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第三天(才村码头/苍山寂照庵/喜洲)

岁月如说

第三天我们起早到才村码头看日出。<div>才村地处大理古城东边,洱海西岸,临海一面被政府改造成湿地公园,这里的景观和龙龛码头类似。</div><div>我们在游船码头桥廊看日出,游船还未开船,不需要买船票就可以进去,这里是看日出的绝佳地点。</div> 来看日出的游人并不算多,都是散客。<div>日出总是让人期待,因为它代表希望,人总是要有希望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行。</div> 在这里能看到苍山峰顶的积雪,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终于看到了——苍山雪 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洱海边都有来越冬的红嘴鸥,它们来自西伯利亚(包括蒙古共和国乌布苏湖、吉尔吉斯湖流域,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南部地区和中国新疆的博斯腾湖流域)。迁徙距离4230km,耗时38天至44天,迁徙速度为16km/h<div>据说现在来洱海的海鸥比往年少,因为政府为了生态自然,下令不允许游人投喂。其实这样很好,一切为了未来的持续性<br><div><br></div></div> 离开码头,我们到村里吃早餐,点的依然是我们喜欢的米线。然后约车到苍山感通索道,准备乘坐索道缆车——仰望苍山雪峰,俯瞰百里洱海和大理古城、三塔崇圣寺;远眺鸡足山、玉龙雪山。沿途还可饱览金庸《天龙八部》记载修建的“珍珑棋局、”清碧溪、七龙女池、神秘的苍山大峡谷、玉带云游路等。<div>但是,很不幸,到了索道,才知道当天停电,索道缆车停运,我们要么步行上山,要么打道回府,再不然转去另外一个索道上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峰。</div><div>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们不得不步行上山。为了网红寂照庵</div><div><br></div> 上山途中,意外看到樱花树,也算是对没有成行无量山樱花谷的一种补偿吧,虽勉强但实则是知道无量山的樱花已经凋谢得七零八落所以才放弃的。 从山脚到庵堂步行半小时左右,游人不算很多,庵堂小小的,没有香火只有多肉。 寂照庵被称为最美尼姑庵,是因为庵堂内栽满了多肉植物和各种花草,还不中午派发的斋饭,大多数人都是冲着多肉和斋饭而来。 庵堂始建军于明初,后毁,民国唐继尧主持重建军,庵门上“寂照庵”便是他所题。庵堂周围松柏成荫环境幽静,处处透着清新淡雅的气息。 等待吃斋饭的游人众多,我们无意也无欲与众拼食,便下山。<div>路遇感通寺,人气远不及庵堂,这里是烧香火奉佛祖神明之地。因为还要赶往喜洲,没有进去烧香礼佛。</div><div><br></div> 感通寺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极盛时期有达三十六所庵院的规模。相传正殿为“大云堂”,在今感通寺西南,有遗址尚存。现存庙宇均为清光绪后陆续重建,1981年以来逐渐修复。<div>人称感通寺为“苍洱驰名第一山”并不止于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有着一系列名人、名事、名花的遗迹和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说。</div> 因为索道缆车停运,没有很多游人,上山两旁的商铺都收铺,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好在樱花灿烂,挽回了没有乘坐缆车的失落心情。 下山后,我们回酒店收拾好行礼,准备晚上转场到双廊。下午仍然按计划到喜洲。<div><br><div>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保存着世上最多,最完整的白族居民建筑;全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div></div> 我们到达喜洲,就参观了四方街西南角的严家大院。 严家大院,为民国白族富商、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的宅院,建于1907年,主体部分用了12年才完工,由4个院落组成,1936年在后院加盖了一幢独立三层西式楼房,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 喜洲民居特别注重建筑内部的艺术装饰,屋檐、木雕门窗、精致的照壁、彩画、大理石画、古井等,非常精巧和美观。 喜洲白族民居基本形式是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开间的“坊”是建筑的基本组合单元。三合院是常典型的组合形式,由三个坊及一组照壁组成,称为“三坊一照壁”,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四合院则由四坊建筑组成封闭式的院落,四角均有漏角天井,加上院落,称为“四合五天井”。由此能组成两重到四、五重的院落,称为“重院”。 离开严家大院前,我们品尝了白族的“三道茶”。<div>三道茶为白族的待客礼,第一道茶——“清苦之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第二道茶——“甜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第三道茶——“回味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夹带一丝麻辣味道。<br></div><div>当然,喝过茶后,选购了拌手礼~~都是套路了</div><div><br></div><div><br></div> 我们乘坐停在大院旁的花式马车继续往下的游览,车夫是一位看似老实的大叔,满口答应我们的猎奇需求。<div>我们最迫切的需求是用餐。</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大叔驾着马车,带我们到翰林餐厅——喜洲董家配置的餐厅,主理白族风味的家常菜。餐厅开在一座白族风格的二层四合院老宅里。记得我们点了腊肉和海菜(洱海的一种藻类植物,俗称:水性杨花“),坐在古老的宅院吃饭还是记忆深刻,回味无穷。</h3> 老宅是明清时期的白族风格建筑,外墙虽已风蚀斑驳,但仍然有高門大户的风范。 午餐后大叔带我们继续游走在喜洲的大街小巷, 只要经过古老建筑,就让我们进去通观,他不善言语,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带我们进去的目的,可能这是他的套路,哈哈~~~<div>我们也很认真的一一拍摄记录下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