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里长空开眼界,练塘秋水润心田。国庆前夕,9月28日,荣和怡景园党总支组织党员及社区自愿者前往青浦,参观陈云同志纪念馆及游览古镇朱家角。</p> <p class="ql-block">上午7点20分在小区北大门荟选超市门口集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个成员领取了</span>总支准备的一份干粮和水,有序上车。</p> <p class="ql-block">第一支部</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左步勤 李红芬 黄道萍 朱国均</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朱光明 <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庆邦 </span>曹文德 施德华 </p> <p class="ql-block">第二支部左起:苏丽敏,顾永年,曹素君,仇兴保,李国安,庄建生,钱粉英,朱惠康,丁卫东,陈正民,徐沫雄,胡财宝,谢广林,李建平。</p> <p class="ql-block">第三支部</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曹琦、马兰英、王根泉、丁美英、汪粉兰、王彩英、蒋玉华、孙珊梅</p><p class="ql-block">后左起排: 惠国彪、施建春、花金明、陈东美、范雄、姜长富、姚顺昌、刘孝君</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队伍</p> <p class="ql-block">前排:王根泉、丁美英</p><p class="ql-block">后排是他们的儿子 王春宝</p> <p class="ql-block">姜长富 苏丽敏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起:孙珊梅、汪粉兰、蒋玉华、王彩英、施建春、马兰英。</p> <p class="ql-block">陈云(1905年6月13日 -1995年4月10日),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云同志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担任党中央的领导工作,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云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开展和成功,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尊敬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1897年2月1 1日在上海成立的商务印书馆,中共早期党员沈雁冰(茅盾)、徐梅坤、董亦湘、恽雨棠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p><p class="ql-block">1919年初冬,14岁的陈云告别故乡青浦县练塘镇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发行所当店员。在这里,陈云比较集中地研读了一系列马列著作和其他革命书籍。</p><p class="ql-block">1925年,他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8月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后为职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了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随即由董亦湘和恽雨棠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陈云入党介绍人简介</p><p class="ql-block">董亦湘,1896年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潘家桥一个农民家庭。</p><p class="ql-block">1920年7月,由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发起成立共产党小组,沈雁冰于10月由李汉俊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小组。</p><p class="ql-block">董亦湘是1918年秋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词典部当助理编辑的,可以说他与沈雁冰在同一单位里,干着同样的编辑工作。同时,他们二人还一起住在商务印书馆附近的同一幢石库门房子内。沈雁冰夫妇住在三楼,董亦湘兄弟住在二楼的厢房内。</p><p class="ql-block">1921年4月经沈雁冰介绍,董亦湘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也成为少数在中共一大前就入党的党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恽雨棠于1902年8月出生在江苏武进县西夏墅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p><p class="ql-block">1919年9月,恽雨棠经考试成绩合格,被录取为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的练习生,后来被分配到订书柜工作。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恽雨棠开始阅读有关马列主义的书籍和进步报刊,并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政治觉悟不断提高。</p><p class="ql-block">1923年底,经商务印书馆党支部书记董亦湘介绍,恽雨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与陈云往来的书信。</p> <p class="ql-block">胡财宝、沈 雄精神专注地观看陈云文物。</p> <p class="ql-block">大家认真听取讲解。</p> <p class="ql-block">汪粉兰、孙珊梅、王敏华、刘孝君在参观</p> <p class="ql-block">陈云娣、李国安在参观。</p> <p class="ql-block">汪粉兰在参观</p> <p class="ql-block">陈云生平:</p><p class="ql-block">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2岁丧父(陈梅堂)、4岁丧母(廖顺妹),由裁缝出身的舅父(廖文光)抚养。</p><p class="ql-block">1919年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p><p class="ql-block">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0年和1931年先后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1931年5月担任保卫中共中央机关安全的中央特科书记;9月任临时中央领导成员。1932年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p><p class="ql-block">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p><p class="ql-block">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p> <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p><p class="ql-block">1975年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p><p class="ql-block">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又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p><p class="ql-block">在接着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p><p class="ql-block">中共十三大以后,他退出中央领导工作,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陈云纪念馆的外部环境。</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初陈云故居的门口。</p><p class="ql-block">紧靠市河边的下塘街,是一幢砖木结构的老式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故居沿街部分为店面,先后用作裁缝铺和小酒店,店面后是二层小楼,楼上为陈云舅父母所居,楼下为陈云居住过的房间,现今故居里的陈设(桌、椅、床)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陈云不是出生于高门望族,而是出生于贫苦人家的子弟。他的父亲陈梅堂务农兼做手工业,是练塘近乡人。</p><p class="ql-block">陈云出生的房子叫“闵家小屋”,而不叫“陈家小屋”,这说明是租住的房子,房主是南面开米行的闵龙祖,陈梅堂没有固定产业。他的母亲廖顺妹祖籍广东,生在练塘。</p><p class="ql-block">陈云的外公是广东人,早年参加太平天国起义,以后转战江南;太平军失败后落户练塘地区,在练塘镇下塘街买下了一个门面房;1870年和廖陈氏结婚,生下廖顺妹、廖文光等子女,去世时遗体运回广东安葬。</p><p class="ql-block">陈云是江南之子,深受江南水乡经济文化的熏陶。同时,他的血液中也流着广东人的血,受到开放较早的广东经济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陈云的童年经历了一般人所没有的艰辛。他2岁丧父,4岁丧母。</p><p class="ql-block">双亲亡后,陈云和比他大8岁的姐姐陈星,由外婆从闵家小屋接到练塘镇下塘街家里抚养。</p><p class="ql-block">陈云的舅父廖文光结婚多年,却膝下无后,因此对陈云和陈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十分爱护。</p><p class="ql-block">陈云6岁那年,外婆病故,临终前叮嘱廖文光,将陈云立嗣为子,并抚养好陈星。廖文光很孝顺母亲,遂把陈云作为自己养子,改名廖陈云。陈云仍叫廖文光为舅父。</p> <p class="ql-block">由于陈云外婆患病时寻医求药,逝世后丧葬费等花费甚多,加上当时农村连年歉收,廖文光的裁缝铺顾客日益减少,生意清淡。</p><p class="ql-block">廖文光和妻子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不做裁缝,在铺面开个小酒店,炒菜供酒,卖卖点心,维持生活。小酒店的菜由陈云舅母烹饪,如油爆鳝丝、氽豆片等,做得别有风味。氽豆片是将大白蚕豆浸在水中涨胖后,用榔头慢慢敲扁,成一铜板大小,然后放在热油里氽,氽至豆片稍黄时捞起,拌上佐料装盆,供应顾客下酒。这种氽豆片香脆可口,色味俱佳,深受顾客欢迎。</p><p class="ql-block">陈云也是店里的一个小帮手,帮助舅母敲扁豆,或者做劈柴、洗菜、淘米等杂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裁缝铺和开小酒店,与耕织结合的自给经济不同,是一种买卖关系的经营活动。其手艺和产品不是供自己消费的,而是通过买卖换取货币为他人消费服务的。</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商品经济关系,而不是自然经济关系。在这种经济关系中,经营者如不能实现货币形式上的入多出少,即不能实现盈利,就无法经营下去,就要走向破产。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会算账,能够精打细算、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将产品按有利的价格卖出去。</p><p class="ql-block">陈云小时候就是在这种经济关系中生活的。他耳闻目睹的是这个小铺店如何实现货币上的入多出少。虽然这个小铺店是小本经营,但却使他从小就有了对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陈云故居的门前街道和小河。</p> <p class="ql-block">陈云一生酷爱评弹。</p> <p class="ql-block">陈云对评弹十分喜爱。</p><p class="ql-block">陈云的舅舅廖文光喜爱听评弹,年幼的陈云便经常跟着舅舅去听书。</p><p class="ql-block">他曾回忆说,我10岁前就听书,在我们家乡,先是跟我舅舅去听,听上瘾了,有时候大人不去,就一个人自己去听。</p><p class="ql-block">在陈云小的时候,想要进书场听书,要用三个铜板买一个筹,才能在书场里有个座位。但也有很多像陈云一样买不起筹的客人,书场就允许这些人可以站在书场的后面,站在那些光线比较暗的角落里,靠着墙壁听书,所以行话当中叫“阴立”,也叫“戤壁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少年时代“戤壁书”开始,评弹就给陈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后来,投身革命的陈云,因戎马倥偬几乎搁置了这一爱好。直至20世纪50年代,到杭州病休的陈云才又有了重听评弹的机会。</p><p class="ql-block">他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利用公余和疗养时间,听了大量的评弹书目。半年时间,就听了蒋月泉、朱慧珍、杨斌奎、朱介生、薛筱卿、徐丽仙、吴子安、曹汉昌等名家的30多部书目。很多老演员发现陈云听的书又多又广,而且每回书他都要听上很多遍,因此亲切地称他为“老听客”。</p><p class="ql-block">自称对评弹只是业余爱好的陈云,从“老听客”变成了“研究者”,留下了大量的听书笔记,以及51篇关于评弹艺术的论文。</p><p class="ql-block">在他的遗产中,还有另一笔庞大的“财富”——700多盒评弹录音磁带。 </p> <p class="ql-block">陈云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负责领导全国的财经工作。</p><p class="ql-block">在陈云的主持领导下,建国后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使延续多年不断上涨的物价稳定下来,创造了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极力推行,在全国各地培训大批自己的基层财经干部。</p> <p class="ql-block">有一小插曲:</p><p class="ql-block">10点过后,大家都陆续走向停车场,部分同志还顺便采购了些农产品,练塘茭白,嫩䈊等。</p><p class="ql-block">二辆大Bus独缺一人,经查为二支部某人,打电话,未接,再打⋯⋯,总算接通了,等他赶到已10点40分了。</p><p class="ql-block">该同志早晨起得早,5点多吃了早饭,肚子饿了,在一酒馆点了炒饭,由于耳朵有点背,电话开始没听到,等接了电话,饭也不吃了,打了包,立即赶到车上,集体意识还算较强。</p> <p class="ql-block">陈云纪念馆参观完毕后,我们就移步至朱家角古镇游玩。</p> <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是淀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朱家角历史渊源流长,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p><p class="ql-block">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酒之醇、花之香…</p><p class="ql-block">古镇九条老街依水旁河,水乃朱家角之魂。大大小小的河流穿镇而过,镇上房屋依水而建,角里人家依河而枕。水穿镇、镇浮水,镇内众多的街巷河浜充满了灵气,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其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典型的江南老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p><p class="ql-block">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p> <p class="ql-block">放生桥是朱家角古镇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放生桥长如带,形如虹,凌空而起,充分显示了古代桥工的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放生桥横跨于镇东首漕港河上。5孔石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称为“沪上第一桥”。</p><p class="ql-block">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p><p class="ql-block">放生桥的桥基是木桩,历经几百年却仍未腐烂,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大家在平时烧糯米圆子时,有没有发现烧熟的糯米圆子,外表光亮,有着一层致密的保护膜,冷却后不溶于水,且里面的糯米比较粘。放生桥桥基的奥秘其实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糯米加石灰形成的保护膜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并使糯米的粘合作用更强。放生桥的建造上也运用了这一化学原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放生桥耄耋老人油画写生。</p> <p class="ql-block">放生桥美院学生国画写生。</p> <p class="ql-block">人们漫步于千年青石板的小巷间,潺潺的小河在身旁流过,置身小桥流水间,石桥长廊、小巷人家、旗幌高挑、店铺栉比。</p><p class="ql-block">行走在此,是否有感穿越,与往生在对话…</p> <p class="ql-block">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p><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东井街,粉墙黛瓦乌篷船。</p><p class="ql-block">花格窗棂红妆绣,吴侬软语噱评弹。</p><p class="ql-block">水牛桑田牵斗笠,茶楼酒肆意阑珊。</p> <p class="ql-block">清代名士曾有诗:</p><p class="ql-block">“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p><p class="ql-block">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p><p class="ql-block">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p><p class="ql-block">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斜风细雨,垂柳红伞。</p><p class="ql-block">烟雨千家,船听雨眠。</p> <p class="ql-block">坐着轮椅前来旅遊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追寻时髦的怀旧小店</p> <p class="ql-block">漫步徜徉,拂面而来的柔和微风,充溢着静谧又浪漫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共进午餐,赵蓉萍在宣传养身之道。</p><p class="ql-block">“养心莫善于寡欲”,淡泊名利,漠视荣辱,知足常乐,难得糊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人一旦超脱了功利,就会平心静气、柔目慈眉,神情也会表达的和美和谐,在水乡更能感悟这些。</p> <p class="ql-block">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古镇西井街111号,它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三进四埭,面朝井亭港,背靠大淀湖,建于1912年,历时15年方才落成。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水池、石碑长廊、古树名木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有门厅、客厅、花厅、迎贵厅、藏书楼、望月楼、倒挂狮子厅、打唱楼、碑廊、双眼井、九曲桥、课植桥等。</p> <p class="ql-block">棵植园原名叫马家花园,曾是当地巨贾马文卿的私宅,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耗银30余万银元。</p><p class="ql-block">园内分课园和植园,定名为“课植”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p><p class="ql-block">马文卿七十三载的人生,在1927年戛然而止。晚年本该享受一段清幽、快乐的时光,却天命难违,撒手人寰,这是马文卿所始料未及的。</p><p class="ql-block">望月楼、书城是园内最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园中碑廊里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书写的“梅花诗”等碑刻数块,文徽明“游西山诗”、唐寅、周天球的诗文石刻共12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课植园建成至今,已近百年,期间历经沧桑,多有毁损。</p><p class="ql-block">1956年起,这里曾被作为朱家角中学使用,九十年代末期校园迁出。1999年课植园开始修整,并逐步开放接待游客。</p> <p class="ql-block">阿婆粽、扎肉、红烧蹄髈、炙毛豆、豆腐干是朱家角古镇出了名的小吃,尤其精选原料加每家独特配方的阿婆粽吃口味道非常好,电视台作了宣传介绍后,成了网红产品。</p><p class="ql-block">阿婆粽,裹粽讲究个缠绕松紧适度,粽子煨得火候到家,确保粽子软糯适口。</p><p class="ql-block">在朱家角古镇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吃,旅游食品销量中排名第一位的也是粽子,不少游客在离开古镇时带的也往往是粽子。</p> <p class="ql-block">如此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愿生活,充满阳光;</p><p class="ql-block">愿身体,健健康康;</p><p class="ql-block">愿心情,快乐舒畅;</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参观旅游结束了,</p><p class="ql-block">明天将是新的起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