,不可能都是字字珠玑,句句珠联,段段锦绣。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其精彩文段不外乎第四和第五段。像这样的书法见解实属高见,令人信服。</p> <p> 崇敏说:“学书法要取道得法,法其要法之人。”他的书法启蒙老师是许哲身先生,号亦兰,是潮汕书画界有名的“四兰”之一。在许先生的指导下,崇敏学写书法先是从欧体入手,接着旁涉他体,最后取法二王,入乎其中,出乎其外,逐渐形成自家风貌。</p> <p> 目前许哲身先生已谢世多年,但崇敏谈起他,仍念念不忘,心存感激。时至今日,还珍藏着许先生几十年前在上海写给他的书信,由此足见崇敏是个念旧之人,有情有义。</p> <p> 岁月匆匆,韶华易逝。崇敏曾和我相约,等到退休时,我们书画联袂,再叙笔墨情缘,我欣然应允,并祈愿:</p><p> 挥毫写意透兰气,</p><p> 泼墨抒情闻水声。</p><p> 2016年2月25日初稿</p><p> 2021年10月5日校正</p> <p>许崇敏(左)和本文作者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