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阿姨昨天生日,95岁了!</p><p class="ql-block">昨天平平表妹发来老寿星的照片,见她老人家精神矍铄、目光灵动、谈吐潇洒、健康自信,在敬老院里自如地画画、阅读、看手机和写字,唱歌也吐字清楚,中气十足,心里非常高兴!</p> <h3>2022年正月初一,96岁的阿姨在唱歌,祝福大家新年好!</h3> <h3>上海医疗集团退管中心的领导专程前往敬老院来看望她,为她作寿,祝她健康长寿!</h3> <h3>阿姨是一个豁达的人。她思想开朗、待人诚恳、遇事沉着,乐于助人;她从不因袭守旧,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惧风雨,对生活充满信心。我想,这些就是阿姨健康长寿的秘诀。</h3> <p class="ql-block">阿姨17岁就参加工作。进了信谊药厂后,从学徒工逐渐成了了手艺精湛的医生,勤勤恳恳工作了40年,光荣退休。信谊药厂是上海也是中国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西药厂,始建于1916年。先是由德国药学博士霞飞独资开设,后与中国药剂师何子康合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信谊药厂”被誉为“远东第一大药厂”而蜚声国内外。40年代初,有18位留学欧美的药学、化学博士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来到信谊,研制出了抗菌药“消治龙”针片和血清制剂,以及激素与维生素药等数十种现代西药制剂。信谊的“消治龙”是中国人最早自主研发的抗菌注射液,消治龙的问世,打破了当时抗菌素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妈妈、阿姨、姐姐和我。</p> <p class="ql-block">阿姨兄弟姐妹一共有6人,四男二女。我妈妈排行第三,阿姨最小,排行老六,她小我妈妈12岁。我刚刚记事时,就记得阿姨常常带着我出去玩,去舞厅跳舞、去西餐厅吃西餐、逢五一节、十一节,带我去她的厂里看联欢会和游艺活动;她的人缘好,朋友多,同事们也喜欢她;遇到有朋友、同事夸我可爱、乖巧,她最开心了。我也最喜欢她带我到处去玩。</p> <h3>我的老照片中有几张就是阿姨在信谊药厂楼顶拍的。那时候,阿姨正在谈恋爱。她的男朋友也是信谊员工,她让我喊他“舅舅”。“舅舅”英俊潇洒,对我也很好。后来男朋友成了姨夫,但我还是一直叫他“舅舅”,几十年没有改过口。</h3> <p class="ql-block">阿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阿姨生性活泼,喜欢运动,她是乒乓球国家二级运动员,也曾经是信谊药厂连续多年的乒乓球女单冠军,也多次为信谊药厂夺得上海市女乒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我看过她打乒乓球,抽杀凌厉,厂里的青工无论男女,在她的球拍下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甘拜下风。</p> <h3>阿姨是一个敬业的人。她进信谊时是学徒,她工作认真,厂里把她安排在医务室。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奋斗,成为了一名医生。</h3> <p class="ql-block">她工作认真,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一丝不苟;下了班,还常去病号家中探视。她努力钻研业务,在上海“二医大”夜校读书,学习努力,从不松懈。WG期间,医务室被冲击,一些“造反派”把大字报贴在她身上,甚至还有人唾她口水,但她照旧上班,淡定对待,埋头做好本职工作,仍然坚持定期回访病人。WG后期的70年代,她己近半百,还联系去华山医院进修,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有人劝她:“你这年纪离退休也不远了,现在的社会都流行“读书无用论”,专家教授一个个灰头土脸的,你又何必这样卖劲?”她听了,只是淡淡地一笑。她说:“当好医生就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只有医术精湛才能为病人服务。”她的努力和成绩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她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和嘉奖。她当选过长宁区“爱国卫生积极分子”、“军烈属积极分子”;“上海市医药局先进个人”,“上海市五好职工”,“上海市劳动模范”,以及卫生部颁发的“白衣战士从业三十春秋暖人心”称号,《新民晚报》等报刊上曾刊登过她的优秀事迹。</p> <p class="ql-block">阿姨是一个精致的人。她很注重生活品质,她长得漂亮,也很爱美。她有很强的审美力,凡被她看中的东西往往都特别棒,漂亮又实惠。她穿着举止很认真:得体大方,新颖时尚。所以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回头率很高。即使在遍地都是“蓝、灰、黑”的50、60年代,她也从不马虎,永远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在当时非常少见。记得家里曾有过阿姨不少中青年时的照片,非常时尚。有些照片即使放到现在,也决不落伍。只是安庆路老家拆迁时,都不知弄到哪去了。写这篇文字时,我曾向表妹索问过照片,她说有。我请她翻拍几张给我。可惜几次传过来的照片都不够称心,与我心目中的相差较远。她让我以后去上海自己去翻拍,我说好的。我希望能找到几张好照片,让阿姨美丽的昔日重现。</p> <h3>阿姨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最让我铭记在心和感激的是,阿姨(包括姨夫)许多年一直对我们的倾情帮助。我小时候家里很困难,经济拮据。我和姐姐尚未成年,而姐姐在初中毕业时被查出肺部有感染,休学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工资微薄的妈妈喘不过气来。一些亲戚伸出了援手,但帮得最多最长久的就是阿姨和姨夫。每当开学的时候,阿姨都会到家里来,送学费、送文具;还有姐姐的药和营养品;过年过节,中秋“杏花楼月饼”、除夕“冠生园松糕”…,年复一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她对我和姐姐如同己出,看到我们衣服旧了、鞋子破了,她就会及时买来。她对我俩的尺寸了然于心,不需要我们去商店,买来的衣物穿上就合身合脚。我从小到大的衣服鞋子有许多都是她买的。姐姐的也是,而且是很漂亮很新式的。记得一次给姐姐买了一双大红皮鞋,姐姐觉得太闪耀了,而且还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嫌疑,她是团干部,不敢穿出去。后来她买了一合黑鞋油把红色全部涂黑了才敢穿。我的乒乓球拍也是阿姨买的,初中时我酷爱打乒乓,但球拍是自已用五合板锯出来的。阿姨买的是一块海绵反贴球拍,非常漂亮,不仅我爱不释手,也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60年代初,“上海牌”手表刚生产出来,要凭票供应。阿姨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张“手表劵”,就买了一块给姐姐。那时候手表是稀罕物,只有很少人戴。120元的价格是一般人好几个月的工资。我高考的时候带的就是那块表。</h3> <p class="ql-block">我常常想,要是没有阿姨的慷慨帮助,我们家,尤其是我们姐弟俩的生活轨迹将会是怎样的?我想,那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一定会艰难坎坷得多。阿姨的慷慨让我永远感激的是,她的这些帮助都基于她的节俭和克已。阿姨是工薪家庭,全靠她和姨夫的工资维持生活。一家6口的吃喝拉撒,4个孩子都在上学读书,花费很大,经济上也一样压力山大。六几年困难时期,因为营养不良,阿姨还患过浮肿病,许多年才有了好转。</p> <h3>阿姨对我的学习和品行很关心,要求很严格。发现我犯错了,会很严肃的批评我。我也很尊敬她,凡有“好事”,譬如考上大学、入了团,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她。大学期间我每一、两周会去阿姨家一次。阿姨家在淮海中路,离我家有一段路,不算近,公交车7、8站。但我很喜欢去她那里,去看她,去与姨夫聊天。还有,和我那四位亲兄妹一样的表弟表妹一起玩,他们是我一辈子的好朋友和亲兄妹。</h3> <h3>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了四川工作。和阿姨见面的机会少了许多。但我与她一直都是互相牵挂着的。</h3> <h3>我和姐姐毕业后远离了上海。上海只有妈妈一个人,也得到了阿姨姨夫和表弟表妹无微不至的照顾。1994年妈妈在成都病了,要做手术,阿姨从上海赶来,鼓励和安慰她。两姊妹在病房里互诉衷肠,有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姊妹情。…时间过得太快,这一晃又是几十年,弹指一瞬间。上海也有好几年没有去了。好在现在通讯发达了,有电话,还有网络,方便彼此了解交流和视频对话。时光无情,大家都在渐渐老去。过去的日子,常常历历在脑海呈现;所有的回忆,只能埋在心底,待自己静静地去回想。</h3> <h3>再一次祝阿姨身体健康,快乐平安,长命百岁!我相信,如此好的心态和健康状况,加上有表弟表妹的精心服侍,阿姨一定会长寿,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