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东游记(12):古都南京

穷游老憨

南京,江苏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6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维系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地。我至南京,重在了解这座古都的历史文化,但因游程时日所限,只匆匆游览了南京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钟山风景区、民国总统府、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等古迹名胜,现分享与大家共赏。<div><br></div> <b> 南京博物院</b>: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是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设“六所”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馆藏数量居中国前三,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 其中,考古发掘品、少数民族文物、外国文物、宫廷器皿、清代文书以及日寇投降仪式的文物,都是全国独有的罕见品,科学价值较高。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镇馆之宝”。现简要介绍几件如下: 玉串饰:新石器时代,国宝级文物。这是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的玉项饰。有玉环、玉佩、玉璜组成,是迄今发现良渚时期最为精美的大型玉项饰。这件玉串饰出土时正按此状环绕在墓主的头部四周,是佩挂于氏族显贵颈部和胸前的项饰。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明代陶瓷器,国宝级文物。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是现存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明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青瓷神兽尊:西晋陶瓷器,国宝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宜兴周处家族墓周墓墩中。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此神兽尊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是我国最早有铭款的瓷器之一。 金蝉玉叶:1954年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是一件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稀世工艺珍品,妙趣横生、令人惊艳的罕见闺房至宝。 银缕玉衣:在我国仅发现一件,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中。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这是我国第一件经考古发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 金观音菩萨立像:是清王朝全盛时期由宫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工艺最高水平。由纯度很高的黄金制成,通高88厘米,且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尽显皇家气派。 沈寿绣品《耶稣像》:是一幅民国绣品,为刺绣国手沈寿的作品。以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耶稣画像为原本,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b>: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纪念馆占地面积12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史料20万余件。其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也是国家公祭日主办地,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相当惨痛的一页,当时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城,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万人之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黑色旅游景点之一。<br> 纪念馆的造型与景物雕塑,非常具有场景感,整体色彩以灰色、黑色为主体,透露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参观纪念馆是免费的,纪念馆外部可以拍照,但进入陈列馆内部则禁止拍照。 这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在平顶半地下墓室形的史料陈列厅内,展出的史料包括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幸存者名册及证词、大屠杀时日军使用的军用品、犯下罪行的日军官兵日记及供词等。展厅中还设有数个影视厅,用于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抗战题材的纪录片、影视片。 在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中,可以看到从“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陈列馆的文物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崇善堂、红卍字会、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 进入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馆,当看到整整贴满了一面高墙的遇难者遗照时,我被极大的震撼了,这是对苍白、巨量、痛苦史实的震撼,更是深入肌肤与骨髓的胆寒与颤栗的震撼。<br> 陈列室内,最令人心颤的还有“12秒”流星装置,每隔12秒有一颗流星从高空落下,这意味着30万同胞在六个星期内遇难的数字,如果用秒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消失了。 走出陈列室,经过万人坑遗址,可以见到许多遇难者的骨骸,相当令人悲惋。至此,我的心已沉痛到了极点,怎么也难以想象当年日军面对自己的同类,竟会作出如此惨无人性的暴行,如此日本人还能算是人吗?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惨痛记忆和深刻教训,已不只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也是属于世界的历史记忆!我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应是设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意义所在吧。 <b>钟山风景名胜区</b>:钟山位于南京城东,自古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钟山龙蟠”之美誉。钟山于山、水、城、林浑然一体,自然景观丰富优美,文化底蕴博大深厚。中山陵景区(含美龄宫)、明孝陵景区、灵谷景区等三大核心景区分布着各类名胜古迹200多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抱着对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敬仰,我来到中山陵凭吊并参观。中山陵位于钟山中茅峰南麓,是中国国民党、中华民国缔造者、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中山陵于1926年1月动工,1929年春主体建筑竣工,同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此后工程继续进行,直至1931年底全部完成。中山陵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平面呈“自由钟”形。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石阶和平台10个,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陵墓附近尚有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等多处纪念性建筑。 博爱坊,为中山陵墓道南端的入口处,是凭吊者与参观者的必经之地。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顶部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故称为博爱坊。 陵门,位于中山陵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铺设有宽阔的平台,游人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陵门宽24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全部采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 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较大,两边稍小,由于两边门略为小点,觉得中门有了尺度感,显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门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铜双扉,北面三扇门,仅有门洞而无门扉,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刻有“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为孙中山先生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 碑亭,建在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为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平面近似方形。墓碑高9米,是用一块巨大的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墓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处于山顶最高峰,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祭堂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祭堂中央供奉着孙中山坐像。在海拔165米处是墓室,墓室中央为长形墓穴,上为孙中山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孙中山遗体。 告别中山陵,我步行来到灵谷景区游览。灵谷景区,位于中山陵东行约一公里处,内有六朝古刹开善寺、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明代的万工池、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无梁殿、民国建筑灵谷塔、松风阁等名胜古迹,以及谭延闿、邓演达等民国名人墓葬。 灵谷景区是钟山风景区三大景区中的一个,游客比另两个景区中山陵、明孝陵少,加上景区里古木参天,有“灵谷深松”的美誉,让人有清幽的感觉。明朱元璋为建明孝陵把原南朝名刹迁于现址,后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重建,偏居一侧,不复昔日规模,民国年间又在此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所以灵谷景区由古寺和陵园相互融合组成,中轴线南北走向长1公里,是原灵谷寺旧址所在,现在中轴线上的主体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一系列建筑。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正门红山门开在南端。红山门的原址是金刚殿,在30年代建公墓时改建。红山门为仿古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至今保持着30年代原貌。门额“灵谷胜境”四字,由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书写。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红山门后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在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再往前,便是无梁殿。无梁殿是中国各地寺庙同类结构的无梁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该殿坐北朝南,前设月台,东西阔五间,南北深三间,为重檐歇山顶,上铺灰色琉璃瓦。殿顶正脊中部有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正中最大的琉璃塔的塔座是空心八角形,与殿内藻井顶部相通,可向殿内漏光,这种设计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非常罕见。该殿是砖砌拱劵结构,东西向并列三个拱劵,前后檐墙各设三道门,前檐墙拱门两边各有一窗,两侧墙各设四窗,门窗也采用拱劵形式。前后檐墙厚约四米,结构十分坚固。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如此大的殿堂却不用一根梁柱,全部用砖石造成。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上兴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1931年,无梁殿经过彻底修葺被改为公墓祭堂,名“正气堂”。无梁殿南面设有公墓的大门和牌坊,北面依次设墓园、纪念馆(现为松风阁)和纪念塔(现为灵谷塔)。198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对无梁殿又一次进行了整修。 无梁殿内是公墓的祭堂,正北面砌有三个拱形法圈,正中的法圈内写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两边是《民国国歌》和孙中山的《国父遗嘱》,四周墙壁上嵌着一块块“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现在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也设在无梁殿内。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设计者为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该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全部用钢筋水泥建筑。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绕有走廊(云座),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级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 灵谷寺,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1982年,灵谷寺无梁殿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灵谷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国务院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中山陵附属谭延闿墓、邓演达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完灵谷景区,我乘车至明孝陵景区7号门入口,由此进入明孝陵陵宫主体建筑群游览。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达25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曾入选“十大最受欢迎中国世界遗产景区”。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陵宫正门,即“文武方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过文武方门是碑殿“孝陵门”,原是陵宫区内第二进院落的门庭,实际上是明孝陵享殿殿前的中门,可惜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于此重建一座碑亭,内立康熙亲题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刻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碑亭后是享殿,为孝陵正殿,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可惜原殿早已毁于战火,只剩下三层残破的台基和坚实的支撑大殿柱子的石础,但仍可见初建的恢弘气势。 过享殿是内红门。入此门,便是由阳间走进阴间,因此又称“阴阳门”。此门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建立了“前朝后寝”的陵墓布局。内红门为三洞对开双屝红门格局。 经过宽阔的升仙桥,可见雄伟的方城,坚实的壁垒让人肃然起敬而心生敬畏。方城的高岸恢弘是明十三陵任何一座方城所不能相比的。明孝陵的气势终于在方城上得到最大的体现。 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 明楼在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方城明楼以北为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 宝顶近似圆形,为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周围砌有砖墙。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于民国时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出了方城,原路返回过金水桥,接着游览孝陵外围的棂星门、神道、梅花山等景观。棂星门的原门已不存在,仅存石柱础6个。从遗迹看,棂星门应是三开间的建筑。现已重新修复。 神道石刻,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 神道中间的石望柱,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 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 神道蜿蜒曲折,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纪念馆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似北斗七星。梅花山,原名孙陵岗,也叫吴王坟,因东吴大帝孙权葬在这里而得名。为纪念孙权葬于梅花山,1993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景区梅花山东麓建成一座孙权故事园。2012年将孙权故事园改建为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是了解东吴历史的最佳场所。 神功圣德碑及碑亭,是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顶已毁。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结构顶部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游完明孝陵四方城,我从1号门出景区,步行至小红山美龄宫继续游览。美龄宫也是南京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游人几乎都会来看看这座著名的民国宫殿。美龄宫是一座三层重檐山式宫殿,顶覆绿色琉璃瓦。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奢侈豪华。四周林木藏盛,终年百花飘香。汽车可直抵宫门,楼底层为接待室、秘书办公室等,二楼西边是会客室、起居室,东边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卧室。室内陈设均按原样布置。 美龄宫于1932年竣工,其原定为国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改作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休息室。1947年,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回首都南京后,此处为蒋介石官邸,蒋介石也多次在此接待外国贵宾。 美龄宫是蒋介石夫妇最喜爱的别墅,有“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因蒋介石与宋美龄常在此休息和度假,故称之为“美龄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胜利后,蒋氏夫妇常在此居住,并将客厅改建为内部教堂,称为"凯歌堂"。每逢星期日上午,蒋氏夫妇同政府高级官员中之基督徒们一起做礼拜。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马歇尔夫妇也曾到凯歌堂做礼拜。 宋美龄住过的地方很多,唯独这里被称作“美龄宫”,是因这座建筑处处体现出女性特征。美龄宫是一座“凤宫”,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着1000多只凤凰,这在国内是首次发现。平台雕凤栏杆共有34根,每根立柱上各雕凤凰一只;环着小楼的灯柱也是34根,“34”与宋美龄的生日3月4日暗合。楼内的功能分布,似乎也以女主人为尊,比如主卧室按照宋美龄的风格布置,而次卧室是蒋介石的。因此有人猜测,美龄宫可能是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生日礼物。 美龄宫是一座依山而筑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从空中俯视,依山势修造的建筑整体设计,犹如一串镶有绿宝石挂坠的珍珠项链,两边通往美龄宫主楼、长满了法国梧桐的环形路是“项链”,大门口是“项链”的连接处,深绿色的琉璃瓦犹如项链的宝石挂坠。宫内有此景的图片展示,十分美丽。 <b>南京总统府</b>: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现已辟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自近代以来,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明朝初年,这里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也是江宁织造府的一部分。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处为“行宫”。太平天国时期,天王洪秀全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天朝宫殿,时间长达11年之久。此后,曾国藩又在此处重建两江总督署。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清朝重臣均在此就任过两江总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的15年间,这里先后作为江苏总督府、副总统府等机构;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这里成为国民政府办公地;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先后沦为日军机关和汪伪政权机构所在地。抗战胜利后,这里仍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地。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建国后,总统府一直作为政府机关办公场所。199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总统府旧址上筹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经过精心规划和多年的恢复建设,逐步形成今天的规模。 今天的南京总统府,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共分为中区、西区、东区三个参观区域。 中区(中轴线),是总统府建筑群的主轴线,主要由门楼、大堂、二堂、八字厅、会客厅、麒麟门、政务局楼、子超楼等组成。建筑风格前半部分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西式居多。 西区(西轴线),主要由临时大总统秘书处、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楼、熙园、孙中山起居室等组成。 东区(东轴线),主要由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马厩和东花园等组成。 在三个参观区域中,又分布着总统府文物史料、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太平天国、清两江总督署等十多个文物史料和复原陈列。 如今的南京总统府,不仅是南京的重要地标之一,而且早已成为游客的必打卡之地。它以诸多保存完好的近代中西建筑遗存和珍贵的文物史料、风景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吸引着无数海内外嘉宾前来参观游览。 <b>夫子庙-秦淮风光带</b>: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以夫子庙为核心、十里秦淮为轴线、明城墙为纽带,串联起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儒家思想与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集旅游观光、美食购物、科普教育、节庆文化等功能于一体,是南京历史文化荟萃之地,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孕育金陵古老文化的摇篮,其内秦淮河全长五公里,史称“十里秦淮”,有“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之称,也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精华所在。 在这“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美称“十里珠帘”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上,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佳景,汇集着说不完的轶闻掌故。她蕴涵着南京城市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南京城市最早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南京历史上最热闹的文化、商业中心,代表了南京历史上的繁华。 进入景区,我首先来到江南贡院参观游览。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贡院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朝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了历史使命。 江南贡院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期间,为国家输送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 2012年,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扩建为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2014年8月,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br> 天下文枢,指古代南京是天下文化的中心,也指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孔庙的所在地(即夫子庙),是步入夫子庙的第一道大门。 夫子庙,即孔庙、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另为北京孔庙、曲阜孔庙和吉林文庙)之一。 夫子庙始建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清同治八年(1869年)第四次重建, 1937年焚于日军侵华战火。1986年7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复建落成。<br> 古时立学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所以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和国学、府(州)县学联为一体。南京夫子庙为前庙后学布局。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 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 夫子庙已成为富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十里秦淮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景点。1991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文化长廊、美食中心、购物乐园。2016年1月,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一批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夫子庙棂星门,在夜景中更显辉煌。棂星门由三座单间石牌坊组成,石坊之间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中间石坊横楣刻有“棂星门”三个篆字,造型朴实无华。 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为中国照壁之最。夜幕下观望,更加耀眼壮观,气势恢宏。 每当夜幕降临,在霓虹灯的照耀下,秦淮河两岸灯光璀璨,妩媚靓丽。夜游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将更能感受古金陵的厚重文化,饱览其繁华美景。 泛舟秦淮,游览秦淮河,早已成为南京的特色旅游品牌,“夜泊秦淮”则被喻为南京水上游览经典之旅。因此,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南京旅游必到之地,更是夜游之首选打卡地。 图文/编辑:穷游老憨<div> 2021.10 西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