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2)班<br>李斯然</h3> <h3> 10月1日,妈妈带我去参观了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br> 交城古风蕴藉,人文深厚,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城山贯穿古今,经久弥新。在长期地域与人文交汇中,积淀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天造地设的灵气,至诚勤创的智慧凝聚成一个个闪光的结晶,如奇葩盛开在吕梁东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br> 交城于2015年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6项,如:明清一绝“滩羊皮”、神奇玻璃会唱歌“琉璃咯嘣”、食药双补(傅山方)“五香调料面”、净土古刹玄中寺“鸠鸽二仙传说”、山形卦象奇柏布“卦山庙会”、全国独有“云儿香”、软体浮雕“堆绫绣”、晋工晋美“金银器”、忠信文化“狐公鼓”、剪纸、刺绣、黄芥油、玉雕、木雕、山核桃、李氏针灸代代传……</h3> <h3> 非遗中心大门外是一块大场地,摆放着上百幅摄影作品,介绍交城的山、水、特产、文化等。</h3> <h3>一进大门,看见两缸荷花。</h3> <h3>我被院子角落的石碾吸引住了。</h3> <h3>院子里挂满了国旗、红灯笼,增添了节日气氛,更燃起我的爱国之情!</h3> <h3>山楂树上挂满了红红的山楂,与红灯笼相呼应。</h3> <h3>这种游戏很有趣,勾起了大人们对儿时的回忆。</h3> <h3> 交城琉璃咯嘣制作技艺 <br> “琉璃咯嘣”是过去长期以来流行在黄河流域的特殊音乐玩具,明清尤甚。其造型灵动、色彩润泽、壁薄如纸、音质优美,是先祖文化智慧和制作匠心的凝结。受广大民众喜爱,历史不衰是典型的民俗文物。琉璃咯蹦制作在筑炉、吹制、配料多方面技艺秘传不泄,因此成为全国以至全球“只此一家,别无分号”。<br> 据传,琉璃咯蹦技艺是从女娲炼石补天遗留下来的五色石制作演变而来,所以琉璃匠人拜女娲为祖师。琉璃咯蹦品种可分为平型、葫芦型两种,既云流只、咂咂、三号只、长型、七厘、九厘、吊花、改号、老改、野毛、人头,还有长短号头、水烟袋、大小葫芦等产品。</h3> <h3> 交城传统堆绫艺术 <br> “交城堆绫”脱胎于唐代“堆锦”艺术,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明清时代流行于中上层社会作为家庭壁挂式陈设装饰。改革开放后,经过民间艺人解爱英家族亲属系统挖掘、传承和创新,融入刺绣工艺,改进材料,拓展题材,创新了座镜透屏,使“交城堆绫”民间艺术得以青春焕发。“交城堆绫”以表现花卉静物人物见长,色彩艳丽,惟妙惟肖,有“软体浮雕”和“立体国画”的美誉。</h3> <h3> 明清一绝“滩羊皮”、食药双补(傅山方)“五香调料面”、刺绣、黄介油、玉雕、李氏针灸代代传……</h3> <h3> 山核桃工艺品 <br> 核桃是吉祥之物,“核”谐音“阖”有阖家平安之意;“桃”谐音“逃”有逃避灾病之意。家有核桃将给您带来好运,和美生财,一生平安,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纪念价值。</h3> <h3> 剪纸 <br> 剪纸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与百姓生活十分密切。剪纸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集中体现在千家万户的窗户纸上(一称“窗花”)。每年春节前糊新窗,必然有鲜红、精美的剪纸出现,争奇夺艳,为新春佳节增光添彩。二是红白喜事中体现,较多“使用”剪纸,玲珑幡幢,五彩缤纷。 <br> 剪纸艺术构思巧妙,大胆夸张,妙趣横生。</h3> <h3> 金银器制作技艺 <br> 金银器制作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历经各代,兴于明清,随着晋商的兴起,金银首饰在晋中、交城民间十分流行,妇女装饰、儿童装饰日常用品,比比皆是琳琅满目,市场非常广泛。 <br> 银饰品的加工制做,传承古老的手工、工艺,使用了熔化、浇铸、开皮、起型、雕刻、焊接、包金、点翠等技术,采用了钩、台、踩、丝、脱等技法,型体大度、多样、物件大气厚重,构思巧妙、别具一格,蕴藏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地方金银饰品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金银本身的价值外,再加传统的加工、工艺,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h3> <h3> 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还激发了我热爱祖国的情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