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源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今世界,许多人认为自己有知识,知道人死了就死了,没有灵魂,认为丧葬礼义都是假的,做给别人看的。 甚至觉得古人知识水平低,欠开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古人也知道死不可复生。 两千多年前孔子还回答了“既然死不可复生,为什么还要丧葬及祀祖礼仪”?的问题。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生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也就是对待死者,需要把他当成死人对待,因为确实没有生命体征了;又要把他当成活人对待,因为亲人希望他重生,希望他有灵魂而且是永生的。</span></p><p class="ql-block"> 礼是儒家文化朱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一。祭(祭神)祀(祀祖先)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死不能复生,这是古人都知道的知识,但是人过世,亲人会悲伤,这是感性。为了让悲伤的内心得到安慰,人们需要自我暗示,希望过世的人能够再生,死者有个永生的灵魂。于是有了丧葬和祀祖礼仪。</span></p><p class="ql-block">人世间有理性和感性两个范畴。理性部分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感性部分虚幻,但是又存在。不要认为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实在在的物质才是我们需要的,其实象感情、荣辱、希望等虚幻的东西,我们也离不开。比如夫妻不忠,一方出轨,另一方会要死要活。其实出轨方又没掉一块肉,另一方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呢?感性范畴的事情,也是离不开的。</p><p class="ql-block">西方国家信上帝,宗教文化支撑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中国社会是家邦社会,是以个体家庭、家族为基础的社会,中国历代社会制度就是家族制度,传统社会关系分君臣、父子、兄弟、夫归、朋友五种,君臣关系看成是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看成是兄弟关系。</p><p class="ql-block">西方世界建教堂,供奉上帝,中国人修祠堂,祖庙,敬拜祖先,祖先是一个家族的象征,祖先就是一个家族的“神”。既没有宗教,又丢掉伦理,社会就会崩溃,也就不可能有个人、家庭及家族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我东里清湖王氏一族,南宋时期由彦若公开基至今已八百余年。彦若公曾任衡州(今衡阳)推官,衡州与祖地吉安敖城之间来来回回,路过东里清湖(今东路乜屋),看到此地山水奇秀,于是选择此地开基安家繁衍子孙,而今我们东里清湖王氏家族,人丁兴旺、子孙蕃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本水源,我们的远祖是唐朝文学家王仲舒,曾任苏州刺史、洪州(今南昌)刺史,江西观察史。南唐时期,永年公在吉安县敖城茶园开基,传至第四代桂公、栩公两兄弟。桂公之子钰公,绍兴中科,尚郡主(娶了皇帝的堂姐妹),桂公之孙即是我东里清湖王氏开基祖彦若公。</p><p class="ql-block">如著名抗元英雄文天祥在《永新东里清湖王氏族谱首序》所言,我族乃“宋室外孙裔”,有大宋的皇族血统。远祖王仲舒之后的书香,加上大宋皇室的血统,我东里清湖王氏有足够的家族自信,我们就是一个优秀而高贵的大家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伦堂已经于2019年顺利重建,供奉着彦若公的牌位,但彦若公的遗骨仍湮没在南源山的荒草杂树中。经过先辈各代的精心呵护,彦若公墓一直保存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八二年山洪爆发,泥石流塌方,把彦若公墓覆盖了。具体位置,目前还有几个老人能记住。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老人也会逐渐老去,如果不抓紧时间,尽早找到墓址,并修复,恐怕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大批优秀的子孙后代迁居全国各地,甚至到了世界各地。子子孙孙,多年以后,后代寻根问祖,找不到一个祭拜的地方,是何等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我东里清湖王氏一族,书香门第,族谱记载完整,昭穆有序,班匕可考,各代先辈的安葬地都有记载,我们今天有义务把这一切保护并完善好,不给后人留下遗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