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漫话石匣</p><p class="ql-block"> 文/李宗月</p><p class="ql-block"> 用来装东西的器具统称“匣”,木匣、铁匣、石匣。在我们国家不发达的年代有一种匣,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了。六、七十年代的朋友都记忆犹新吧,方寸小的匣里装满了火柴棒,是家家必备的生活用品,烧火做饭,点燃油灯,从小匣子里抽出一根,暗红色的火柴头对准匣子侧面特制的摩擦面,“刺啦”一下,红红的火苗就像登时点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对,你想起来了,火柴匣。因为最初它是泊来品,所以也叫“洋火匣”。幼时对“匣”的记忆就是它。</p><p class="ql-block"> 现在又有一个“匣”,走进了我的心里,它是官庄街道的一个村庄的名字,叫“石匣”。也许你会说:“火柴匣”和“石匣”风牛马不相及,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它们都能体现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文明正是从“不起眼”演变而来的。石匣,虽然不能用来装东西,可它里面的内容真不少呢!</p><p class="ql-block"> 章丘县地名志里所述:据碑记载:“村东有一方匣形石槽,槽中潴水有鱼”据此取村名石匣。</p><p class="ql-block"> 石匣四面环山,瀛汶河流过村旁。俗话说游山玩水,到石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去石匣选择一条近路是关键,省时省力。很多年以前,石匣人民为子孙后代着想,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开出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知道“非远行无以博学,非博学无以深思,非深思无以济世家乡”,多少年了,一条路承载了希望,多少年轻的后生走出去又回来了,家乡发展了,改变了,富裕了!</p><p class="ql-block"> 说山路十八弯毫不夸张,行走在曲折迂回的山路上,你就可以想象出在那技术落后的年代修路人就地取势、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p><p class="ql-block"> 现在又新开辟了两条进山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几条道路,纵横交错,盘旋曲折。穿林过谷你可以体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 沿着盘山公路半个多小时便到达目的地了。</p><p class="ql-block"> 顺着指示牌,把车停在停车场, 当你走下车来四面张望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戏台,这古戏台乍看似佳人端坐,冰姿玉貌;再细审又如一位老者,仙风道骨。它身旁瀛汶河的水清澈明快,奔流不息;周遭群山连绵,茂密的植被苍翠欲滴。那蓝天上的白云在古戏台的上空飘飘荡荡,似乎是不愿离开,在等待着角儿们粉墨登场呢!</p><p class="ql-block"> 舞台上,那水袖的姿势甩、挥、拂、抖、撩、抛、扬等等不胜枚举,源于舞台,生意场上才出现了“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之说。想当初,战国末年的吕不韦不就是因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才居下了奇货,混进了皇宫的吗?那红、黄、白、黑的脸谱张扬了人物的个性,对号入座,戏里什么脸谱就必须是什么性格的人物,如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等等,于是现实生活中就有了“你别给我摆脸谱”的嗔怒。现如今,很多夫妻教育孩子,不就是夫妻俩一个唱黑脸的一个唱白脸的,他们的孩子才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吗?于是他们不再说“你看张三家的孩子多出息;李四的孩多孝顺”。戏里的道道太多了,所以说不会看戏的人根本不足以言人生 。 </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似乎成了石匣的标志性建筑,它占一块大场地。这块大场地叫“官地”,是石匣的先人们在建村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开辟出来的。几年?是的,因为周围都是山嘛,当初,先辈们要不是和“愚公”挂上钩,石匣的历史故事哪有今天这么精彩呢!自从有了“官地”,它就成了全村人的“大喇叭”,国家政令从这里下达。村民们在这里听从指挥,了解政策,接受任务;闲暇时间,节假之日,相聚娱乐,欢声笑语一年又一年。老一辈戏迷们从众多戏曲中吸取精华,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口味的唱腔——章丘梆子,他们在“官地”上一直唱到今天,由露天场地到古朴典雅的古戏台,石匣人在享受精神文化大餐的同时,也留住了乡愁。</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石头垫基,石基以上的梁、柱子、檩条、椽子都由古木构成。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精美的镂空雕刻均匀的分布在每个位置。古朴的色彩搭配着惟妙惟肖的图案,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过半年、丰收节等节日,石匣本村的艺术家们便登台演出,服装道具,吹拉弹唱一应俱全。浑厚的唱腔,洒脱的舞姿把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的淋漓尽致;悠扬的歌声从古戏台传向四面八方。这时若置身于石匣的山水之间,你就会感到一串串音符抖落在身上。青山碧水蓝天,飘飘欲仙,你自言自语:今夕何夕?</p><p class="ql-block"> 寻找记忆。在石匣,你可以通过一些老物件,将过去的生活碎片从脑海里打捞出来,重温一遍过去美好的画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忆过去才能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对面的“乡愁记忆馆”里走一走,你看到了农耕年代农人们的全部家当:老气横秋的盆子罐子;尘灰爆土模样的煤油灯;被岁月打磨过的纺车、织布机……陈设的老物件还没看完,你已经泪眼婆娑了,目光落在一架手工织布机上,脑海里浮现出母亲的身影,多少个日夜,母亲点灯熬油,唧唧复唧唧,用瘦弱的身躯扛起生活的重担。尊敬的母亲以及和母亲同时代的长辈们啊,正是你们吃苦耐劳,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经过不解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使我们的日子充满了希望,越变越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老物件,它浸透了前辈人的汗水,在这里和你相遇,于是你感慨: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老物件在岁月的积淀里,永不退色!</p><p class="ql-block"> 石匣游,最惬意的就是沿着瀛汶河两岸走一走,分布在岸边众多的泉眼撒着欢儿汩汩滔滔,一如厚道的农家人,把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互相抖落出来,孩子生日娘满月,一家有事百家忙。</p><p class="ql-block"> 架在瀛汶河上的二十四座桥,幸福桥、月仙桥、罗锅桥、升仙桥、长胜桥等年代久远,历尽沧桑,任劳任怨让人们轻松的从此岸跨向彼岸,从明朝建村伊始踏进万象更新的今朝,它依然如故。俗话说: 他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呢!言外之意,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炼,你才有桥一股坚韧的承重能力。那么,看石匣桥之多,石匣人经历过的路就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 石匣游,最不能忘记的是围着村子转一圈。悠长的石巷,高低起伏;依山而建的石屋,参差错落。悬崖峭壁上有人家,一点也不奇怪,最是稀奇那棵一人合抱的酸枣树,生长在十几米高的悬崖边。村里人讲:前辈人都不知道酸枣树的年龄。传先有酸枣树后建村庄之说。它枝繁叶茂,深秋的果儿挂满了指头;扎根悬崖伫立风口,面对狂风炸雷时不时的袭击,一副我自巍然不动的样子。人们常说,古老的树木都有灵性,所以村里人都心怀虔诚,你做事出格了,老酸枣树都会看的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游古村听传说,一棵树,一块石头,门前的一对石狮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你肯问,街头巷尾的大叔大婶会如数家珍的搬给你: 野狼的传说、龙王庙传说、狮子胡同的故事、兴隆寺之神鞭传说等等。其实传说未必真实,可它蕴含的道理却能让你产生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石匣多寺庙,村里分布着真武庙、龙王庙、兴隆寺、报国寺等寺庙。其中兴隆寺历史悠久,据考证,该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章丘县境,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章丘县志记载:民国8年,县境内共有佛教寺院356处,民国17年(1928年后),屡经战乱,寺庙渐圮废,佛教活动渐绝。</p><p class="ql-block"> 兴隆寺没有遭兵燹之厄,除了石匣人民的全力保护外,还得益于大山的庇佑。它坐落在村东的轿顶山南麓,掩在一片茂密的苍翠里。苍苍山林寺,山外的人如果不是凭借杳杳的钟声,很难知道寺庙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跟着向导沿着曲折的山路,气喘吁吁来到了兴隆寺庙的石阶下。登上九十九磴石阶,到了寺庙门口。你舒一口气,回首走过的九十九磴石阶,于是,心里有了想法: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九十九磴石阶是暗喻人生在世,只有经历许多磨难,才能淡泊名利,抚平骄躁的心,从容的面对生活。当然, 见仁见智,美丽的传说都应是“集众思,广忠益也”。</p><p class="ql-block"> 站在正门前抬头见匾。在辉煌的门框上方,镶嵌着“兴隆寺”的匾额,年代久远,匾额四周古铜色雕花,衬托着中间的浅蓝,庄重肃穆。两边楹联是两句偈语:“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p><p class="ql-block"> 据说,武则天做皇后之前曾经作了四、五年女尼。她不但虔信佛法,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赞叹佛法的四句偈言,“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成为佛门诵经的开经偈,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寺庙院落正中一鼎方形大香炉里,一层燃尽的香烬,知道经常有人上香。院内香烟袅袅,古松参天,清风拂树冠,松涛波动,美妙绝伦,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 寺院南侧从左到右,依次立着三块石碑,碑文分别记载了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重修寺庙的事宜。三块碑南面另有一块光绪年间的碑,碑的横批刻“万古不不朽”,两侧“万善创修后不重修创修恰似凌烟阁,古人肇始今弗继始肇始犹如阿房宫”。</p><p class="ql-block"> “ 恰似凌烟阁”、“犹如阿房宫”,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后毁于战乱。阿房宫是秦始皇时开始建造,到秦二世胡亥还没有完成的宫殿,也毁于战乱。这两处有名的建筑都在杜牧的诗词里出现过:“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兴隆寺典雅高贵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者的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 寺里寺外。寺里修行,大雄宝殿、地藏宝殿、伽蓝宝殿等,佛教文化尽在其中,博大精深;寺外风光,幽谷悬岩、飞泉绝壑,风貌迷人,幽邃奇古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寺庙, 向导带领我们来到寺庙外绿植覆盖的羊肠小路上,寻找传说中的 凤凰池、碧云崖、仙人桥、张佛洞等景观,此刻,我们的石匣之行已接近尾声。</p><p class="ql-block"> 石匣之行, 一路美景一路故事,它的名字叫石匣,但是,你又觉得它是金匣银匣,里面装满了无价之宝!</p> 漫话石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