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里是最为神圣的地方,明代以后,都有它的故事和信念所在。 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这里,是人间帝王与上天沟通的神圣场所。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天坛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产物,它承载了中国人敬天尊祖的朴素感情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div>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div> 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我和儿子是从东门进入天坛“祈谷坛”,每年春季,皇帝祈年殿在这里举行祈谷大典,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br> 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因为没带无人机,所以在网上找了张天坛全景鸟瞰图,其实这还没拍全,都有这么大。 祈谷坛 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有七星石。 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七十二间,与祈年殿大小三十六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br> 长廊宽5米,总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连檐通脊,覆绿色琉璃瓦。是祭祀时将宰牲亭、神厨、神库存放的祭器、祭品送至祈谷坛的通道。进东砖门后,再临时搭建走牲棚至祈谷坛南侧东台阶。 “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 站在祈年殿下,仰望天空,人间与天宇仿佛触手可及。 在现代审美看来比较辣眼睛的一点是什么呢?当初嘉靖定的三重屋顶颜色是这样的:“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这种酷炫的配色维持了二百多年。 直到乾隆爷大手一挥,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更名“祈年殿”,祈年殿才变成了今天这样。 有了对比是不是才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br> 有人说人家乾隆爷是农家乐审美,更农家乐的,因为年代太远您见不着了而已。 <br> 刚才和大家说了,所谓天坛,不仅仅只有祈年殿一座建筑,整个天坛建筑群,比故宫还大些。 想想也是,所谓皇帝,自诩是“天之子”,儿子住的地方怎么能比爸爸住的地方还大?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 北京天坛,宏伟、壮观、精致。明清两朝皇帝在天坛祭天,在社稷坛祭地。祭天为了要求风调雨顺,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天坛整体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其屋顶颜色基本采用了蓝色琉璃瓦,是受到“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 园内有地图,路线一目了然 ,逛起来不费劲,个人认为逛这种地方还是要请导游,讲的细致,还有逸闻趣事听。 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外层十二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节气。 单纯的参观,可能对古代帝王祭天仪式总是没有具体的概念。 不要紧,设在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礼仪馆里详细介绍了中国祭天礼仪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礼仪情况,包括各种祭天礼器和祭天程序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驾卤簿图》第一次展现了中国皇家仪仗的风貌,尤为精彩不可错过。<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而设在祈年殿东配殿的祭天乐舞馆则以编钟、编磬等清代中和韶乐的乐器实物,结合文字和图片,全面介绍了中和韶乐的历史沿革、乐舞制度、管理机构及祈谷大典时的演乐场面,使游人对祭天乐舞有直观和全面的了解。 由于是用于祭祀,处处讲究,天坛的建筑,融入了大量力学、建筑学、几何学、天文学等知识。这里的细节充满奥秘,深挖之后令人惊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 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 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 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 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祈年殿以东是北神厨院。 北神厨院主要建筑有神库、神厨、井亭,是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各种祭品的场所。院门外有走牲道与圜丘东棂星门相连,祭时临时搭设走牲棚以运送祭品。建筑规整庄重,是我国祭祀建筑中仅存的几座神厨之一。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天坛公园里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春夏季牡丹月季绽放,秋天金灿灿银杏树叶遮天。 松鼠在古树边跳来跳去,有的穿过公园步道,每每游客都会停下脚步为它们让路。 据介绍,天坛公园有很多种鸟类,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四五种。这些小生灵给公园带来生气和灵气。有小生灵陪伴,更显祈年殿等古建筑的精致瑰丽。 在公园的好几处经常有打鸟一族聚集,丹陛桥两边的树林,月亮门等,最集中的是公园北部的科普园内,周末我们去的时候聚集了二十多人。打鸟人很有耐心,保持安静,为的是不打扰小生灵,静候它们展翅或歇息。也有人带着鸟食,摆放水盆招引鸟儿。 一走进公园东门沿着围墙能看到鸟窝,在林间散步,鸟儿飞翔呜唱,在树丛里觅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在万寿亭东南,还有一座六角彩亭,名百花亭,与西北的万寿亭、方胜亭、扇面亭遥相对望,辉映溢目。 天坛公园内上百年的青松翠柏,古意岸然。 天坛公园里除了欢快的小麻雀,蓝尾喜鹊,漂亮的珠颈斑鸠,还有很多我们外行人叫不上名的鸟儿。和一位摄友聊天,他们追拍的是各种啄木鸟,有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等,还有更难遇见的戴胜,红嘴蓝鹊等。那位摄友说,打鸟也是一种锻炼,拍到了好片,练了颈椎,带来好心情。 天坛公园古树众多,现存的3000多株古树与古老的红墙碧瓦交相辉映,构成了公园的一大特色。 据说,天坛中有棵500多年的九龙柏,有灵性,伸出双手,掌心向它,能感到一阵凉风拂手。我走得急,都没拍照。 祈年殿西柏树林西侧,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丛,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见。天坛菊花以品种多、养护水平高闻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狮”等。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皇穹宇是存贮祭天正位及配位、从祀位神版的场所,又称天库。皇穹宇正殿为供奉皇天上帝及配祀诸神位之处,蓝色琉璃圆形单檐攒尖顶,鎏金宝顶。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p class="ql-block">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内景:皇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 游玩天坛,除了观赏各殿堂的精巧建筑、追寻古代帝王祭天的宏大场面外,回音壁、三音石等奇巧的设计也一样令人慨叹古人的智慧。</p> 天坛的一大特色,就是它将建筑与声学进行了绝妙的结合。回音壁、三音石、圜丘的建造中,都对声学进行了精妙运用,被公认为三大声学奇迹,也一样令人慨叹古人的智慧。 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 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围墙高3.27米。 <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p> 天人合一是天坛给我最深的印象,我深深地感受到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让我们能享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往南主要就是“圜丘坛”及其附属建筑,圜丘坛的读音是<br>[huán qiū tán],“圜丘坛”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 天坛圜丘位於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都以为天坛是祈年殿,听了一路的解说才知道圜丘才是真正用来祭祀的地方,圜丘上的圆石据说可以直通天庭,站在上面许个愿,说不定就能达成。 </p> 站在天心石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 <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 游览过程还是有不少注意的,毕竟是祭祀的地方,哪条路是人走,那条是棺椁走都是有章程的。皮丘也不是都招财…</p> <p class="ql-block"> 天坛坛域宽广,气势宏大,建筑集中,在主体建筑周围密植松柏,使中心祭坛苍翠环绕,形成一种庄重、肃穆、宁静、纯洁的祭坛氛围。</p> 跑马观花近3个小时,天坛是真的值得一去的地方。真正是不虚此行。天坛里面到处都是美景 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天坛之行,让我意犹未尽,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靠祈求上天保佑是没有用的,无论当年帝王们多么虔诚,他们最终都覆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国家的强盛靠的是实力,我们才能有美好的生活,国泰民安的的愿望才能实现!<br> <br> 本美篇照片除航拍两张照片为资料外,其它照片均为本人像机、手机拍摄。本篇文字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及论坛。一并感谢!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