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沙龙“文思飞扬”特长群周交流(20210927-20211003)

东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声律</u></b></p><p class="ql-block"> 对诗歌押韵的要求在唐宋才做详细的划分与规范,而在刘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对于“律”没有那么明确,因此,刘勰结合当时的声律对其做一些规范。</p><p class="ql-block"> 综观《声律》全文,刘勰对声律的重要性、声律的运用原则,以及声律运用中的方言、讹的等问题的论述,都是很实际、很有见地、很有意义的。文内特别强调声律,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对汉语声律研究做出了不可几灭的贡献,但也框定了一些烦琐的禁忌的八病说。下面对音律作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音律的产生开始,源本于人的发音,是乐器模拟人的声音,并不是人的发生模拟乐器,因此,言辞语句是构成文章的关键,表达心灵的枢纽,推敲运用音律,靠的就是唇齿和口吻而已。如今人们弹琴,要是音调不和谐,必然知道要调整琴弦,而写文意音调不顺畅,却不懂得如何调节,外在的声音容易察辨,而内心的情思的确是难于弄明白的。外在的声音容易听清楚是由于琴弦用手来弹拨:内心的声音难以实握,则是由于声音和心思一样纷繁。这虽可以循其规律永得声的的和谐,却是难以用文辞追述的。这也是孔子弹琴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声音有飞扬和低沉之分,音响有双声和叠韵之别。如果违背了声音搭配的次序,就会佶屈聲牙,这种弊端,哦也就是文章家的口吃病。</p><p class="ql-block"> 左边有障碍可从右边去想办法,后边有了阻塞而到前动加以调整,那么声音就会流转于口,如玉石振动玲玲作响;言辞充盈说耳,像累累相连的珍珠了。所以文章声韵美丑好坏,寄托在吟咏之中:而吟咏的韵味,则从字句间流露出来,在字句方面所用的气力,归根结蒂是为了使文章有和谐的韵律。</p><p class="ql-block"> 抒写情思务必要深远,安排音律却要切近。声律发自于内心,通过唇吻使之调和。声律要赖于“盐梅”的调配,音响借助于“榆槿”的柔滑。抛却不协调的讹音,和谐的声律就会更为畅朗了。</p><p class="ql-block"><b>赵雨萱</b></p><p class="ql-block"><b>2021/10/3</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骆驼祥子</u></b></p><p class="ql-block">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老舍</p><p class="ql-block"> 之前曾读过作者老舍的《骆驼祥子》部分篇章,只记得他是个车夫,在旧社会的底层,生活很艰难。</p><p class="ql-block"> 近日重读《骆驼祥子》,确是不一样的感受:造成祥子悲剧原因,一部分是旧社会的“病态”,还有祥子自身固有的缺陷,同情祥子的同时也看到了他梦想破灭,一步步被生活吃掉的结局实属必然。</p><p class="ql-block">《骆驼祥子》简单来说,以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即祥子以车为引线的三起三落。</p><p class="ql-block"> 一起:祥子年轻时健康,勤劳朴实,心怀梦想在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新车。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p><p class="ql-block">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理想破灭。</p><p class="ql-block">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梦想再破。</p><p class="ql-block">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由“精精落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p><p class="ql-block"><b>2021.10.4</b></p><p class="ql-block"><b>王潇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1等不等于2</b></p><p class="ql-block">如果我问1+1等于多少,那么你一定会觉得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变成非常复杂的问题,这要看当时的情景。就像一句话,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嘲讽。</p><p class="ql-block">有一些人会认为,1+1就是等于2。那么1+1等不等于2呢?1+1不等于2。比如说前面有一个盘子,我有一个叫胶头滴管,然后我先向盘子给滴一滴水,然后再往盘子里滴一滴水。这两滴水,我如果滴到同一个地方的话,它就会合成一滴水。然后我们再升高周围的温度,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滴水就会蒸发成水蒸气,这是盘子里的一滴水也没有了,就是1+1=0。再举一个例子,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他们结婚了,这就是一个人加一个人等于两个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生下一个孩子就是你。这个时候你们就是三个人。就说一个人加一个人,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变成三个人。</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听我这么一说,他们可能会选择1+1不等于2。那么我要告诉你1+1=2。有人会问你,不是说1+1不等于2吗?那我要问你,你小学学加法表的时候学的不是1+1=2,还是说你学减法表的时候学的是2-1=1?站在纯数学的角度上,1+1就是等于二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说在生活中一个事例,或者是说任何一件东西都需要放在合适的情景中去用。就像1+1它既可以等于2,也可以不等于2,既可以大于2,也可以小于2。这道理放在语文中也同样适用,就比如说“凶神恶煞”这个词本来形容的是不好的人,但你如果放在正确的语境中,这个词就是非常合适准确的。但如果是一个好的词,你放错了位置,那么这个词它也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b>尹若童</b></p><p class="ql-block"><b>2021.10.4</b></p> <p class="ql-block">  《封禅》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一篇。封禅是古代帝王所谓“功成治定”之后祭告天地的典礼,“封”指祭天,“禅”指祭地。因为这是封建王朝的重大典礼,这种文体就成为封建文人所重视的文体之一。</p><p class="ql-block">本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封禅的意义;第二部分讲封禅文的发展概况,主要是评论汉魏时期的几篇重要作品;第三部分论述这种文体在写作上的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本身就是,由于刘勰对封建帝王的尊崇,在对这种文体的论述中,更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本篇基本内容是讲歌颂帝王功德以祭天地,其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比较浓厚的。</p><p class="ql-block">这种文体和文学创作也没有什么关系。但刘勰具体论述了班固的《典引》写得“雅有懿采”,和他能“历鉴前作”的关系,这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刘勰认为:即使前人把道理讲完,方法用尽,后代作者能“日新其采者,必超前辙”。这种认识对形成其继承和革新的文学发展观点,是有直接关系的。</p><p class="ql-block"><b>李美静</b></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给大家总结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一种转变。</p><p class="ql-block">一、夏商</p><p class="ql-block">1、王位世袭制。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古代“家天下”开始形成。</p><p class="ql-block">2、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p><p class="ql-block">二、西周</p><p class="ql-block">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分封制</p><p class="ql-block">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p><p class="ql-block">他以天下宗主身份,将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国的国君在封地范围内又有最高的权力。</p><p class="ql-block">2、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p><p class="ql-block">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天下的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p><p class="ql-block">当然,夏商周政治制度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p><p class="ql-block">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p><p class="ql-block">2、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3、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p><p class="ql-block"><b>苏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项羽本纪中善始善终的人物以及对比</u></b></p><p class="ql-block"> 陈婴,少年想要推荐陈婴为王,但陈的母亲劝告他说祖先并没有地位显赫的,所以如今你得到显赫的名号,不是好兆头,于是陈婴听从了。与此相同的情景还有密康公,他遇到三个女子投奔他,他的母亲劝告他说一定要他们先给共王,但他没有听从,一年后,共王灭掉了密国,他没有听从劝告,最终被灭。另一位没有善始善终的人物是宋义,他原本精通兵法,救了齐国使者高陵军田显后得到推荐,因而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但后来与项羽有了分歧。并且有些贪图享乐,所以被项羽抓住把柄,而后杀害了他。而现实中许多人就像宋义,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能够做到善始善终。但是司马欣和陈馀就能够考虑到这一点,司马欣停留在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他。有不信任的意思。回到军中,司马欣向他报告,说赵高在朝中当中下面没有人敢擅自行动。现在作战能够取胜,赵高一定嫉妒我们的功劳,作战不能够取胜,一定免不了一死,希望将军仔细考虑。而陈馀也写信给他说要共同相约攻打秦国。最终他也听从了两人的意见,得到了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局。</p><p class="ql-block"><b>方蔚然</b></p><p class="ql-block"><b>2021.10.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