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述说着人类的进化史

深海雨

<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深海雨</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国庆节休闲之旅,选择了去人少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距离北京城约50千米,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 。</p><p class="ql-block">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是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的时期,气候和自然环境屡经变化。</p><p class="ql-block"> 早期偏冷,还处于明德-里斯间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动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动物化石中占优势。</p><p class="ql-block"> 中、晚期较气候温暖湿软,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很多现今的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都可以在该地区存活。</p><p class="ql-block"> 如竹鼠、硕猕猴、德氏水牛、无颈鬃豪猪等占优势。北京人时期,周口店的北面是重叠的高山,西面和西南为低缓的群山所环绕,东南方是广大的平原,在龙骨山的东边有一条河流。周口店有过干旱的时期,出现过草原甚至沙漠,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水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周口店遗址内东端,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俗称“猿人洞”,位于龙骨山的东北坡,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出土点,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堆积层范围东西长140米,南北宽2-40米不等,厚40余米,共分13层 。</p> <p class="ql-block">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位于周口店遗址内西北端,距离第1地点大约200米,南北走向的堆积,高度大约15米,厚2米,为斜倚龙骨山山体的斜坡,堆积层主要为红色胶结土,含钙质结核,时代是中更新世 。</p> <p class="ql-block">周口店遗址第3地点,位于周口店遗址内东南端,是一个东西向的裂隙堆积,长约8米,宽不足4米,堆积物为角砾岩,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p> <p class="ql-block">周口店遗址第4地点(新洞人遗址),位于周口店遗址内东南端,是一处离“猿人洞”70米的南北向的洞穴,第4地点北侧发现另一与其相通的小洞,俗称“新洞”,裂隙堆积,堆积物主要为黄色沙质粘土,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与第1地点的上部堆积相相近,里面冬暖夏凉、温度适宜 。</p> <p class="ql-block">周口店遗址第26地点(山顶洞人遗址),位于位于周口店遗址内东端龙骨山山顶洞,第1地点的边界南面,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洞穴分为入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个部分,上室为居住处,下室为墓地,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p> <p class="ql-block">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遗址发掘先后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了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其中有牙齿化石、头盖骨 、顶骨、锁骨、眉脊骨、股骨、上颌骨、下颌骨等,以及服饰品、石器和骨角器和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还发现了丰富的用火遗迹、烧骨、烧石、灰烬和紫荆木炭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制品原料基本为脉石英,另有水晶、燧石、白云岩、细砂岩等,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断块、断片、碎屑等。</p><p class="ql-block">大中型动物骨骼标本,包括硕猕猴、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马鹿、梅花鹿、野猪、犀牛、三门马、鬣狗等,另外还出土了啮齿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化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p> <p class="ql-block">周口店遗址自1927年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以来,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多万件石器,近200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p> <p class="ql-block">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证明北京猿人距今约69万年,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猿人的发现,还将用火的历史提早了几十万年,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 </p> <p class="ql-block">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p><p class="ql-block">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p><p class="ql-block">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p> <p class="ql-block">肿骨大角鹿:</p><p class="ql-block">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堆积中曾发现过大量的肿骨大角鹿的化石,因此可断定这种动物是北京猿人主要狩猎的对象,因此,它随北京猿人而知名于世。它的个体大小如麋鹿。角相当大而粗壮;眉枝垂直扁平,主枝远端呈掌状分叉。头骨和四肢骨也很粗壮。下颌骨有明显的肿厚现象,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肿骨大角鹿的消失原因:在于人类的大量猎杀和气候的变化,因为在远古人类的“食谱”中包含有肿骨鹿,尤其是“北京人”;另外,在肿骨鹿灭绝期间,正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气候变暖,北方的肿骨鹿的可食用的植物大量灭绝,导致肿骨大角鹿消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披毛犀,学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属于腔齿犀属,归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平均体长3.5~4米,肩高约2米左右,体重平均4.5吨 。因全身披满厚厚的毛而得此名。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p><p class="ql-block">披毛犀生存于更新世时期,与真猛犸同一时代,并在度过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与其同属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齿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它的灭绝年代至21世纪只有10000年,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现存的犀牛中与披毛犀关系最近的近亲苏门答腊犀牛仍然在东南亚存活,但却是极危物种,已经处在绝迹边缘。</p> <p class="ql-block">鬣狗科共四种:斑鬣狗、棕鬣狗、缟鬣狗、土狼。另外,斑鬣狗曾遍布中国,但在1.1万年前在中国乃至亚欧大陆灭绝。目前,许多非洲人把斑鬣狗当宠物来喂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