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一次无意发现</b><br><br>话说在老成都西郊有一座千年土丘,当地老人世代相传这是司马相如的抚琴台,当年司马相如就是在这里和卓文君相爱。但究竟传说是真是假,毕竟土丘从未被正式发掘过,后人也是半信半疑。<br><br>1940年为了躲避侵华日军的轰炸,民国政府决定组织人力深挖防空洞,而传说中的抚琴台自然也成为目标,挖着挖着就发现了整齐的墓砖。这事被四川省博物馆筹备主任冯汉骥知道以后,亲自到现场查看,认为所谓的抚琴台应该是座大墓,并着手准备发掘工作。 在得到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国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的支持后,1942年9月由冯汉骥带队组织第一次发掘,但遗憾的是整座大墓被淤泥堆积,墓室没有完全打开,而且当时参与发掘工作的还有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自加拿大的国际红十字会志愿者苏立文,结果被百姓误认为是外国盗墓贼,导致整个发掘工作被乡公所阻拦,直到四川省文教厅长郭有守出示政府执照以后,发掘工作才得以继续。 这次发掘考古人员挖出一份玉册,上面记载了墓主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政权的开国皇帝王建,且墓的名称为永陵,至此抚琴台的真实身份终于被搞清楚。 1943年在冯汉骥的基础之上,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学家吴金鼎和王振铎等人组织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将永陵墓室完全打开,清理出大批文物,并在成都举行出土文物展览,由华西晚报负责全方位报道,震惊大后方。当时在重庆的郭沫若还致信好友,时任华西晚报记者的车辐,称赞永陵的发掘在中国学术界必有伟大的贡献,如果发生在和平时代或者欧美,想必已经轰动全世界了。由于永陵不仅是中国首座被发掘的五代十国帝陵,更是中国首次采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帝陵,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也为郭沫若五十年代提出发掘明十三陵以及后来发掘定陵奠定了基础。 而精通英文的苏立文则负责联系西方媒体界,最终由伦敦新闻报在西方首次用英文报道永陵发掘的情况,令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也不得不叹服中国的考古成就。<div><br></div><div><b>永陵国宝真实还原五代十国宫廷生活</b><br><br>永陵发掘结束以后,所有文物都陈列在新成立的四川省博物馆,1949年冯汉骥拒绝前往对岸,也拒绝遣返博物馆员工,而是要求保护好永陵出土国宝,等待人民政府接收。之后冯汉骥长期在四川大学任职,培养出一大批考古人才,同时认真撰写永陵发掘报告,直到1964年正式出版发行。<br></div><div><br></div><div><b>那么永陵究竟出土了哪些国宝呢?</b><br></div><div><b>镇馆之宝:王建石像</b><br><br>古代皇帝究竟长什么模样,除了画像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实物可以证实。而永陵就出土了王建石像这个实物,堪称永陵镇馆之宝,为上朝时的打扮,头戴幞头,身穿长袍,双手下垂腹部坐着,表情威严,栩栩如生。这尊石像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人终于看清了皇帝的真实面貌,而且服饰也是仿唐风格,那么对于推测唐朝皇帝上朝穿戴也有着重要参考意义。<br><br>王建是河南舞阳人,出身农家,靠卖牛肉,驴肉和走私盐为生,黄巢起义爆发后参军投靠唐朝政府军,立下大功,官至西川节度使,割据四川。唐朝灭亡以后王建拒绝承认朱温的后梁为正朔,继续使用唐朝年号,并于908年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926年前蜀被后唐所灭,仅存在了18年,其中王建本人当了12年皇帝。<b><br></b></div> <b>皇帝的腰带:玉带</b><br><br>皇帝究竟系着怎样的腰带,永陵同样也填补了空白。原来王建的腰带为玉带,玉上面雕刻团龙戏珠图案,用铊尾固定穿插,便于王建系上。 <b>皇帝的玉玺:兔头龙身谥宝</b><br><br>虽说传国玉玺早已失传,但永陵却出土了王建的陪葬玉玺-兔头龙身谥宝,整个谥宝由白玉雕成,兔头象征着王建的属相为兔,而龙身代表着王建是真龙天子,谥宝下面刻有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14个字。 <b>皇帝的乐队:二十四乐伎石雕</b><br><br>最难得的是,永陵棺床上还雕刻了二十四个乐伎,演奏风格是仿照唐朝宫廷乐队,但也有所创新,包括箜篌,笙,箫和琵琶等,乐伎穿着为唐朝风格,经过专家推测,乐伎演奏的是龟兹西域音乐。 <b>皇帝的卫队:十二抬棺力士</b><br><br>皇帝究竟如何出殡,永陵棺床上刻有十二抬棺力士,个个表情严肃,甚至还有难过的眼神,穿着为唐朝风格铠甲,为王建葬礼的真实还原。 如今提起到成都旅游,相信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武侯祠,宽窄巷子,杜甫草堂和大熊猫基地等热门景点,而王建永陵却被人群淹没,自然就鲜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