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前驱--孙中山与黄兴</b><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244x122cm 奚文渊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书辛亥》</b><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1年版)书影</span></p> <h5><br></h5><h5>202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h5><h5>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h5><p class="ql-block"><br></p><h5>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 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广泛凝聚一切智慧力量,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h5><h5><br></h5><h5>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2020年11月11日)</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前,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上著名水墨人物画家奚文渊先生潜心创作了30余幅辛亥人物画作品。这些作品笔墨豪放,俊朗逸美,形备神生。通过艺术的手段生动地重塑了辛亥先烈们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终结专制、始肇共和、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从而激励人们回眸历史,面向未来,铸造辉煌。</p><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地有正气,彩笔铸丰碑。今天时值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再次去领略奚文渊笔下辛亥革命先烈们的正气豪情和血染风采吧!</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b>丘逢甲</b>(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中举人,光绪<br>十五年登进士(1889),授任工部主事。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台湾沦陷后,丘逢甲内渡,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支持康梁维新变法。不久,与何子渊等革命党人结识,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丘逢甲于1908年秘密加入同盟会,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贡献。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举为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br>丘逢甲作为近代“诗界革命巨子”,其诗作充满爱国热情,若干思念宝岛台湾的诗作更是写得情真意切、悲壮、雄健,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南社”作者以及一大批革命志士如黄兴、秋瑾等人的文学作品,造成了近代反清、反封建斗争中“以诗文鼓吹革命”特色。</h5> <h5><b>孙中山</b>(1866-1925),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br>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使中国革命出现了全新的形势。在新形势下,在反复实践中,孙中山勇于接受历史教训,大胆抛弃旧的认识,不断克服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妥协。他不顾国民党右派和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坚决联合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依靠工农大众,与中国共产党人携手密切合作,推动<br>中国进入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时期。</h5> <h5><b>章太炎</b>(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是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作者。《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邹容的《革命军》“同时刊行,不及一月,数千册销行殆尽”,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是辛亥革命前夜,传播民主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章太炎还是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h5> <h5><b>邹容</b>(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少年时就敢于“指天画地,非汤武,蒲周礼”,鄙视功名。1902年春,邹容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时期,邹容成为留日学生爱国革命运动中最激进和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他首先受到了清初反满志士民族思想的强烈影响,同时西方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给他以初步熏陶。因此,尽管邹容当时还不到二十岁,但他的思想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已达到很高的层次。<br></h5><h5>邹容在日本时,已着手撰写《革命军》,回到上海后,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此书的最后定稿上。1903年5月,《革命军》正式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章行严(即章士钊)为它题签。上海的革命刊物《苏报》,刊登了邹容写的《《革命军》自序》和评论《革命军》的文章,这一来,人们争相阅读《革命军》,交口赞誉它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这部被誉为近代中国《人权宣言》的公开问世,吓得清政府惶惶不安,他们勾结帝国主义杳封了《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等人,这就是1903年震惊中外的“苏报案”。邹容在狱中受尽凌辱,于1905年死于狱中,年仅20岁。</h5> <h5><b>陈天华</b>(1875-1905),湖南省新化县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1905年12月8日,年仅30岁的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 学生规则》。陈天华用蹈海这样一种死亡方式来抗议日本,<br>唤醒同胞。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h5> <h5><b>于右任</b>(1879-1964),陕西省三原县人。政治家活动家,“当代草圣”,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1906年4月,于右任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委任于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同盟会事务。1909年5月15日《民呼日报)在上海创刊,于任社长。该报问世以后,发表了许多揭露和抨击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文章,并配以发人深思的漫画,增强了宣传效果。清政府对《民呼日报》和于右任恨之入骨,扬言要挖掉负责人的眼睛,并于同年8月3日将于拘捕。五天以后,《民呼日报》执照被吊销,于被判令"逐出租界”。于并没有屈服,于10月3日又创刊《民吁日报》。他改“呼”为“吁”,少了两点,象征已去双眼。11月19日,清政府又查封了《民吁日报》,并不准报社原来的机器再印刷报纸。在爱国人士沈缦云等人资助下,宣统二年九月初九(1910年10月11日),以于为社长的《民立报》问世。由于有宋教仁、王无生、景耀月、刘觉民、张季鸾、范光启、谈善吾等一批骨干的帮助、支持,《民立报》成为当时国内发行数量最大的报纸。于右任以“骚心”为笔名,在《民立报》先后发表300多篇文章,对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些文章也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学子。毛泽东曾说:“我在长沙第一次看到的报纸《民立报》,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报,这报是于右任先生主编的。”</h5> <h5><b>陈去病</b>(1874-1933),江苏吴江同里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1909年11月,他和柳亚子、高旭共同发起了“以抗北庭”为宗旨的反清文学团体--南社。南社“集中了当时的时代歌手”,以诗文鼓吹革命,掌握了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宣传革命,与同盟会相犄角”,因此被称为“革命宣传部”。陈去病在南社中实际上充当盟主地位。许多反清志士大都是南社社员,如柳亚子、黄兴、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叶楚伧、邵力子等。“巢南(去病号)坐镇苏州,以及时雨宋公明的资格,指挥一切”。陈去病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h5> <h5><b>高旭</b>(1877-1925)字天梅、号剑公,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人,南社的三个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来转向支持革命。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高旭成为第一批成员之一,担任江苏省主盟人。1909年10月17日,高旭在《民吁日报》发表《南社启》,11月13日,在虎丘张国维祠举行集会,标志南社正式成立。<br>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天梅诗《侠士行》、《盼捷》、《元旦》、《爱祖国歌》、《自题未济庐诗集》等达十首。介绍说:“高旭的创作与他的革命活动紧密联系着,他称自己的诗是'觉世书',想用它,'激起黄民热血濡’。......高诗有两种风格,抒发壮志,鼓吹革命的诗,抒情、说理交融一体,气势澎湃,富有鼓动性;慨叹革命的挫折和祖国的危亡的诗,则沉郁悲凉,感伤气氛很浓。屈原、杜甫、龚自珍对他的影响较大。”诗选前言中还说:高旭的诗“能够吸取新潮流的洪波,作了不少通俗诗歌,鼓动革命。这在南社人中是比较突出的。他的诗潮热情奔放,表现了对革命的迫切希望。"</h5> <h5><b>柳亚子</b>(1887-1958),原名慰高,字稼轩,号亚子。江苏吴江人,原籍北厍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17岁至上海,入爱国学社,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谈革命。1906年,由高旭、陈陶遗、马君武、刘师培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9年11月13日,和陈去病、高旭、朱少屏、姚石子等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持社务多年。<br>1948年,柳亚子与宋庆龄在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秘书长。<br>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h5> <h5><b>苏曼殊</b>(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原名戬,字子谷,法号曼殊。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br>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曾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加入了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1903年,他在日本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同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报》的翻译工作,为声援章太炎、邹容,反对清廷查封《苏报》做了大量工作,不久,于惠州出家为僧。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并暗杀了宋教仁,从而引发了李烈钧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苏曼殊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br>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诗作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出现,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h5> <h5><b>徐锡麟</b>(1873-1907),汉族,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903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1906年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警察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br>当年,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7月8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共同攻打南京。因内部有人叛变,安徽巡抚恩铭已掌握党人名单,毕业典礼突然提前于6日举行,会中徐锡麟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并与马宗汉,陈伯平及巡警学生百余人很快占领了军械所,是为“安庆起义”。安庆起义队伍后被清军包围,激战四小时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br>审讯中,徐锡麟抗对不屈,执笔自书供词曰:“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多方筹划,为我汉人复仇,故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落款“光汉子徐锡麟。”<br>当晚,徐锡麟被杀,终年34岁。在安徽省安庆市(当时的安徽省会)最为繁华的人民路旁,现存徐锡麟纪念雕像,传为徐当年就义之处。</h5> <h5><b>秋瑾</b>(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曾任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br>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br>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攻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h5> <h5><b>黄兴</b>(1874-1916),字克强。湖南长沙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光绪二十九年,在长沙邀集陈天华、宋教仁等二十余人集会,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被公推为会长。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任同盟会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随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上。先后参与和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都遭失败。1911年春在香港成立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任部长。4月27日发动广州起义,亲自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出衙门后同清军遭遇,展开激战,多人牺牲,黄持双枪左右射击,毙清军多人后,右手负伤,断两指,化装逃至香港治伤。<br>武昌起义爆发。黄兴由上海到汉口,11月13日就任战时总司令,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备极艰辛,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时间。汉阳失陷后,黄兴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14日,黄兴由上海至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br>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h5> <h5><b>林觉民(</b>1887-1911),福建闽侯人,字意洞。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攻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h5> <h5><b>方声洞</b>(1886-1911),字子明,福建侯官(今闽侯)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参加了留日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军。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任福建支部部长。1911年3月诀别妻子,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在起义中英勇作战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h5> <h5><b>喻培伦</b>(1886-1911),清末民主革命者,字云纪,四川内江人。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会。曾专研化学,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团,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载沣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黄兴的率领下随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精英勇猛地攻入广东督署,被俘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h5> <h5>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br>1903年11月4日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br>1905年6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1911年,宋教仁到上海组织反清运动,赴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br>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br>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br>同年8月25日国民党成立,当选为理事,并受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1913年领导国民党获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br>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现上海铁路博物馆)遇刺,两天后身亡。袁世凯被嫌疑为背后指使刺杀的主谋。</h5> <h5><b>蔡锷</b>(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br>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云南独立后,蔡特派雷飚和彭新民礼送前清云南总督李经羲出滇;派谢汝冀和李鸿祥率师赴四川,迫川督赵尔丰独立;令罗佩金率一军南征:令李根源率一军西巡。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br>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br>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h5> <h5><p><b>廖仲恺</b>(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p>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访问孙中山,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随后遵照孙中山指示,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次年往天津筹设革命机关。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会计长。随后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br>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12年5月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致力于反袁斗争。<br><p>廖仲恺是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1925年8月20日,因遭帝国主和国民党右派所指使的暴徒残害而牺牲。</p></h5> <h5><b>何香凝(</b>1878-1972),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在同盟会机关承担收发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中山及同盟会骨干经常聚会的地方。<br>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h5> <h5>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子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br>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br>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br>辛亥革命以后,蔡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br>“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h5> <h5><b>张澜</b>(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1902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专攻经史。因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学习教育。留学期间,因倡议那拉氏(慈禧)退朝,被视为大逆不道,遭清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br>1911年,腐败的清政府为着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将川汉铁路路权抵押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用以举借外债。清政府的这一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激起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愤怒。于是各县推选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商讨对策,张澜以南充代表出席并当选为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副会长。大会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开展群众性斗争。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为扑灭这场“抗命”怒火,悍然逮捕了张澜等9名领导人。在大刀架颈、洋枪抵胸的威胁下,张测不为威武所屈,大义凛然地据理力争,赵尔丰被驳得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将他们无理囚禁,“候旨听斩”。凶讯传出,全川各县保路同志会动员武装群众10余万人,围困了成都城。清政府速派督办铁路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数千人入川解围。同情革命的新军于途中发生兵变,端方伏诛,赵尔丰被迫释放张澜等9位保路运动领导人。由于鄂军西调,武昌城防空虚,造成了辛亥武昌暴动的有利条件。<br>张澜于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他领导民盟响应中共团结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坚定地与共产党保持一致,反对内战。1949年月,张澜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br><br></h5> <h5><b>黄炎培</b>(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1903年返乡办学,因鼓吹反<br>清被逮捕,一度入狱,江苏巡抚批文“就地正法”,终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等职。<br>1949年9月,黄炎培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h5> <h5><b>马叙伦</b>(1885-1970),现代学者、书法家。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br>马叙伦于辛亥革命前加入柳亚子等发起的南社。1911年赴日本,在东京由章太炎介绍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浙江参与筹办民团,响应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参与浙江光复,任都督府秘书,后协助章太炎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任总编辑。<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从1949年至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从1952年到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部长。<br>马叙伦最早建议使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h5> <h5><b>沈均儒</b>(1875-1963),号衡山,浙江嘉兴人。1903年,沈钧儒应乡试中举人。次年应殿试得“赐进士出身”衔,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1908年以后,沈钧儒曾积极参与立宪活动。<br>1911年辛亥革命时,沈钧儒与陈时夏一起担任浙江起义的政治组织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并参加了同盟会。<br>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h5> <h5><b>许德珩</b>(1890-1990),字楚生,江西九江市人。受邹容的《革命军》,严复译的《天演论》等文章的启发,于1909年参加同盟会,剪去了长辫子,立志改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九江光复。许德珩以许础的名字,投笔从戎,参加宪兵队。李烈钧任九江都督期间,他由当时宪兵司令、革命党人廖伯琅推荐,在秘书处当秘书。1913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国民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任讨袁总司令,并发布讨袁檄文。德珩参加了湖口讨袁之役。<br>在五四运动中,许德珩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br>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德珩曾先后担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部长。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9年,89岁高龄的许德珩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5> <h5><b>张奚若</b>(1889-1973)中国政治学家,爱国民主人士,陕西朝邑人,字熙若。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政治学硕士学位。<br>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br>1949年6月21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张奚若先生提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的建议。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纳了张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国国名,并将这一名称写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r>张奚若发表的政治学方面的学术论著有《社约论考》、《主权论》、《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卢梭与人权》、《自然法则之演进》等。</h5> <h5><b>司徒美堂</b>(1868-1955),原名羡意,字基赞,广东省开平人,著名旅美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1882年3月司徒赴美谋生,旋加入“洪门致公堂”。当时,为了保护自己利益,很多华侨加入了洪门致公堂等组织。洪门致公堂是当时北美华侨下层群众的一个最大的民间结社组织。它以“忠心义气、团结互助”为信条,以“反清复明”为旗号。1904年,孙中山以“洪门大哥”身份赴美进行革命活动,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决定亲任保卫员之职,洪门组织从此开始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br>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请司徒美堂回国当监印官。但司徒美堂却以“功成身退”和"不会做官”为理由,婉言拒绝。<br>1948年,他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翌年1月20日,毛泽东发函,邀请司徒美堂回国参加会议。<br>回到祖国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欢迎。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开国大典。</h5> <h5><b>谭平山</b>(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0年,于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到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中学(前身为雷阳书院)担任数学教员。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谭平山在雷州被推选为广东省临时议会96个代议士之一,参加广东省临时议会的活动。<br>谭平山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参与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壮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谭平山曾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br>谭平山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9月,谭平山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了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监察部前身)主任等职。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h5> <h5><b>陈其尤</b>(1892-1970)别名定思、丽江,广东海丰县东笏社人。1911年参加同盟会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和光复惠州诸战役。辛亥革命后,因于革命有功,1913年政府资送他赴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1916年学成回国。<br>抗战初期,陈其尤广泛接触进步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倾向革命。1946年回到香港,与黄鼎臣、伍觉天等致力于致公党的恢复和改组,1947年当选为致公党第三届中央副主席<br>1948年5月,陈其尤代表中国致公党,与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100多人在香港联名通电,响应中共中央的“五·-”号召,拥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9月6日,陈其尤作为致公党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议,参与起草政协组织大纲的工作。9月21日作为致公党首席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r>1949年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致公党第四届中央主席团成员,1952年后,连续当选为致公党第五、六届中央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h5> <h5><b>孙中山与李大钊</b>(2011年)奚文渊作</h5><p class="ql-block"><br></p> <h5><b>《新民晚报》</b>2011年9月3日B2版</h5><p class="ql-block"><br></p>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画 家 简 介</b> </div><br> 奚文渊 1950年生于上海。著名海派人物、动物画家,尤以水墨人物肖像画名世。所作人物、动物,无不笔墨华滋,俊朗逸美,形备神生,机杼自出,深为藏家喜爱。<br> <br>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社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文化理事,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会员,浦东新区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div><br> 现任上海书画院画师,浦东新区政协书画会副会长,上海市华侨书画院副院长,上海海上书画院副院长,尚美优画院副院长,上海驰翰画会画师,上海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特聘高级画师,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奚文渊工作室"导师,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div><div> <br>出版有《海上名家·奚文渊中国画专辑》、《风雨同舟肝胆情·奚文渊水墨人物画集》、《奚文渊陶瓷艺术》、《大书辛亥》(合著)、《骏马百图》(合著)等画册以及国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各类书籍插图、《辞海》人物白描绣像等美术作品数百种。</div></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谢 谢 观 赏</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