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八月,家乡苏北仍和往年一样,热得要命。刚从山西吕梁打工回来不久的我,窝在家里哪里也不想去,这时,接到本村一位表弟的电话:二哥,现在在家干什么?我说:天太热,什么也没做。他说:来内蒙吧?这里凉快的。这位表弟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算是事业有成了,在内蒙锡林浩特某建筑公司任总经理。他让我到他那里去,并说权当来旅游了,反正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没啥事,于是便欣然前往。</p><p class="ql-block">来到锡林浩特,第二天就到那里的工地去了,这个施工工地是锡林浩特彩虹桥路段维修。当然维修路段有专业维修公路的施工队,我们只负责装围档,设警戒,指导路人绕道行走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锡林浩特彩虹桥。到了内蒙,才会体验到什么是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我负责在彩虹桥东端警戒,这时我看到,在彩虹桥东南角大约百米处,矗立着一尊雕塑,按我的猜想,这尊雕塑肯定也和其他城市一样,每尊雕塑都有一个古老的美丽的传说。一天来,我总是好奇地想着,终于到了五点半下班的时间了,我连忙跑到雕塑跟前,近距离地看她。</p> <p class="ql-block">汉蒙民族融合的见证。雕塑前边留影的,就是文中介绍的那位骑游爱好者——铁骨柔情。他是当天下午,骑着自行车,从北京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雕塑是内蒙古牧民,早年常用的交通工具,勒勒车吧,一位蒙古大妈怀里抱着一个幼儿,身边站着一位大点的男孩,手里拿着鞭子,车上还坐着一位女童。那牛吃力地拉着车。这时,我还没看出雕塑的含义。再走到近前,雕塑下底座的说明文字,深深地感动了我,当时我是眼含着泪读完了那篇文字。</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古老的传说,而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一个真实的而又催人泪下的民族融合的往事。这就是三千孤儿和草原母亲。我想来到这尊雕塑前。读完这篇情真意切文字,再看到这位蒙古母亲的大爱无私,都会被感动的落泪。</p><p class="ql-block">这篇文字叙述的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饥饿在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孤儿数量急剧增加,国家福利机构已无力抚养,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给周总理汇报,周总理指示:你找乌兰夫,他是解决困难的能手。于是康克清找到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让他帮助调拨一部分奶粉,乌兰夫说:调拨一部分奶粉也只能解决眼前之急。于是乌兰夫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请示周总理.:把三千孤儿交给内蒙古草原吧,让有抚养能力的牧民抚养。他的想法得到了周总理的同意。于是一场情牵总理和草原的南北大营救,中国历史上特殊的“移民”开始了。三千孤儿有一个共同的身世……汽车,火车,马背,驼背,勒勒车……越山跨水,来到了内蒙古草原蒙古包。大的只有七岁,小的还有嗷嗷待哺的几个月的婴儿。自治区领导给孩子身体作了全面检查,有病的全部治疗痊愈,再送到保育院适应一段时间后,分给了有抚养能力的牧民家里。文字里有这么一句:乳浓于血。是的,我们的老祖宗就给我们留下一句老话:生母不如养母。生母十月怀胎尽管不易,那养母屎一把,尿一把更是维艰。更何况是不同的民族?世界上谁的胸怀最大?什么大海啊,天空啊,都不是!胸怀最大的是母亲,是草原母亲!三千汉人血统的孤儿,孤儿不孤,在这里找到了比亲生父母还亲的额吉,阿爸。他们离开故土,来到了温暖的家,蒙语成了他们的母语。乌兰夫指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他们是“国家的孩子”。文字里还告诉我,这三千名孤儿,仅锡林浩特就抚养了888名。</p><p class="ql-block">我正在入神地读着说明文字,这时听到有人叫我,我回头,只见一位一脸漂亮胡须,年近七十岁的老哥向我招手,他说请我帮忙照个相。我说我不会照,怕照不好。他说:我教你。在他的指导下,我把照片照完,又聊了一会,他说他今年七十岁了,姓张,我们互相还加了微信。他的网名是铁骨柔情。他是一位骑游爱好者。这次他是从北京过来的。他还说他早就知道这个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事,他还告诉我,还有说明文字里没有写到的事,一位十九岁的蒙古姑娘抚养了28名上海孤儿。这正是三千孤儿入内蒙,不分民族写大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雕塑底座铭刻的部分说明文字。</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打开手机百度,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不是亲眼目睹这尊雕塑,我至今还不知道这催人泪下的往事。百度里说:尔冬生将在内蒙拍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影片,有很多详实的细节,影片一定更感人。期待影片早日和观众见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