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沟村的露天戏院

王关锁

<p class="ql-block"> 童年时代,因为山里文化资源匮乏,孩子们放学在家,除了写写作业,剩余的无非就是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掉茅坑、四步钉、抓石子、捏泥人,偶尔捉捉迷藏,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附近哪个村子要是演场戏或者放部电影,真有点象现在的网红打卡地。吃过晚饭,村里行动便利也好、不便也罢的大人小孩们,搀着、扶着、背着,黑压压一片,集体向演出方向进军,那气势真叫一个壮观。</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来言,最最痴迷的还是看戏。小时候,距我家十余里的赵沟村有个露天剧院。因为姑妈家住在那里,农村演戏也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平时逢年过节我们老家都要走亲戚,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学子也放假了,于是就赖在姑妈家,以过足戏瘾。</p><p class="ql-block"> 姑妈家距戏院也就一二百米远。戏院在村子的中央,院内有柏树,坐西面东,正对面和南面几间瓦房均是学生教室。学校是复式班教学,村里三年级以下的学生都在这里读书。那些年,村里不少人喜欢戏曲,于是他们就到附近县市请来老师,大家昼夜加班排练。村里不排戏的青壮年劳力则有力出力,没劳力捐献物资,就这样,很快一个三间房大小的露天剧院就建成了。按照当地风俗,戏台建成得先破台,也就是杀猪宰羊准备贡品,然后大戏三天,主要目的也就是祈求苍天保佑,国泰民安。偶尔遇到大旱年景,村里也会举行仪式,唱大戏,进行祭拜,祈祷天降甘霖。</p><p class="ql-block"> 剧院确是简陋,砌一个一米左右高的台子,上面四根柱子,外加瓦顶,戏台上面刻了四个大字“书山剧院”。之所以取名书山剧院,是因为赵沟村在书山脚下,那些年村里也有不少青年才俊靠读书考取功名等等。每每演戏前,在戏台中央拉上一幅帘子,前台两侧是敲锣鼓拉大煊的战场,中间摆上道具,摆放一对扩音器,上面点燃汽灯,后台则是演员们更衣、准备的地方。这样的戏台,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因为唱戏多在春节前后,无论刮风下雪,演员们哈着冷气依然精神抖擞,台上表演淋淋尽职,台下看得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那年春节,到姑妈家走亲戚。正常情况下,赵沟村唱戏时间是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正月十七学校基本都开学了。说来也巧,我的老师那年正好要结婚请假,学校要迟点开。为了不耽搁我读书,爸和姑妈商量决定我到赵沟上学。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我不仅不用急着回家准备上学,还可以和赵沟村的小伙伴们一起过过戏瘾。</p><p class="ql-block"> 听说赵沟村演戏,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但凡和赵沟群众有亲戚的,都提前赶来了。从正月十四上午开始,大戏都开始唱了,《三子争父》、《卖苗郎》、《三哭殿》、《穆桂英挂帅》等这些名家名段成了村里戏迷爱好者学演的剧目。演戏开始前,我们这些小戏迷就早早地找块石头或者凳子蹲在戏院最前面,上面大声唱,下面小声哼。偶尔遇到哪个忘了词的,我们这些看戏看的多了的“小神童”还会悄悄地给他们提示几声。不时还能看到身旁同龄人投来的羡慕目光,抑或听到老人们“这娃记性真好”的夸赞声音。对于我们这些早知早觉者来说,外地来迟的小伙伴至少在座位上没有这样的优势了,他们索性趴在树上,或者坐在围墙上,那痴迷程度绝不亚于我们。不时还能看到在树上打盹的小伙伴,地上家长听到呼噜声,还得想办法把他叫醒。光在台下学戏不行,我们有时候还要先跑到后台,看看这个角色都是谁演的。末了见到他,还得让他教我们,要是他在台上出了丑,那可是对不起了,台下我们非要奚落他几次,直到他演技能入了我们法眼方才罢休。还有生性顽皮的小伙伴,缠着化妆师让给化妆的,有化成白眼窝饰演小苍娃扮相的,还有化妆成青天包公样子,简单的化妆也能让人体会到那时少年心中的偶象。</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我们不光学会了不少段子,而且更多的时候则把剧团的枪棒刀都玩得那叫一个熟练。记得一次语文早自习课上,白娃因为昨晚看戏入睡太晚,早读‘打起了呼噜。被老师发现后,老师让他背早读内容,他竟然唱了一段戏,引得教室里哄堂大笑。在姑妈家读书那两年,我不敢肯定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至少在戏词方面记了很多。让我最开心的还在于想看戏,只要村里演,我是必看,不用和我老家的人一起半夜提着个马灯来回跑了。</p><p class="ql-block"> 书山剧院不仅演戏,偶尔还放放电影,春节也会表演高跷和跑马等民俗节目。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它曾承载了一代人的梦想,拉近的是邻里感情,丰富的是农民生活。劳累一天的赵沟人,欢聚在戏院,拉家常,看大戏,实乃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来到了县城,想看戏的时候,就到县城的剧院买张票过过戏瘾。前几年,县里实施旅游大开发战略,赵沟村成了河南省明清古建筑群保护最好的村落之一,已有上千年历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游客多了,剧院成了一些书画爱好者写生、绘画和写字的场所。《大山的女儿》和《玫瑰谷》等影视也在这里拍摄。</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剧院依然象过去一样巍峨地耸立在绿树环抱中,只是刻满了历史的记忆和沧桑的变化。问及村民,他们说,村里的戏已经好多年都没有唱过了,一来是因为当年那些演员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已不健在,找不齐了,二来现在信息交流方便了,没有人乐意来这破旧的地方看戏看电影了。喜欢戏曲的,打开电脑、手机、互联网,很方便的。我在感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还是挺怀念那时在露天戏院看戏的时光,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多的是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文中部分照片由渑池县摄影家协会张群周老师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