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郝家湾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板桥苗族土家族乡一个以郝姓为主的自然村寨。<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寨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居住着100多户郝姓人家。</span></p><p class="ql-block"> 郝姓本来并不是本地苗族土家族姓氏。那么这个郝姓是怎样在这里定居下来的呢?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原来,明朝时候郝氏先祖从山东省宦游镇入黔平“苗乱”,后人发迹买下这片土地,因此定居下来形成村寨雏形。清道光年初,郝氏后裔郝朝相从镇远府七品“文林郎”位衣锦还乡,组织族人按照“八卦阵”布局以及风水学规范,以溪流为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S形沟渠,藏风聚水;</span>以石巷为纬,层层叠叠,依山而建,从而形成了如今郝家湾古村寨刚柔相济、人文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独特风貌。无怪乎她被誉为“乌江文化第一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是村寨的灵魂。郝氏先人,尤其是其杰出代表郝朝相,充分利用村寨地形地理条件,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水学和村寨安全角度</span>精心构织了沟通村寨的水系统,S形流向使村寨布局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八卦,把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赋予在涌泉、溪流、水井、沟渠所构建的灵动水系统中。</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水的清、柔、曲折与石的坚、硬、竖直,树的摇曳多姿与木的素淡古朴相得益彰,仿佛似曾相识又阔别已久。</p> <p class="ql-block"> 在这仿佛梦回儿时的情景中,不妨调皮一下,背起竹篓,边走边吃着从地里新挖出来的红暑。小溪边洗着红暑的大妈万分地配合,笑嘻嘻地陪我们搞笑做乐。</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水是郝家湾的灵魂,那么石则是郝家湾的骨肉。</p><p class="ql-block"> 从村寨的汉白玉牌坊进去,满眼皆是石景。青石板路、青石巷道、石砌围墙、石砌台阶、石砌沟渠、石砌古井,还有石砌古营盘,那样拙朴坚强,给人恍如隔世之感。</p> <p class="ql-block"> 掇一条板凳坐在石砌的台阶上,闲看云卷云舒,果是惬意!</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石与水,一刚一柔,阴阳相生;那么遍布村寨的那层层叠叠的木结构房屋、院落,则刚好在其间穿梭中和,把郝家湾这样一幅水墨山水画调配得浓淡相宜刚刚好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了自然的景观,郝家湾人文历史的价值也非常之高。本村寨郝姓据传来自郝隆后人,郝隆即成语“郝隆晒书”的故事主人公。后来郝姓把祠堂都取名叫“晒书堂”。</p><p class="ql-block"> 郝家村的历史名人最有份量的当属郝朝相,从七品镇远府“文林郎”退官归隐,建设家乡,打造了一个个人理想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的儒家诗意栖居之所,奠定了今天郝家湾的形貌和格局。</p><p class="ql-block"> 府宅、村田虽然历经战火和岁月洗礼,但从这里平坦的可供马车出入的石板路、精致的木式门楼和窗花,以及清澈的井水,我们仍可感受到昔日郝家的优渥生活。</p> <p class="ql-block"> 古营盘在村寨的最高处,从这里往下看,整个村寨一览无遗。仅从名称我们就约略可以看出军屯文化色彩。事实上,郝姓就是从北方平苗乱入黔的,这里完整保留了抵御外袭的屯堡形态。</p> <p class="ql-block"> 思南作家安元奎把郝家湾描绘成“凤尾琴上奏响的乐章”,回望整个村寨依山而建的形制,你不得不佩服作家比喻的精妙。</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的回响,谁说不是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