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分享

王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了《被讨厌的勇气》,本书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对我颇有启发:</p><p class="ql-block"> 一、否定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p><p class="ql-block"> 阿德勒主张目的论。决定我们现在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我们都是为了某种目的活着。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很想去改变,但总是改变不了。改变不了的原因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他选择了不改变,他倾向于保持现状,活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有些人把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过去的经历,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我们需要改变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p><p class="ql-block">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比如在工作上,有时会担心自己的工作做不好,那就会影响到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跟别人产生联系,而烦恼最终都会追溯到人际关系上,处在人际关系中的我们不可能不受伤,因此我们不应该害怕受伤而不跟别人交往。关键是自己的心态要调整好,做会受伤的准备,否则,我们就会错过人际交往中的乐趣。我相信,人际交往中的乐趣会远大于受伤带来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三、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应该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或满足别人的期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自由。</p> <p class="ql-block">  四、课题分离。</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为了别人而工作,自己认真把工作做好,别人怎么评价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这就是“课题分离”。作为教师,学生并不是自己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而应该将他们看作人,不能干涉学生的课题,而是应该在他们身边给予帮助,能决定学生学习的只有学生本人。</p><p class="ql-block"> 五、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必须给与回报。这是一种“回报”思想,我们有时会被这种思想束缚。</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要求我们遵守这原理,不守互惠原理的人就会受到社会的嘲笑,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还会利用互惠原理来谋好处。我觉得,互惠原理能起作用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都是为了别人而活,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害怕别人讨厌自己。读到本书的第三章快结束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书名《被讨厌的勇气》的意思。原来不是勇气被讨厌,而是我们应该有勇气会被人讨厌,我们并不是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而活。</p><p class="ql-block"> 六、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p><p class="ql-block"> 七、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就是在群体中能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三点开始: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就是对自己的各方面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比如在某些方面,承认自己还没有足够优秀,但我可以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他者信赖是不与对方计较,无条件相信别人;他者贡献需要我们思考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当我们对别人有所帮助时,就会产生共同体感觉。</p> <p class="ql-block">  八、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不表扬也不批评。</p><p class="ql-block"> 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是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表扬和批评其实都是在评价别人,评价会带来不安。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表示感谢也算是鼓励。</p><p class="ql-block"> 九、我们看待别人的时候,往往会预先虚构一个对方的理想形象,然后再一点一点地降低评价。因为发现别人与自己的期待越来越不符合,对别人的不满也在增加。事实上,我们只需对其存在表示喜悦和感激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十、本书结尾再次强调了我们必须活在当下,我们不是为了未来而活。要认真感受当下,珍惜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