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 雄关险道

藏羚羊

<h3>天井关,亦曰雄定关。为晋豫边境雄关,雄踞于山西晋城市境内,太行山的最南部,是通往河南焦作的关隘,史称&quot;太行八径之一&quot;。</h3> <h3>天井关历史上为南控中原,北扼上党的军事要塞,历代争雄天下,逐鹿中原,无不争夺这一战略要地。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干戈迭起,硝烟不散,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事。漫长的战火风云,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天井关产生了巨大的人文魅力。古史称其是“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历朝历代,曾有13位君王登临天井雄关。其中,东汉末年,曹操讨伐袁绍余部,行经天井关羊肠坂道,写下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苦寒行》,诗中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天井关古道之峥嵘崔嵬,可见一斑。</h3> <h3>相传孔子周游列国,传道讲学,在郑国游说结束后,乘车直奔晋国。当他同随行弟子来到晋国边境天井关下一山村(今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拦车村)时,见有小孩以石筑城为戏,不肯让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顽童,并以“只有车绕城,而无城让车”之说质难孔子。孔子见项橐虽小,却有过人之处,于是躬拜为师,令弟子绕“城”而过。当行至天井关时,又遇松鼠口衔核桃跑至面前行礼鸣叫。孔子见晋国玩童如此聪明,连动物亦懂大礼,十分感慨并回车南归。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唯独没有到达晋国国都的原因。<br>上图是修建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距今422年)的“孔子回车遗迹”石碑。</h3> <h3>产生于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距今2480年)的孔子回车车辙数道。总长约100米,宽8.5米,辙迹宽14-26厘米,深20厘米,为全国最长、最宽、最深、最古老、最清晰古车辙印迹。</h3> <h3>东汉建宁二年(169年)此地始建孔庙,而建庙的原因就是为了纪念孔子“回车”的经历,故而此孔庙亦称夫子庙、夫子回辙庙、回车岭文庙等等。立庙者孔昱乃孔子十九代嫡孙,官拜议郎,补洛阳令。</h3> <h3>经历300年之后,天井关孔庙年久失修,由孔子二十八代孙孔翎度上表请求修复,时值北魏太和元年(477年),推行汉化作为既定国策,所以对毁落的“旧宇”进行了重整。</h3> <h3>唐贞元间,孔子的第三十八代孙孔戡,因其辅佐的卢从史常试图割据,孔戡当面劝阻,并给他讲君臣父子之道。见不从,即有离职之念,几次上书,要求被贬斥,唐宪宗无奈授其为卫尉丞,分司洛阳。而孔戡到洛阳之后,直接迁居晋庙辅一带,在天井关的孔庙边筑居。后来,卢从史的阴谋败露,孔戡因而得到擢升,这样重修他长期供奉蒸尝的孔庙便是自然而然的了。</h3> <h3>因天井关地处战略要道,历朝历代,战乱不断,多次焚毁,又被当地官员和百姓重修。康熙之后,对孔子之重视甚至超越前朝,而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衍圣公派孔衍珻前往河北、河南和山西寻访孔子之遗迹,由河南入太行,见天井关有圣祖庙在,于是慨叹孔门后裔不独在曲阜,并选择本族弟子作为奉祀生员。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孔子后裔孔衍珍捐地三十二亩,作为孔庙之义田。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衍圣公专门告知山西督抚,委托寄居泽州的孔兴鉴,专管回车辙书院祀典。至此,天井关的孔庙确立起独特的地位,即不同于一般的庙学之庙,而是属于孔子后裔的林庙。而天井关孔庙并有一个新的名称,即“回车辙书院”。</h3> <h3>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天井关孔庙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化,时任泽州知府姚学瑛路过天井关,拜谒孔庙,发现孔庙过于靠近交通要道,商旅途经此地,先是直接冲着孔庙正门到门口才转弯向西。因为孔庙背后的崖上,有民居,对孔庙呈俯视之势,所以考虑迁移到旧基附近的山坡上。他的建议得到当地绅士们的支持。这次重修,将原庙前旧牌坊所书之“泮宫”改为“回撤圣迹”,而姚学瑛又书“太和元气”四字嵌于庙前影壁。这四个字目前已经被村民收集完整。</h3> <h3>据当地老乡讲,孔庙前有八面石鼓,面朝山东,目前仅剩四面,历经风蚀雨浸,包含沧桑。</h3> <h3>1943年,日本侵略者入太行,攻入天井关,将天井关孔庙的文物抢劫一空,并拆掉孔庙将砖石盖炮楼,从此这座千年孔庙便告消失。</h3> <h3>天井关景区包括天井关村和碗子城等景点,天井关旅游分为以孔子回车辙、孔庙遗址、古车辙为代表的孔庙文化区,以驿站、烽火台、墩堡为代表的古关隘驿道区,以阁老院、占房院、石板院为代表的明清商贾文化区,以南太行田园农耕文化为代表的田园旅游区。</h3> <h3>天井关,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然古井而得名。古井又名洛水洞,古有好事者以百丈绳索缚鸡探底,未果,收回绳索仅剩鸡腿,惊悚。为安全起见,早年村民将井口封堵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