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濠运河的现状<br>马濠运河现在是青岛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马壕运河,建成休闲公园一处——马濠运河公园。<br>马濠运河公园占地2万余平方米,是市民日常的休闲、健身活动的好去处。公园南北两侧有广阔的活动场地,既有中式园林风格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又有西式园林风格的亲水平台和花园广场。还有廊架、古亭、厕所、儿童娱乐设施、健身设,种植了多种植物,形成了优美的公园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宜人的休憩场所。<br>二、马濠运河的历史<br>马濠运河,又称“马家濠运河”,是南胶莱运河的南段,北通胶州湾,南至唐岛湾入海,全长14里,宽6丈,深3丈。<br>马濠运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条通海运河。北口为黄岛前湾,南口为唐岛湾,全长2.5公里。马濠运河建成于明朝嘉靖16年,是我国元、明两朝为便利南北漕运而开凿的一条运粮河。<br>据《胶州志》和官厅村的碑文记载,马濠运河是胶莱运河的一个组成部份,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条通海运河。马濠虽几经沧桑,壅塞荒废,但其部分残迹仍依稀可见。公园内现存两方石碑,一方石碑的碑印是《新开胶州马濠之记》,碑阴为乡老题名;另一方碑文是奉皇帝圣旨依拟的《修河公稿》。<br>胶莱运河南起黄海灵山海口,北至渤海三山岛,流经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平度、高密、莱州等地,全长200公里,南北贯穿胶东半岛,联通黄海、渤海,“马濠运河”就是胶莱运河的组成部分。<br>历史上的胶莱运河是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当时的人民是利用胶河水道建立起胶州湾至莱州湾的海路,缩短由江南到北京的海上距离,减轻京杭大运河的运输负担。<br>胶莱运河建设始于元世祖忽必烈定大都城(今北京)为国都。元初,中国北方经济凋弊,而江南是富庶之地,中国的粮仓。首都地区庞大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军队,所需粮米及大部分生活物资,都需要从江南运输而来,而江南距离都城路途遥远,南粮北运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元朝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扩修运河和大力发展海运的措施。为此,元朝开始大规模整修隋朝开凿但已经废弃了的京杭运河,但由于北方河段水量不足,黄河、淮河又连年泛滥,黄河改道、泥沙淤积等原因让京杭运河一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于是,在扩修大运河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海运。但是,海运要走成山、九皋,海程遥远,海上运输的风险也无法控制,于是至1280年,元世祖接受大臣之建议,于次年始开胶莱新河。历经三年多运河开通,至1285年,胶莱运粮规模已具规模,占当时漕运总量的一半以上。<br>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运粮之忧不复存在,但明成祖迁都北京,江南漕粮北运又成了头等大事。永乐年间,疏通了淮扬段运道,重新疏浚并改善了元代的会通河运道,使京杭大运河基本畅通,漕运大致无阻了几十年。然而黄河夺淮已经三四百年,泥沙淤积严重,决口、改道日渐频繁,导致漕运不时中断。对北京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此时,再开元代的“胶莱海运”,便被重新提了出来。<br>公元1644年,满清王朝建立以后仍建都北京,黄河决口和漕运阻滞问题积累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康熙帝亲政后,即把“河务”和“漕运”列为治国的头等大事。经过20多年的辛勤治理,维持漕运基本可通。可是黄河夺淮已经500多年,泥沙层积,河床抬高,河决毁运已经到了当时的难以解决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便又想起了胶莱海运。雍正2年(公元1724年),大学士朱轼正式提出了重开“胶莱”的建议。但经实地考察,认为客观条件限制,雍正四年做了“勿庸再议”的最后结论。<br>纵观历史,马濠运河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江淮商船北上胶州湾,并基本上开通了由江淮至胶莱河,北出海仓,以达直沽的河海商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域的经济发展。由于胶莱运河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因潮汐导致泥沙堵塞、陆地河流给水不足等无法通航,马濠运河作用并未发挥出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br>三、马濠运河的新生<br>近代以来,马濠运河作为运河的功能已不再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马濠运河的功能与使命也随之变化。<br>1984年,马濠运河遗址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马濠运河两侧兴建。1997年,青岛市文物管理部门决定修复马濠运河遗址中段并将运河东侧辟为公园。<br>近年来由于开发建设,东西两堤和南北两端现已淤塞覆盖,比以前窄多了。马濠西侧修了一条又宽又直的井冈山路,地铁13号线的井冈山路站就位于马濠公园附近,其北侧的香江路是西海岸新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商超、银行、酒店、地下商城聚集于此,车水马龙,一派盛世繁华的景象。<br>马濠运河,饱经沧桑,作为历史的传承,也是青岛西海岸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她将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新时代的发展,继续见证青岛西海岸新区阔步向前,见证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幸福安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