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往事回味之二:插秧】:国庆期间,在女儿的安排下,我们一家到北京市郊大山深处度假。早上起来,望着对面山上荒芜的梯田,猛地勾起了曾经在农村之时的一个农活:插秧。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第一批上山下乡的一个老三届知青而言,至今回忆起来在农活中,插秧应该是个极具含金量的“技术活”与苦力活。要想在闽北没过脚掌之上的水田中,把秧苗既要插的均匀,又要横竖都要在一条线上,绝对非一日之功可以为之。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插秧的经历,尽管至今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回想起来,仍让我哭笑不得。那是1970年的四五月份,当时为了增加亩产量,公社(现在的镇政府)强令要求农民不种传统高杆的稻苗(这种稻米好吃但产量低),采用矮脚南特号新稻苗的秧苗。对此要求间距要从传统的1尺半左右,改成6x6的间距。对闽北农民而言,要改变几十年沿袭的传统插秧方式,即秧苗之间的间距几乎都是一尺半以上的习惯,十分困难。为此,当时的建瓯东游公社决定把我和刘必荣俩一一带薪插队的知青,从垱上五七林场抽调出来当工作队,我安排在东集,必荣则安排到当时交通十分不便的大山深处一一盛地大队。对我来说当时首当其冲的任务则是在东集村如何把推广矮脚南特号稻苗以及插种秧苗间距落到实处。记得插秧那天小雨朦朦,我对着东集村里的约莫十多个农民,虽站在田边费尽口舌说了半天,大家都面面相觑无人下田。一会儿似乎是村里的小队长面对大家说“老王,这样的插秧,我们没插过,而且也不知道怎么控制这6x6的间距。你能不能插一下,做一个样板啊!”他的话音刚落,立马大家跟着叫喊,“对、对,老王你插一行给大伙儿瞧瞧”。我知道这无疑是在嘲讽我这城里下来没种过田的知青…当时血气方刚的我,一语不言立马脱鞋卷起裤子,一边挥手直接将秧苗抛进水田中,一边对农民说,“好,我插给你们看看”。由于是平生第一次下田插秧,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大忌:插秧应该是一边倒着走,一边插,而我是边向前边插秧。结果是刚刚插过的秧随着人往前走,秧苗又倒下来了。就在农民哄笑声中,慌忙赶来帮忙的村支记张陆水连忙下到水田,拉着我掉过头告诉我,插秧要背朝天倒着走,同时手把手的教我…在陆水书记的帮助下,我终于插完了一排6x6的秧,尽管秧苗歪歪斜斜,但还博的了众人的“称赞”,农民们用嘲讽的口气说,“老王插的秧很棒呵”!我抹掉落在脸上的汗水,当即告诉他们,“好了,干活吧!就按照这个间距插秧,要不就扣工份…”沿袭多年的间距离大的秧苗插种方法,就这样在強行推广下终于止之于1970年…(值得一说的是农民非常现实,当夏收亩产量比以前传统的插秧方式以及品种的改变,产量几近翻了一倍之后,这种密植的插秧方式就在闽北落地扎根下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