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说源福里快要拆迁了。日前,我迫不及待又去看了一眼。</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犹太难民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这里与当年号称“远东第一大监狱”的提篮桥监狱的外墙仅一路之隔;</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曾经留下过我青春年少的足迹,发生过令我终生难以忘怀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源福里,位于上海虹口区提篮桥地域的唐山路,1927年建造,距今已近百年。</p><p class="ql-block"> 弄内共有房屋一百余幢,系美商所建,属石库门结构的新式里弄房。</p><p class="ql-block"> 说到石库门,在此追溯一下石库门建筑的历史和变迁。</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称“石库门”,是因为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扇以石料箍着的黑漆木质大门,这种用石条围箍大门的建筑,起初被叫作“石箍门”。其后因脱胎于宁波方言的上海话中“箍”和“库”发音相近,久而久之,就被称之为“石库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库门建筑内部既有体现江南院落民居风格的天井、客房、厢房等,外墙又融合了欧洲联排式的结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结晶。山墙上的中式屋檐和巴洛克风格的西式装饰共存。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不仅体现了石库门面向中国民众的明确定位,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互相照应,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等特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库门是上海极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不少上海人都对它有着很深的情结。在岁月的长河中,它记录着市民在此生活、见证着不少文人学者的作品在此诞生,就像是百年上海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百多年中,有好几代上海人的青春岁月及至全部生命,都是在石库门里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尽管岁月老去、尽管容颜变迁、尽管迁入高楼别墅、或者远居海外,但只要一谈起石库门,只要看到石库门的影像,都会有一种抑止不住的激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早期石库门建筑。</p> <p class="ql-block"> 而100多年后的今天,石库门建筑逐渐演变成为现在这个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空闲时仍喜欢经常去逛逛陕西路、南昌路、瑞金路、黄陂路以及思南路一带现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石库门弄堂建筑,对这些历经百多年而不衰的经典建筑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新天地的建成,标志着上海从石库门住宅旧区到文化新地标的蜕变。</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一大会址就坐落在新天地区域内。</p> <p class="ql-block"> 新天地区域通过对老石库门建筑采取拆迁和改造两种方式,使之兼具商业和居住两种功能,使人在视觉上感到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源福里整条弄堂的地下铺有煤气管道。在“文革”前,上海的弄堂住户使用管道煤气的还比较少见。</p><p class="ql-block"> 二战爆发后,源福里成为当时日本人建立的隔离区内犹太难民居住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33年至1941年,上海接纳了近三万名来自欧洲、从纳粹魔掌下逃离的欧洲犹太难民。他们大多居住于提篮桥一带的唐山路、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并全部离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国元勋及臣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鲁门撒尔,犹太人。美国卡特总统在任时期的财政部长。</p><p class="ql-block"> 他在儿时曾住在离源福里不远的、同属于提篮桥区域的霍山路59号。</p><p class="ql-block"> 布鲁门塞尔13岁时和全家作为犹太难民在此生活、避难。</p><p class="ql-block"> 图为布鲁门塞尔于92岁高龄时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 他在曾经做过礼拜的摩西会堂(现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曾经就读过的小学旧址久久徘徊。</p><p class="ql-block"> 他动情地说:“没有提篮桥,就没有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后裔。”</p> <p class="ql-block"> 霍山路上有几排很漂亮的建筑,当年这里有“小维也纳”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犹太人精明。记得以前上海人如果形容某个人精明,就会说:“侬阿是犹太人呀?”</p><p class="ql-block"> 沿这几栋漂亮房子再往前走可以看见一座小而精致的公园—霍山公园,据说是当年犹太人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经常会来这里玩耍。</p> <p class="ql-block"> 55年前夏末初秋一个清晨,天阴沉沉、灰蒙蒙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夜里下过雨,住一楼的这家人院子地上湿漉漉的,此时,家中一位13、4岁的少年刚起床,他走到天井(上海人将一楼住户的院子称之为“天井”)准备打扫一下。</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发生了这一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源福里21号大门。</p><p class="ql-block"> 这扇大门里面就是当时这位少年捡到黄金的天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了4年,他响应伟大领袖号召“上山下乡”去了安徽。</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十几年,他回到了上海。</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他提笔以实名署名给《新民晚报》编辑部写信讲述了上面这则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名字为《一张清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9年4月11日这家报纸的副刊“夜光杯”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稿。</span></p><p class="ql-block"> 这位当时的少年就是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张清单是当时的属地派出所(唐山路派出所)警方出具给我母亲的。</span></p><p class="ql-block"> 此后,这张清单就一直跟随着我直至现在。只是清单纸张已经发黄并有残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情不知不觉已经过去55年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见又触景生情,好像这件事就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物还是人已非,更有恍若隔世之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源福里不远处是下海庙。</p><p class="ql-block"> 从源福里去提篮桥商业街必定要经过下海庙。</p><p class="ql-block"> 以前曾经有人问:在上海,有没有下海的地方?马上有人回答:有的,下海庙。</p><p class="ql-block"> 现在提篮桥的老商店好像大都不见了,唯独这个下海庙倒是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下海庙门前是很热闹的,摆满各种小摊:修鞋的、测字的、扦脚的……,而我最常光顾、而且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流连忘返的是那个2分钱下一盘的象棋摊。</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提篮桥”其实并没有桥。</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里近长江船只入海处,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着篮子过船码头上的桥,故名提篮桥。</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上海人常说“白相大世界,枪毙提篮桥。”这句话,这是因为提篮桥是上海人心目中“监狱”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上海提篮桥监狱建立于1901年,初期只关押外国人,因此早先上海人都称其为“外国牢监”。</p><p class="ql-block"> 源福里后弄堂出去是昆明路。马路对面就是“外国牢监”。记得小时候每每走过外国牢监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墙时,心里面总会感到恐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人们说起提篮桥,首先想到的就是监狱。甚至监狱两字都懒得提,直接就说提篮桥了。比如,亭子间新搬来一邻居,西厢房苏北爷叔跟三层阁宁波阿婆窃窃私语:“乖乖隆地咚,侬阿晓得,听说亭子间迭个赤佬模子是提篮桥放出来格,大家进出要当心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先,提篮桥的名声与徐家汇是平起平坐的,而现在徐家汇成了上海响当当的城市副中心、引领时尚风气的繁华之地,人气爆棚;</p><p class="ql-block"> 早先,上海五角场是典型的“乡下”,但后来摇身一变,掼提篮桥好几条马路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提篮桥在衰败多年后将重现辉煌,市政府已经将其打造成上海的“北外滩”。</p><p class="ql-block"> 提篮桥即将以其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本篇背景音乐选自钢琴曲《天空之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