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沙龙“文思飞扬”特长群周交流(20210913-20210919)

东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秦为什么可以统一天下,灭亡诸侯国?</u></b></p><p class="ql-block">1,"近古无王者久矣″,实现统一乃天下百姓的共同愿望。"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无论是小兵还是百姓,都早已厌倦了喋喋不休的战乱,希望能安身活命。而此刻秦的出现,使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秦立志于统一天下,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这也是秦可以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2,天时,换一个词语就是时机。在采取适当的策略后,使敌军溃败。而秦国士气大振,六国则解散了合纵之约,疲困不堪,这就给予秦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以极佳的机遇。而秦则不会错过时机,抓住了机遇,对六国进行猛攻。从而使六国灭亡。3,地利,解释一下就是地形的便利。​虽说六国贤人志士会集,军队都有优秀的将领来指挥,但却因险阻困住而无法前进。于是秦国就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形无疑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4,人和,带入当时的背景可以这样说就是秦国广纳天下贤士,制定了正确的统一策略。在六国合纵企图消弱秦国时,秦王嬴政听从大梁人尉缭的建议,以丰厚的俸禄广纳天下贤士,为秦王出谋划策。六国虽然合作,但只是打着个灭亡秦国的旗号,实际是为谋私利,这种结盟是极其脆弱的。而相比于此,秦国从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无疑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5.经济。秦国的开国君主是秦非子,而他除了一国之君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周孝王(西周第八位君主)时期的养马能手。因其养马的业绩突出,才被周孝王封到了秦地,专门负责周王室的养马工作。但此时秦国还只能算是皇帝的弼马温,权力有限,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直接让秦国逐渐垄断了中原的战马资源。公元前771年这就是历史上犬戎攻破全商事件,导致周王朝与购买战马的主海同伙件大成部落彻底闹掰,不得已只能全权委托“弼马温”秦国负责战马贸易。其余以周王室马首是瞻的诸侯国也自然不会再去触犬戎这个霉头,也纷纷把战马订单给了秦国,就这样,秦国便开始了它的贸易垄断之路。犬戎攻破丰镐,一方面是因为周王朝获取战马的方式发生了极端变化,从最开始的合法买卖,逐渐变为非法抢劫,这也是周王朝对南方的连年征战,导致的财政问题造成的苦果。另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周幽王打算废长立幼,逼得太子选择勾结犬戎,弑父杀君。不过这都是神仙打架,最终犬戎和周王室两败俱伤后,秦国成了最终赢家。在秦国垄断了战马贸易后,各国想要购买战马,都需要通过秦国,对于战马的价格,秦国也就自然有了话语权,加价是必须的。而且就算你再有钱,如果和秦国关系不好,也可以不卖给你。此时,战马不再只是商品,还扮演政治筹码。这一点在春秋时期体现得还不太明显,因为当时还有另一个垄断青铜器的贸易强国楚国,来制衡秦国,所以秦国一直都很低调。但到了战国时期,一方面铁器逐渐开始替代青铜器,楚国垄断地位下降,另一方面,各国连年的征战,是的战马的消耗急剧上升,秦国的垄断地位进一步提高。此消彼长之下,秦国逐渐走上了战国巅峰。所以秦国一统六国,绝不仅仅是武力的强盛,还包括战略资源的垄断积累的优势。</p><p class="ql-block"><b>展欣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史记中的而:</u></b></p><p class="ql-block">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本纪》</p><p class="ql-block">2.连词。没有实际意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待饿者而食之。” ——《礼记·檀弓下》</p><p class="ql-block">3.如;如同;像似;好像。“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易‧明夷》</p><p class="ql-block">4.表示并列关系。(1)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并且。“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核舟记》</p><p class="ql-block">5.表示承接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p><p class="ql-block">6.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p><p class="ql-block">7.表示因果关系。“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p><p class="ql-block">8.表示转折关系。“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p><p class="ql-block"><b>尹若童</b></p><p class="ql-block"><b>2021.9.20</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汉晋之际士的自觉</u></b></p><p class="ql-block"> 今欲知汉晋之际儒学之所衰,不能不知儒学在汉代社会文化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汉末儒学放弃了繁琐而归于简约,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士大夫内心的自觉则来自思想解放与精神自由。汉晋之际的思想转变与士大夫内心自觉的大增有这极其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汉晋思想变迁,也与汉末的政治局面有关,儒学与汉代统治相维系,儒学的功劳与作用也体现在此处。汉代中叶以来,士大夫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日渐成熟,早前与外戚同流对抗宦官的局面也因士大夫与阉宦阶级对抗精神的消失而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由此现状,士大夫的内部团结意识有少许减少,并开始转向保家全身之计。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的群体自觉开始向个体自觉转变。</p><p class="ql-block"> 乱世之际,有些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逐渐被家族意识所淹没。</p><p class="ql-block"><b>张梓涵</b></p><p class="ql-block"><b>2021.9.21</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乐府</u></b></p><p class="ql-block"> 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p><p class="ql-block"> 乐府与雅﹑俗乐的关系汉初乐府令夏侯宽为《安世乐》“备其箫管”,属雅乐的礼仪活动,其乐实为当时民间俗乐的“楚声”。武帝时,李延年更用大量的民间俗乐从事郊祀礼仪活动。晋﹑隋间太乐乐府用“清商音律”。至唐代,太乐署仍然兼管雅﹑俗乐。这些史实说明中古以前,太乐或乐府 作为音乐机构与它们所管理的音乐之间,并无严格的雅﹑俗界限。太乐或乐府作为宫廷机构,所掌音乐的种属往往与君主的好恶有关。君主中有为的创业者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思想豁达,不拘泥于雅﹑俗之见的;隋文帝有所偏颇,但他所提倡的“华夏正声”,实为南朝“清商乐”,不过是以前代俗乐为雅乐罢了。王运熙《乐府诗论丛》以为太乐掌雅乐而乐府掌俗乐的分立二署之说,是宋代以后雅﹑俗异流思想的反映,实以后代制度推论前事。</p><p class="ql-block"><b>2021.9.21</b></p><p class="ql-block"><b>王潇涵</b></p> <p class="ql-block">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篇,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篇,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b>李美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