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原风景》—一菊次郎

杨玉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原风景指的是回忆一个人童年时代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小桥炊烟、蛙蝉柳絮……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我半岁多的时候就撒手人寰。父亲在石油部门工作,无力将我带在身边抚养,便将我送到故乡的大姑家里—位于山东半岛靠海的一个小山村。记忆里村口有条小河,春夏丰水期,河面宽阔,河水浑浊。秋冬枯水期,河面狭窄,河水清澈。河上一条麻石条搭建的小桥,村民往来村子都要从桥上走过。桥面狭窄,相向而行的人们要面对面或背靠背过桥。丰水期小河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嬉水抓鱼。洗衣服的女人们顺便洗个头,胳膊腿伸到河里洗一把算是洗了个澡。</p><p class="ql-block">大姑家的左邻右舍也有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但多数比我大一些。经常和他们一起玩,我属于跟班类。他们会到山上挖草药抓蝎子蜈蚣,拿回家晒干,再卖给公社,赚几个小钱儿。我只有看的份不敢下手抓。但会掀起石板,发现蝎子蜈蚣就会大喊大叫。这些毒虫一般会躲在石逢或石板下面。只是不记得是否分享过劳动果实。</p><p class="ql-block">父亲会带着两个哥哥来看我,但路途遥远,基本是两三年来一次。这对我来说应该是幸福快乐的时刻,只是见面次数太少,难免有些生疏。记得有一次父亲来看我,我却喊他大哥。当地小姨子对姐夫的称呼叫大哥。那时还小,不能理解当时父亲的内心感受。现在想来定是非常伤心的。两个哥哥对我极好的,会给我带很多好吃的和学习用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亲戚在外面上班挣工资如同现在有个超级富翁的亲戚,邻居都会用羡慕的眼光看你。当然也少不了经常来大姑家借钱。记得有一次邻居来借两毛钱,过了一个多月才还回来。</p><p class="ql-block">七岁那年九月份到了上学的年纪,大姑给我报名到村里小学读书,上学第一天大哭不去,最后是表姐连拉带拽的把我送到学校。班主任老师姓苏,至今还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因为职业的缘故,她在村里穿着是最体面的,留着柯湘头,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会很凶。</p><p class="ql-block">每个学期学校都有几次劳动课。有的是一天,有的要劳动好几天。春季的时候学校会组织学生山上摘槐树叶,几个同学一组,拿着麻袋。槐树全身都有刺,采摘树叶很不容易,被刺扎到是常有的事。午饭是从家里带的。表姐会给我做玉米面饼子,中间夹一些猪油炒的萝卜丝,这已经是非常好吃的了。多数同学带的是红薯或蒸熟的红薯干,没有菜。如果有哪个同学带了白面饽饽,大家都会认为他是地主家的儿子。摘回来的槐树叶放在学校的场地上晒干,给生产队做冬天的猪饲料,生产队会适当给学校一点钱,用这点钱学校可以买粉笔黑板擦之类的教学用具。</p><p class="ql-block">六月份麦收的时候,村民们割完麦子,地里会有很多倒下来的麦穗,这时学校又会组织学生去捡麦穗。每个同学从家里拿个小篮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田间地头,四五个同学排成一排,从田的这头捡到另一头。几亩地捡完每个同学的篮子都是满满的,除了我。我是最贪玩的那个,捡着捡着就去抓蚂蚱摘野果去了。篮子里的麦穗只有一点点,怕老师骂不敢上交。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帮忙。因为在学校文艺宣传队当过报幕员,经常到田间地头表演,所以那时也算是个红人了,村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p><p class="ql-block">到秋收的季节,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去地里捡落花生。这才是我的最爱。大人们刨完花生运回生产队,地里还有很多落下的,仍然是每个同学拿个小篮子去捡,然后排着队交回到生产队。每次我篮子里的花生最少,因为在没人看到我的时候,花生都到我肚子里了。去交给生产队的时候,队长会笑眯眯地看着我,偶尔还会给我一把花生米。那种幸福感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未曾体验过。</p><p class="ql-block">晚秋的时候,山上的松树结满了松果。这是一年最后一次的集体劳动了,上山摘松果,晒干后留作本班冬日取暖的烧柴,学校每个教室都有一个铁炉子,安装在教室的中央,长长的烟囱通到教室的外面,没有煤,没有木材,唯一可以烧来取暖的只有松果。摘的越多意味着冬天的教室越温暖。男同学像猴子一样迅速地爬到树上摘往地上扔,女同学拿着麻袋在地上捡,满山的欢声笑语。一天下来满满好几麻袋的松果堆集在树下,等着大人们赶着马车到山脚下帮忙运回学校。</p><p class="ql-block">故乡的点点滴滴因这一首《故乡的原风景》而徐徐展开。春天的槐花,香飘万里。夏天金色的麦浪,迎风起伏。秋天的瓜果,香甜四溢。冬天的大雪,皑皑覆盖。村头的小溪欢快的流淌,河边的皂角树迎风摇晃,成串的皂角温柔的抚摸着清澈的河水,浩瀚而深邃的夜空挂着一弯明月,漫天的繁星闪烁着。。。我故乡的原风景是如此的美丽令人神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