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24日天津航空通知9月初飞疆航班取消,被南京疫情纠结了一个月的心突然释放,新疆在梦中</span>游了一回结束。眼看着秋高气爽,心又驿动,与老伴一商量,决定去山东看一山一水一圣人。9月20日,俩老走起。</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交通真是方便,早上7点半出家门,高铁到南京,20分钟的转乘时间,本来还担心是否来得及。哈,南京站的换乘通道开放了,不到10分钟就到换乘检票口。泰安下高铁后打的到山外村,再换乘上泰山的景交车到中天门,一路顺利。</p> <p class="ql-block">在中天门坐缆车上南天门,车箱外雨雾茫茫,没有恐高,心也拔凉,云里雾里,看不见泰山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穿过飞云洞,走向南天门,云雾遮眼。</p> <p class="ql-block">维修中的南天门,朦胧复朦胧。</p> <p class="ql-block">雾中的天街牌坊,一片混沌中真像是到了天宫。</p> <p class="ql-block">像鸟一样,8个小时从浙江衢州家里飞上了山东泰山顶,入住天街宾馆,大雾重重,人也恍如梦中。</p> <p class="ql-block">傍晚出酒店,雨停雾浓,天街牌坊下众人在仰头期盼。一起仰望,只见雾茫茫的天空挣扎出一孔蓝色,几秒便被大风复灰。</p> <p class="ql-block">酒店门前的这片岩石称为捕掳体,形成的时间比玉皇顶的岩石早。地质学家真了不起,这都能看出来。</p> <p class="ql-block">天气预报给了一个好梦,酒店前台说,明天早上如有日出,4:40会来敲房门,5点由酒店人员带去看日出。放心睡了,期待美梦成真。</p> <p class="ql-block">咚咚咚,一阵敲门声惊醒睡梦,4:40。飞快洗漱,穿上羽绒服出门,跟着游客队伍,扶着老伴,一脚高一脚低地沿着一条小路向前。天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点白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好带了手电筒。晓</span>寒瑟瑟中一抬头,中秋的月亮正当空。随手拍一张,一片薄薄的云彩刚巧飞来。据说在连续三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后,今年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最圆时刻是21日7时55分。不管月亮了,跟上队伍去看日出。泰山顶上每家酒店都有划定的观日地点,避免拥挤,天街宾馆的观日点在北天门旁的树林中。</p> <p class="ql-block">泰山之顶看东方,朝旭未露,橙红黛三色构造出天地界线。想起曾经读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志摩的《泰山日出》“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span>梦即将成真。</p> <p class="ql-block">等待中,突然人群一阵骚动即刻又归于平静,地平线上跃出了一点红。</p> <p class="ql-block">当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那种涌自心底的激动,手都颤抖。不到三分钟,一颗纯焰的圆颅,完整地跃出了地平线。红日出泰山,苍茫云海间。散文家杨朔说: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像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还有人说上了三次泰山,一次都没看到日出。天有不测风云,我们是撞上大运了,2021年的中秋节,在泰山顶上看月圆,观日出,十二分满足,一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初阳临照,天地渲金。</p> <p class="ql-block">穿过北天门移步玉皇顶。</p> <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阳光将连绵的山峦一寸一寸照亮,白云轻浮,大自然的山水画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泰山松,漫山遍野。</p> <p class="ql-block">泰山石刻,从天下第一山看起。</p> <p class="ql-block">孔登岩,明代石刻。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p> <p class="ql-block">五岳独尊,昂头天外,泰山最霸气的石刻,印在人民币五元上。</p> <p class="ql-block">在通往玉皇顶的山路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刻。“登高壮观天地间”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所题。</p> <p class="ql-block">陈毅元帅的题刻。</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这幅题刻比较小,但他在泰山留下的石刻不少。</p> <p class="ql-block">山高望远,彭真的题刻。</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十分古怪,8个显眼的大字一个都不认识,两侧的小字还能认识一些“泰山老母赐金笔观音普渡化世元始老子老君太公伯温先师传妙法”。有专家进行过研究,说这是佛教和道教合二为一的碑刻。八个大字的外框是道教的符,内里是代表佛教精神的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横排的大字从右到左分别藏了“仙、子、流、芳”,竖</span>排的大字从上到下分别藏着“莺、歌、燕、舞”。仔细看看,有几分像。</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上玉皇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拱形殿</span>门,上书“敕修玉皇顶”五个大字,主祀<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皇大帝,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天爷。敕修,就是皇帝下旨修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庙虽不大,格局很高。殿前栏杆围着一堆岩石,旁边侧立一石碑,刻有“泰山极顶,1545米”,这就是泰山著名的“极顶石”。</p> <p class="ql-block">殿的西北侧有“古登封台”碑,古代帝王登山祭天,就在此处设置祭坛。相传最早秦始皇到此祭天,自秦始皇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还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p> <p class="ql-block">在玉皇顶的山门之下,矗立着一块5米多高的无字碑,有人说是秦始皇立的,有人说是汉武帝立的,还有人说是武则天立的。不管怎么说,都是皇帝立的。无字碑的两边,各有一块碑,东面这块,为明朝万历年间所立,碑上刻诗一首“莽荡天风万里吹,玉函金检至今疑。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观无字碑一绝。 万历丁巳十月,大名张铨书”。立碑人张铨认为这块无字碑是秦始皇立的。西面的碑上也是刻诗一首“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东阅石巍然。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一九六一年夏登泰山观日未遂郭沫若”。立碑人郭沫若认为,这无字碑是汉武帝立的。嘿,怎么不叫地质学家来看看这碑的材质出自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东侧的日观峰上有块造型奇特的巨石向北斜上横出,称为“拱北石”。这个角度看,像是起身探海,也有人叫它“探海石”。</p> <p class="ql-block">拱北石,也是泰山著名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拱北石的正面,型如船,上刻有船石岩。</p> <p class="ql-block">拓北石也是泰山观日出的佳地,此时排云淹山峦,如东海涛涛。</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瞻鲁台的西侧,有名的仙人桥。两峭壁之间,由三块巨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巧接成桥,既非天仙垒砌,又非巧匠之手,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span>明代有人作诗称赞:“三石两崖断若连,空蒙似结翠微烟。猿探雁过应回步,始信危桥只渡仙。”</p> <p class="ql-block">凿山成梯,陡峭上云天。</p> <p class="ql-block">回望玉皇顶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有人在玉皇顶山门处撒玉米粒喂鸟,没看见鸟飞来,看见下面的碧霞祠。这是初建于北宋年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span>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回天街的路,九点了,早饭还没吃呢。</p> <p class="ql-block">三步一拜去许愿。</p> <p class="ql-block">叉路口看见孔子庙,不进去了,过两天去他老家。</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看泰山,天街的一面是绝壁。</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回望刚刚上去过的玉皇顶,看看似乎很近,走走却是挺远。</p> <p class="ql-block">缆车下行中天门,初秋的泰山还留着夏季的浓烈。《诗经》说“泰山岩岩,鲁邦所瞻”。<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登泰山飒若羽翼生,杜甫登泰山一览众山小,我65岁登泰山圆了梦。下午3点半高铁去济南,泉城看水。</span></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畔中秋月,没有遇见夏雨荷。</p> <p class="ql-block">22日陪老伴去距济南60多公里的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管理处的周主任热心安排了车接送。</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伴随着这一命令,与解放大军一起出发的还有十多万南下干部。他们从山东出发,告别父母、别妻离子南下。很多人在南下进军的途中牺牲了,大部分人在完成了解放江南各省、建立新政权和剿匪任务后,继续留在南方,为当地的各项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2010年4月21日山东人文纪念园内落成了占地 6000 多平方米的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广场对面专门建有一座“山东南下浙江干部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在刻有八千多人名的纪念碑上找到了我们家老爷子的名字,还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前辈名字。如今,南下干部大多已经作古,这座纪念碑慰籍了南下干部以及他们后人的心,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们。</p> <p class="ql-block">浙江南下干部纪念碑碑文。</p> <p class="ql-block">管理局的周主任非常热心,派车接送,烈日炎炎下帮助在纪念碑上找名字,非常感动。但是管理还需要改进,要在八千多名单中仰着头找,真是挺费劲的。电脑里按姓氏拼音检索的名字后面加个列与排编号,查找起来就方便了。好事就差这点完美。</p> <p class="ql-block">泉城看水,首看大明湖。大明湖不大,西湖比她大十倍。李清照在《如梦令·溪亭日暮》词中记忆了少年时迷途于大明湖溪亭的故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清代咏大明湖的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如今荷柳依旧,一城山色的千佛山倒影已被市区高楼遮挡。见过杭州西湖的美,大明湖在浙江人的眼里也就一般般了。</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走进一看是一位红衣老太在大明湖畔阅读,不忍打扰。</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夜景很美,今晚见了老伴的小姑,89岁耳聪目明,看书不用老花镜。晚上堂弟堂妹请我们在大明湖畔的鹊华居品鲁菜。</p> <p class="ql-block">23日,走进趵突泉景区。</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泉水淙淙。</p> <p class="ql-block">板桥泉</p> <p class="ql-block">漱玉泉,趵突泉景区内有大大小小泉眼30多个,是泉城涌泉最集中地。</p> <p class="ql-block">泉城济南有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泉眼,最有名的是趵突泉。乾隆皇帝因泉水泡茶味醇甘美,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span style="font-size:18px;">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span>区内有泉水直饮龙头,可以直接饮用。</p> <p class="ql-block">观澜亭对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出自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七律《趵突泉》。</p> <p class="ql-block">三窟并发,浪花四溅,声若隐雷,势如鼎沸。“趵突”形容泉水跳跃喷腾之势,同时又摹拟泉水喷涌之声,绝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元代画家、书法家赵孟頫赞美趵突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清朝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文学家蒲松龄说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40年前来趵突泉,当时不见趵突喷泉。近几年,趵突泉丰盈,皆因地下水位上涨。今年趵突泉地下水位超过29米,“趵突腾空”胜景持续呈现,日均出水量达7万立方。</p> <p class="ql-block">皇帝题写趵突泉的“突”字少一点,此后无人敢在题写趵突泉的突上加一点。</p> <p class="ql-block">泉水里始终有个鱼头露出水面,原来是条竖着游的鱼,真是天下怪事样样有哈。</p> <p class="ql-block">济南人说泉城之美,精髓在趵突泉。的确如此,趵突泉景区内泉水如碧玉,垂柳掩映亭台楼阁,不是江南,胜似江南。</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馆,“漱玉堂”三字为郭沫若所题,抱柱悬挂郭沫若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上联清楚地点,下联是作品及特点。《漱玉集》是李清照的词集,因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金石录》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撰写大部分,赵明诚故后,李清照帮助整理完成,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文采有后主遗风”,是赞美李清照的词作传承南唐后主李煜。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大厅一尊李清照汉白玉雕像,雕像后面是郭沫若手书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不知是否比起楹联,这首诗比较一般,所以躲在雕像后面。</p> <p class="ql-block">纪念堂的后院是李清照蜡像馆,“静治堂”,原是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居山东莱州宅第的名字,取“静心治家”之意。</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考入进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p> <p class="ql-block">在宋代理学的压制下,李清照依然能成为词坛新秀,皆因才华出众。</p> <p class="ql-block">18岁时,李清照在汴京嫁于太学生赵明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酬唱奉和。</p> <p class="ql-block">陈列的四组栩栩如生的蜡像,分别是“书香门第”“词坛绽绣”“志同道合”“流寓江南”,从不同时期再现了李清照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从年表上知道,李清照流寓江南时在衢州居住过(1130年),1134—1142避乱居住金华八年,后在杭州生活12年,卒于杭州,享年72岁。</p> <p class="ql-block">济南“五三”惨案纪念馆也在趵突泉公园内。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占济南,日本借口保护日侨,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5月3日,日军凶残杀害国民政府山东交涉署17名外交人员,强占济南全城,肆意焚杀中国民众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五三惨案”。</p> <p class="ql-block">离开趵突泉,再逛逛济南历史老街区:曲水亭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街口挂着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街道两旁有推车式的民俗文化铺,小河两岸有品茶休息的各色茶馆。这里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济南生活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杨依依。一边是青砖黛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临泉人家在溪边淘米濯衣。曲水亭街保留着《老残游记》记载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这是条有烟火气的老街,随便推门进去,都会从屋里传出问声:找谁啊?有啥事?原来是居民的住宅,<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府出钱装修了门面,还以为是开民宿或饭馆的。</span></p> <p class="ql-block">源源不断的王府池子泉水汇入街旁小溪。</p> <p class="ql-block">雨荷人家的磐石泉就在院子里,清泉屋里流。</p> <p class="ql-block">泉城济南,逛过大明湖、趵突泉、曲水亭街,相信了北宋诗人黄庭坚说的:济南潇洒似江南。明天去曲阜拜孔圣人。</p> <p class="ql-block">24日,高铁50分钟,济南到曲阜,办好酒店入住即出发去三孔。先看孔林,占地二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已有2500年历史。入口的至圣林坊,建于明永乐22年(1424年),经多次重修,始终保持明代早期建筑特点。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前后檐下斗拱雕刻精致,彩画精细。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的石狮一对。</p> <p class="ql-block">2平方公里够大的,入口坐景区观光车到洙水桥也要20多分钟。一路古木参天,茂林幽深,难怪叫孔林,不叫孔陵。林中可见墓冢累累,碑碣林立。</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说,左手边是《桃花扇》作者的墓,赶紧拍一张,车已快开过去了。墓碑上刻有东塘先生,《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号东塘,是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孔尚任与洪昇(长生殿作者)并称为“南洪北孔”,是康熙时期照耀文坛的双星。</p> <p class="ql-block">一晃而过的于氏坊,是为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之妻于氏而立。据说于氏原是乾隆女儿,因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此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比王公贵族还高的人。只有孔府的衍圣公,官位一品,可以骑马进宫。但清规满汉不能通婚,于是大臣给皇帝出主意将女儿认户部尚书于敏忠为义父,改姓于,以于家公主嫁到孔府。于氏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p> <p class="ql-block">祭拜孔子都从洙水桥下车走进去,不远一道门,是三楹高大的挡墓门。</p> <p class="ql-block">甬道两旁古树遮天蔽日。</p> <p class="ql-block">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p> <p class="ql-block">享殿内挂着孔子画像,拜过孔圣人。</p> <p class="ql-block">由东南角门进入孔子墓园,门内一侧有一石亭罩着枯干,相传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子贡所植的楷木树根。子贡守墓六年,期间,精心雕刻了孔子和师母亓官氏坐像。这两尊楷木像高约40厘米,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孔子死后,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居室立为孔庙祭祀孔子,子贡刻的孔子夫妇楷木像就供奉于此。据说后世在孔庙大成殿为孔子塑像时,就是参照子贡刻的那尊孔子像。据《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记载: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在扬州祭天,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诏陪祭。此后,金兵大举南侵,高宗举朝南迁,孔端友留下胞弟孔端操等留守阙里,自己遂恭负孔子夫妇楷木像,率近支族人随皇帝南下。公元1130年,宋高宗驻跸杭州,孔端友上疏南宋朝廷建家庙以祀孔子。宋高宗感于孔端友奉诏南渡,赐家衢州,“权以州学为家庙”,赐田5顷,拨款36万两银,为孔子世家在衢州兴建家庙。从此,孔子夫妇楷木像便一直珍藏在衢州南宗孔庙思鲁阁内,整整27代八百多年,孔子夫妇楷木像也成为孔氏南宗最有代表性的家传信物。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为举办孔府复原陈列展,通过国家文物局出面将已存放在浙江省博物馆的楷木圣像借回山东曲阜陈列。1963年,浙江索还楷木圣像,曲阜按原貌将复制品归还浙江省博物馆,从此衢州孔庙保存了800多年的正品变成赝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子贡手植的楷树也早在光绪八年遭雷火,仅存下一段树桩。</span></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墓前竖两块石碑,前碑金字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后碑篆书“宣圣墓”为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的南面是沂国述圣公的墓碑,这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墓,东面是其子孔鲤墓。据说,孔子八代单传,墓葬布局是“携子抱孙”。</p> <p class="ql-block">没有推销,而是讲解对孔子文化的认识,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依旧走回洙水桥,坐景交车出孔林,神道上矗立着万古长春坊,一座六柱五门的石牌坊,雕刻精美。孔林,葬着十万孔子后裔。如今孔子家族已经延续了80代,族人遍布世界各地,这样的家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的。</p> <p class="ql-block">体验一下小电瓶车,一人五元,二人十元,去孔庙。</p> <p class="ql-block">曲阜城阙里街,孔子居住地。阙里街的尽头就是孔庙的正南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衢州自称东南阙里,原来出自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孔庙城门上“万仞宫墙”四字十分醒目,是乾隆御笔。最初是明代学者、书法家胡缵宗取子贡语“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提写“万仞宫墙”挂于城门。乾隆祭拜孔庙后,重新提写“万仞宫墙”刻在城门上。</p> <p class="ql-block">进城门后第一道牌坊是金声玉振坊,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金声玉振”四字是明代书法家胡缵宗题写。过泮水桥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古时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尊圣如尊天。外孙女今年9月上小学,学校用泮礼作为入学仪式,原来出自这里。《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古为今用,也是传承。</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造型与金声玉振坊同。“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其后是至圣庙坊,建于明代,清雍正7年(1729年)改原刻“宣圣庙”为“至圣庙”。至圣庙是孔庙的别称,得名于孔子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庙”三字是雍正皇帝手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篆体,</span>“至”字的上面一横写到下面,据说是因为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上不能封顶。</p> <p class="ql-block">“圣时门”是孔庙第二道门,始建于明朝永乐13年(1415年),在明弘治13年(1500)年扩建,清雍正8年皇帝赐名“圣时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御道云龙戏珠浮雕为明代雕刻。</span>“圣时门”三个字为乾隆皇帝手书,取自孟子对四位圣人的评价: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手绘图</p> <p class="ql-block">走过圣时门,跨过“璧水桥”就是孔庙的第三道门:弘道门。取自《论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当时孔庙的大门。雍正八年(1730年),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竖匾立于门额。</p> <p class="ql-block">第四道是大中门,大是指“孔子之谓集大成”;中是指中庸之道。始建于宋代,系当时孔庙大门。明弘治十三年由3间扩建为5间。今存建筑是清代所建,乾隆皇帝御书门匾。从孔庙的大门外移,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对孔庙的扩建。</p> <p class="ql-block">第五道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历代重修,雍正七年(1729年)钦定为同文门,取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p> <p class="ql-block">走进同文门,庭院一座高阁拔地而起,木匾上书“奎文阁”,它是孔庙的藏书楼,始建于宋代,是中国十大著名的古代木质阁楼。古人认为“奎星”是文官之首,后代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旁边是洪武碑亭,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后多次重建,现在的碑亭是民国时期改建。亭内正中立《洪武诏旨碑》是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专崇孔子”的御碑。碑文道: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为治之道,必本于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孔庙第一碑之誉的成化碑,全称《御制重修孔子庙碑》,刻立于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1464年,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年号改成化,即位之年便下令重修孔子庙,成化四年竣工,成化碑即立于此年。碑高7.7米,宽2.2米,厚约0.5米,重60多吨。刻有十分规整的23行正楷字,碑额部分精雕细刻有盘龙旭日。碑身下有高1.25米的龟趺(赑屃),显示了中国古代绝佳的石雕技艺。《成化碑》的内容主要是赞颂孔子“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艺开太平者也”,“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制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功用之大,不但同乎天地而已”。</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的院落里还有一棵龙柏,相传是乾隆来祭孔时靠着树歇脚,这棵树就自下而上长出一道弯曲的纹路,如游龙一般直到树顶,树顶上的枝干又像龙头伸向天空。<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杆光滑铮亮,</span>民间有“摸摸龙树,年轻安康”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后面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碑文书法了得。这块黑色的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是其中最大的一块,碑重约35吨。</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后是泮池,然后是孔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大成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大成门三字为雍正皇帝的御笔。门上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为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撰题。大成门每组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的院落里,有一株古树,相传是孔子亲手所植桧树。原有三棵,后枯死两棵,惟有此树生生死死,几经荣枯留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走过大成门是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可以想象孔子“弟子三千”的治学盛况。 杏坛建于北宋,元明清重修。乾隆御题“杏壇”牌匾,并手书《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p> <p class="ql-block">穿过十多道大门和牌坊才是孔庙的核心:大成殿。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现在的建筑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曲阜大成殿是我国目前祭祀孔子庙堂中建造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与泰山岱庙天贶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p> <p class="ql-block">正中门上方“生民未有”匾额,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1725年)御题。出自孟子:“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为千古以来,从未有若孔子之至高无上的圣贤。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为雍正皇帝所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成殿内奉供孔子塑像。自清康熙开始,历代皇帝即位,必亲临北京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以表明其对教育的重视,并表示其崇儒重道、教化天下的目的和宗旨。随后到孔庙大成殿祭拜孔子并悬匾一方,并要求各地文庙效仿摹制。“万师师表”匾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御笔题书。意为孔子是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据说,曲阜的祖匾由孔子第77代孙,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带去台湾了。“斯文在兹”是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皇帝御书。“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孔子像右手边上方的“圣集大成”匾是嘉庆皇帝于嘉庆四年(1799年)御书。左手边上方的“德齐帱载”匾是咸丰皇帝于咸丰元年(1851年)御题。语出《中庸》:“仲民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无不持载,无不复帱”。”帱,这里读“道”,复盖的意思。意为孔子的学术思想和个人品德,可以纬天经地,无所不包,完美无缺。</span></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擎檐有二十八根石柱,高5.98米,直径0.81米。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浅雕云龙纹,仔细看,精美绝伦。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每柱二龙对翔,龙姿栩栩如生,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后面是寝殿,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着“鲁壁”二字的石碑立在一堵红墙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将家中珍藏的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西汉拆除孔子故宅扩建时,从墙壁中发现了《尚书》《仪礼》《论语》《孝经》等书,这堵墙被后世称为保存儒家原典文化的挡风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鲁壁是为纪念孔鲋藏书而筑的纪念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孔庙去孔府,很近。</p> <p class="ql-block">孔府大门正中高悬“圣府”匾额,为明代权相严嵩所题。一对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是清朝纪晓岚所书。其中上联的“富”字宝盖头少了一点,寓意孔家富贵无头;下联“章”字的“早”的一竖通到了顶部,寓意文章通天。两个字两相照应,对孔府的尊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圣人之门”是孔府的第二道门,此门为清代建筑。“圣人之门”竖匾为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书。李东阳与孔家是姻亲,明弘治年间孔庙、孔府修建由他负责监工,孔府、孔庙的房屋布局大都出自他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第三道是重光门,又称“仪门”或“塞门”,明代建筑,因上悬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匾额而得名。平时关闭,只在皇帝驾临、迎接圣旨、祭孔、婚丧等大典活动中才打开。</p> <p class="ql-block">孔府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二堂门。</p> <p class="ql-block">孔府三堂内挂着“六代含怡”的匾额,为乾隆御题。乾隆皇帝曾8次亲临孔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4月11日亲临时正值孔府家族六世同堂,便欣然题写了“六代含饴”。据说乾隆多次到孔府,除了对孔子的尊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的女儿嫁入孔府。</p> <p class="ql-block">内宅门,门内是家眷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内宅水槽,挑水夫将水倒人水槽,里面女佣通过水槽孔接水,男女不能见面。</p> <p class="ql-block">这块搓衣板据说是罚人用的,男人犯事,其妻可以罚他跪搓衣板。</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园中有名的五柏抱槐树,据说明朝时,这株柏树因受到雷击,树干裂为五瓣,但依然活着。到了清朝,一粒槐树种子被风刮到了裂开的柏树中间生根发芽,几百年后,就长成了现在的这个奇异景观。孔府的树都能长的这么奇特,真乃天意。</p> <p class="ql-block">孔府学堂,孔子后裔与孔子一样重视教育,现在学堂开成茶馆了。</p> <p class="ql-block">与孔庙相邻的五马祠街,明朝时,街中建有孔尚经的家祠。“五马”出自《诗经》“孑孑干旟,良马五之”。五马大车是种待遇,可见孔尚经的官位显赫,所以其家祠称“五马祠”,街也更名五马祠街。</p> <p class="ql-block">回孔庙南门,万仞宫墙外,正在排演9月28日孔子诞辰2572周年的祭孔大典。</p><p class="ql-block"> 孔子,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道授业解惑。</span>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记录他生前的言传身教,汇编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论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治国哲理。孔子语录: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耳熟能详。孔子的思想影响了2500年,是中国最成功的思想家、教育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俘天地,道冠古今,万</span>师师表。</p> <p class="ql-block">25日,曲阜高铁回衢州,5个小时,前半程车空的成了南下专列。</p> <p class="ql-block">山东六天自由行,得益于快捷方便的交通,得益于万能的物联网,得益于智能手机,订票订房叫车都在手机上搞定。六天,一山一水一圣人,慕名而去,收获而归。相信有趣的人生,一半是家常里短,一半是山川湖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