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纪事

量力而行

<h3> 在我国甘肃的西南部,有个特别的辖区,它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的过渡段,海拔在2900米以上,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因草原广阔而适于牧业生产,是藏族同胞世代的生息地;它的西面是青海的黄南、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南面是四川北部的阿坝。它,就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很久就想去探访的地方。</h3><div> 2016年7月下旬,我和我的几位朋友分别从郑州、合肥启程聚集在兰州,第二天便以自驾方式向甘南进发。感觉经过小半天的时间,画报上呈现的那种景观就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山高云低,绿草萋萋,牛羊像星辰一般散落在草甸上,自在地享受着空气和阳光。</div><div> 按照我在兰州工作的同事的建议,我们首先去参观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拉卜楞寺,然后游览了桑科草原;第二天,我们经玛曲草原进入川境,欣赏了自然天成的"九曲黄河第一湾";第三天,在风光优先的原则下,我们有了近距离接触藏民的考虑,所以从玛曲县城到郎木寺,就选择了一条据说来往车辆不多的路。</div><div> </div><div> </div> 在从兰州出发的前一天,我的同事不但帮我们落实了车辆、提供了线路建议,还慎重地告诫我们有三点注意:一是在路上行车,要像待人一样对待牲畜,别伤害到了牛羊;二是即使在路边,也别碾压到牧草,它们都是利益到户的,有人看着呢;三是相机镜头对着藏同胞时,一定要征得他们的同意,不然的话会很麻烦。这前两点,我们应该能做到,可第三点我们就有些犯难了。但我这位同事的提示确实重要,我们也很感激。 路不被车行,极有可能是路难行。从玛曲出城后,我们一路向东。这是条建于甘肃与四川两省交界的老路。开始的路段非常便于行驶,少有车走我觉得是太可惜了。<div> 不足一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看见左前方的山坡上有人在进行牦牛饲养作业,而距其不远的公路右侧有幢普通的民房。根据大家的建议,我在过民房约三十米处将车停了下来。怎么拍呢?在走近牦牛和藏民的几十米时,我脑子里想到了要与被摄者做个沟通,可还没到合适的距离,我又不由自主地先举起了相机。 </div> 正抓拍着呢,我注意到从民房方向走过来两个人,一个年轻壮实,一个是少年小哥。这时,我主动地迎上前去。他俩对我们的行为有些好奇。其中的那个男孩在学校里学过汉语,基本能明白我话的意思。简单的几句交流之后,我提出可不可以给他们拍个照,他们愉快的答应了,并允许我们到他们的家里去看一看,这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契机。 未进家门,我便见到了屋内的床上坐着位老人。一了解,她是这个家里的最长者,八十多岁了,腿脚不太利索但精神状况尚好。见有外人到来,她觉得有些突然。经过一番礼节问候之后,我拍下了这位老人的肖像照。 其实,对于走进这样的家庭,由于此前没有准备,我的心理也有些紧张,但其室内的整洁和秩序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我想着能对屋内做些更多的观看时,外面忽然传来个马鸣的声音,而且我的几位同行者与藏同胞的交流开始热闹起来了。 他们的话题是围绕隔壁人家的一位骑手和院内的一匹骏马而展开的。据介绍,这位骑手是个赛马的"获奖专业户",每年包括青海、内蒙在内的各地赛马他都必去参加,而且均能获奖,奖金的数额还挺可观呢。那么,眼前的这匹马就理所当然的是位功臣了。难怪,他们见我们几位对马有兴趣,便热情的介绍,并把几年来在各地的奖励证照都取了出来,展示给我们观看,还高兴地让我们拍摄。<div> 我的同事老丁善于手机拍照,拍完后随意地给他们翻看,这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div> 从各方面的观察来看,虽然居所偏僻,但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着的。<div> 离开了这两户人家,再往东去不久,路就不好走了。沙石的路面,坑坑洼洼,有的路段因长年雨水的侵蚀,路面是断裂的,以致有时车上人不得不下车去做指引,车子才能小心地安全通过。即使这样,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爽,因为有白云和绿地在陪伴着我们。我们也先后有几次停车,用相机留下那至美的风光。</div> 约莫下午一点左右的时候,我们的右前方出现了几顶帐篷在山坡上,这一定是有牧民了。停车到了近处,我们看见两位藏族妇女低头躬身在一个栅栏内清理羊粪,两手配合的速度相当快。对我们的到来,她们好像没有察觉。 可是,当她们起身面对我们时却没有一丝的惊讶,还以微笑向我们致意,其中的一位用不大清晰的汉语问我们"吃糌粑吧?"这一问,把我给惊着了,在反应过来之后,我忙笑着连声点头:"好"、"好"。<div> 这样,我们就走进了帐篷,还品尝了糌粑和油茶的味道。可惜的是,我们语言不通,没法做多一点的交流。</div> 从帐篷里出来,我迅速走到车上,取出本次旅行携带的一小盒绿茶,送给她们以表谢意。虽然茶叶已是拆封过了的,但我随身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而且从表情上可以看出,接受这件小小的礼物,她们心里是很高兴的。 由于还有路程要行,我们不得不告别了这两位妇女。走到车旁,我转身回望,刚刚走进的那顶帐篷在蓝天白云下显得特别有形式感,而帐前在劳作的牧民和她身后的牦牛通过电杆和电线,形成了天地间的一种连接,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这时,我又想到了晚霞映照下牧归的羊群,还有夜幕降临,牧民们一家人围坐在帐内叙谈当下的生活及饮酒、放歌的情景。有生以来,我是首次被拉近到这种氛围,但此刻在时间上还有差距,以致使我的镜头里留下了些许的遗憾。<div> 当天晚上,我们在完成了对寺院的参观以后,由东到西地在喧嚣的郎木寺街头游走了两遍,最后选了家餐馆,还喝了点酒,饭后便回到了预定的旅店。按往日的习惯,我们先是在相机上回看当天的拍片,同时相互做些交流,然后给电池充电,准备明天的拍摄,而现在我是独自踱步在旅店二层的外走廊上,时而停下脚步,面对西南我们过来的方向思索着,似在完成我那未能入镜的想象。同时我还觉得,人世间最能感动人的首当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了,可象今天我们与藏同胞的这种相遇,怕是难以再现了。</div><div><div> </div></div> 旅行没有结束,事情总在进行着。在甘南的最后一天,我们借用午饭的时间,沿213国道找到个有洗车服务的地方。开店人是对年轻的藏族夫妻,他们的孩子也自然是店里的成员了。 在内地,洗车是习以为常的事,但当我看着眼前这两位的动作、身法,尤其是那种认真和专注时,我又一次被感动了。而当我提出为他们拍照时,他们又相当的配合,就连他们那还没上学的小闺女。所以,我也很兴奋地请老丁帮了个忙,为我也拍上了一张。 回到兰州,我们本次的旅行就结束了。可时到今天,整整过去了五年,我还象事发昨日一般,时常清晰的想起那次的所闻和所见。是什么缘由能使我一直都心存于此呢?<div> 翻阅这些照片,你不难看到这些藏同胞都是微笑着的,而且笑的很纯真;你再看,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坚毅,而且不论老人和孩子、不论男性和女性也都是纯真的;你再想,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勤奋、他们的豪放呢?我觉得你完全可以放开你的想象!为此,我做了首小诗,以结束本篇的纪事,同时也作为我心底的留念:</div><div> 清心觅净处,最忆是甘南;</div><div> 天地人相和,吾境在此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