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再说难忘的13702021-09-27自从一个月前,创建了一个群,名为“难忘的1370”,由最初的几个人,很快增加到目前的36人。虽然老朽在1370部队短短八年,也就占自已生命的十一分之一,但几十年来却一直在脑海中回想,挥之不去,怎么也忘不掉。至今,记得名字的仍有60多人,但绝大部分老同志都已经失去联系,只是同他们个别人的子女保持着联系。现在,从群里得知的十个家庭中,有的失去双亲,有的只有单亲,双亲具在的只有两家,不到三分之一。要不了多长时间,恐怕我们这老一辈都将离开人世,现在的记忆也都将成为历史。在这些老同志之中,认识最早的是徐景贤同志,他在师后勤部,我在政治部,同在驿马坊军官宿舍住,两家离的比较近,后来先后来到炮兵399团,两家住在前后两栋房,比在师部离的还要近。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成了第一个阴阳相隔的人。其次是张忠桥和龙跃云同志,他俩在师直高炮营,我在师政直工科,1967年我们一起出国援越抗美,来到越南安沛市,担负防空任务,在对敌作战中,我们一个科同去的闫国才同志,不幸光荣牺牲,长眠在安沛市烈士陵园。回国后我们先后又来到那时的1370部队,相聚在一起,后来,他俩个转业到朝阳,我回到郑州,不知今生能不能再见上一面。1971年接受支左任务,又同李多义、李贤驹、陈金舜同志,一起来到凌源县刀尔登公社,沈阳军区703工程13工地,同东电一处,阜新民兵团,组建工地指挥部,李多义同志任指挥长,李贤驹、陈金舜同志分别任副指挥长和副政委,同吃同住两年多,后来先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再也未能见最后一面,有的就永别了,不知陈金舜同志转业回四川尚在不!值得高兴的是这次虽然没有直接见到的唐日华和赵承真同志,在微信里又看到了他们两个人,通过孩子向他们俩问了问好,赵老师同我老伴两人都在地方上班,老伴作为工宣队队员,同贾师傅来到叶柏寿中学和党校支左,两人都是部队家属,经常来往,亲如姐妹,如今她们的笑容,仍然深深的留在了自己的脑海之中。还有谌楚英同志,我们俩早先同在师政治部,后来又同在炮团,又有缘结识1370,由于我支左,后来又同杨芳𡖖、张瑞恩同志去大连金州沈阳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一年,后来自已又去军教导大队任职一年,在家同谌共事不多,转业后也就失去了联系。其余老同志都是到炮团后认识的,接触不多,由于先后转业后,各自忙于工作,相互间很少联系,退休后想联系,由于条件限制,也难以随人心愿,不像现在,可以通过微信群,回忆当时之交,现在有了这种可能,珍惜吧,年轻人,让1370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以分享当年之快乐!在以上这些老同志当中,最令我们全家感动的还是杨芳𡖖同志,那年老伴鼻子流血,到61、183以及朝阳212等医院也未能止住,后来听说建平北四家子,有位大连下放来的老中医,医术比较高明,可当时不通公交,怎么去就医?正在犯难之际,是老杨同志以看地形为名派车,实际上是他送我们去看病,老中医见了并没有多问,只是号了号脉,开了处方,就回来了,但其中缺一味犀牛角,跑遍建平、朝阳、锦州,也没有买到,还是当时的朱军长,他通过战友,从西藏空运过来,只吃一剂,药到病除,彻底扭转了乾坤,要不是杨芳𡖖和朱军长帮忙,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同自己联系最多的,还是在1370部队经过风雨的河南兵,虽然50年过去,逢年过节必有来往,尤其使老朽感动的是过往三十八年,年年老朽生日,有人必定到场祝贺,从没有间断过,可见战友之情,比亲情还亲,一生怎能忘记,还不是1370给结下的缘份,没有1370之因,也就没有今天之果。因此,也就有了今天再说难忘的1370,不仅现在说,以后还要再说,直到瞑目的那一天!(作者:刘鸿儒伯伯)作者简介:1934年生,<br>1950年当兵,<br>1951年抗美援朝<br>1967年援越抗美<br>1971年到炮团<br>1978年转业回郑州至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