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个秋色绚烂的季节;九月—一个收获硕果的季节。<div> 2021年9月,我和老伴又一次出发!此行的目的地是甘南、川西。</div><div> 甘南、川西既是秋色艳丽、山川秀美的旅游胜地,更是红军长征足迹所达之处,留下众多红色印记的地方。</div><div> 行程的第三天,我们到达了四川省南充市的苍溪县,这里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div> 在红军渡,我们参观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了解了红四方面军开创川陕根据地的情况、突破嘉陵江开始长征的缘由。 在红军渡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雕像。雕像的下部是波浪翻腾的嘉陵江,上部则是向前探出身躯的男女红军的形象,象征着红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雕像广场上,竖立着八位苍溪籍红军的塑像,让当地的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历史功勋。 与雕像广场隔江相望的是高楼林立的苍溪县城。红军战士目视着县城的方向,似乎在告诉人们:如今的中国正如我所愿,山河无恙、岁月安好、人民安康、国家富强,我们奋斗的目标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追求的理想已经在中国实现。 我们行程的安排是由远到近,即先甘南、后川西。但是按照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则正好与我们的行程相反:先川西、后甘南。<div> 我们还是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来逐一梳理我们的红色之旅吧。</div><div> 根据史料记载,川西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在这里,红军的三个方面军既有会师的喜悦,又遭遇张国焘分裂红军的危机,以致毛主席在回答斯诺有关提问时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div><div> 有关资料曾经做过统计,红军长征途中共召开过二十多次政治局会议,而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就达十四次之多,在这些会议中,除了会师前后的几次会议是讨论红军前进的方向、红军的编制外,其余的会议几乎全都是围绕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召开的。</div><div> 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后,先头部队在阿坝州小金县的达维镇与四方面军迎接中央红军的部队会师。</div><div> 夹金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也是红军翻越次数最多的一座雪山,海拔高度4114米。可惜的是,我们上到山顶还没有下雪,但气温已经是4、5度左右了。</div> 这就是达维镇的会师桥(在原址重新翻修) 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先后在小金县的两河口召开过两次会议。于1935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主要讨论战略方向问题。会议分析了会师后的形势和川陕甘、川康边的情况,确定了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为两个方面军的行动指明了方向。会议作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29日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着重研究全国抗日问题,主要听取博古关于华北事变的情况报告,毛泽东作了发言,会议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抗日宣言或通电。会议还讨论了组织问题,决定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军委委员。同时,为了实现扩大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要求中革军委制定松潘战役计划,准备乘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尚未完全集结、部署就绪的时机,红一、四方面军协同作战,消灭胡宗南部,控制松潘地区,打开北上甘南的通道。在两河口会议上,与会领导人对张国焘(5月)设立“西北特委”和建立“西北联邦政府”的行为进行了批评。由于两河口会议的内容涉及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被认为是红军长征史上具有仅次于遵义会议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我们没去两河口。<div> 1935年7月3日,中央政治局在马尔康的卓克基土司官寨二楼“土司议政厅”召开常委会议,主题是讨论当前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同时号召藏族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div><div> 这是马尔康市的红军长征纪念馆。</div> 这是卓克基土司官寨。(当年土司的后人已将土司官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作为革命旧址供人们参观。) 这是卓克基土司官寨内景。 在马尔康逗留期间,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都住在土司官寨内。休息时,毛主席常到土司官寨河对岸的索西村散步。<div> </div> 红军在马尔康期间,许多当地的藏族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这是被称为“马尔康三杰”的马尔康籍红军老战士天宝的情况简介。 1935年7月18日、21日-22日,中央政治局在黑水县城(芦花镇)泽盖村芦花组召开了常委会议,研究解决红一、四方面军统一指挥和组织领导问题,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实际上免去了周恩来的红军总政委职务)。7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讨论红四方面军的问题,会议决定以原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红军的前敌总指挥部,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干部到红四方面军各军任参谋长,以加强其参谋工作,红四方面军则抽调了3个团3700余人充实到中央红军。 这些旧址之所以保存完好,与建筑的主人精心保护分不开。<div> 1935年8月4日至6日、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沙窝(今松潘县下八寨乡血洛村)召开了两次会议,一次是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有两项议程:(一)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二)组织问题,会议增补了几位红四方面军将领进入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和任务的决议》,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19日又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常委的分工问题。</div><div>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松潘毛儿盖的索花寺召开扩大会议,进一步统一战略思想,着重讨论红军主力的行动方向问题。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要求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使右路军成为北进主力,想以此带动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一同北上。8月24日,中央政治局在草地致电张国焘,通报了毛儿盖会议的主要精神。</div><div> 我们在途径松潘县时,没有看到有关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的提示牌,所以无法去参观。</div><div> 1935年8月29日、9月 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巴西班佑寺(今若尔盖县巴西乡班佑寺)召开常委会议,会议议定了3个问题:一是出一到两期《干部必读》;二是由王稼祥、李维汉、毛泽东、博古、凯丰分别审查红军宣传、战略战术、地方工作、民族问题的材料;三是由博古、凯丰、杨尚昆、李维汉组成宣传委员会。另外,还研究了共青团问题。9月2日又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红一方面军工作。</div><div> 这是巴西会议旧址,旧址原为班佑寺,但原寺院现在只残留部分土坯建筑。</div> 现在重新在原寺院旁边建起了新的寺院。 这是巴西会议纪念馆。 1935年9月8日、9日,中央政治局在若尔盖的牙弄村(今若尔盖县阿西茸乡牙弄村)召开非正式会议,鉴于张国焘坚持南下反对北上,决定致电张国焘,要求其继续北上。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立即率右路军中的中央红军部队(三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到阿西集合,继续北上,向甘南前进,并通知已到甘南俄界的林彪、聂荣臻(一军),行动方针有变,要一军在原地等待。会议还决定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并委托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此后中央红军中的一、三军(军团)及军委就单独北上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发现去往牙弄村的指路牌,错失了踏访这次极为重要会议旧址的机会。<div>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高吉村(红军记为俄界村)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产生了长征史上3个重要的文件:《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和《为执行北上抗日告同志书》。通过这3个文件,揭露和批判了张国焘的退却主义、军阀主义、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明确了红军北上的路线和目标,为其后中央红军陕甘支队长征最后阶段顺利北上起到了重要作用。</div><div> 这是俄界会议旧址。</div> 这是毛主席参加俄界会议时的旧居。 俄界会议就是在这孔窑洞里举行的。窑洞没有开窗户,没有灯光的话,里面漆黑一片。 这是俄界会议召开之后,党中央进驻茨日那村,毛主席在茨日那村的旧居。 1935年9月22日,中央在甘肃省迭部县哈达铺义和昌药店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研究干部问题和部队整编,正式决定将红一、三军(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下设3个纵队。会后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并代表党中央向全军正式发布了“到陕北去”的决定。这是中央红军自1934年10月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以来,第一次提出明确具体的最终目的地。<br> 这就是哈达铺义和昌药店,毛主席、张闻天曾居住在这里。 这是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党中央进驻哈达铺后,毛主席的警卫员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一堆报纸,于是都抱回去送到毛主席的住处。毛主席从其中的《大公报》中看到了有关陕北有工农红军活动,并有一块根据地的报道,于是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到陕北去”的意见。可以说,就是这个小小的邮政代办所,决定了党中央、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大方向。 哈达铺是保留原有风貌最完好的地方,老街的附近没有任何对干扰原有风貌的新建筑。 <div> 除了踏访党中央在川西、甘南召开重要会议的旧址,我们还寻访了有关红军长征的一些重要地点。<div> 这是腊子口,红军突破腊子口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腊子口战役之后,红军就进入的甘南,之后一直到直罗镇,再也没有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斗。<br><div><br></div></div></div> 这是复原后的当年国民党守卫腊子口的碉堡。红军是从碉堡后面的悬崖上滑降下去,消灭国民党守军的。而提出这个方案的,是一位叫“云贵川”的贵州籍苗族战士,并且是由他利用竹竿上绑上铁钩攀上悬崖,然后放下绳索,让部队爬上悬崖的。 这是矗立在腊子口沟口的纪念碑。 这是腊子口战役纪念馆。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div> 这是红军渡过班佑河纪念碑<div> 开国上将王平曾在回忆录中记叙了这段历史。红军到达班佑村后,发现还有一部分红军没赶上来。“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div> 这是在红军长征过草地中,牺牲人数较多的地方之一。<br> 对于这段历史,王平将军无法忘怀,他生前曾嘱咐,要在这里树碑纪念,以缅怀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br> 201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在班佑河畔矗立。</div> 我在拍摄纪念碑的照片时,眼泪几乎夺眶而出。<div> </div><div> 这是甘肃省迭部县的铁尺梁。铁尺梁是岷山山脉达拉梁子的西段延伸,海拔3900米,翻过铁尺梁就到了甘肃省的岷山县。达拉梁子也是红军翻越的高山之一,大家耳熟能详的毛主席《七律●长征》就写于达拉梁子。</div> <div> 这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div> <div> 这是小金县与汶川县、宝兴县的交界处—巴朗山垭口,海拔4486米(主峰海拔5040米)。巴朗山是红四方面军翻越的雪山之一。<div> 现在,巴朗山脚已建成了巴朗山隧道,避免了翻山之苦。但仍有许多驴友驾车翻越巴朗山,目的就是去领略大山的风采、寻找盘山公路驾车的乐趣。我们则是为了探访红军长征翻越过的雪山,沿着崎岖山路盘旋而上的。</div></div> <div> 由于增加了踏访红色景点的内容,因而我们的甘南、川西之旅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不仅增强了我们对中共党史的感性认识,而且亲身感受到了老前辈为理想奋斗的艰辛、曲折,更加坚定了自己信仰和追求。<div> 长征永远在路上!</div><div> 理想永远在心中!</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