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臧华云的美篇

臧华云

<p class="ql-block">【影响诗歌张力的因素有哪些】?</p> <p class="ql-block">影响诗歌张力的因素有哪些?</p><p class="ql-block">江北</p><p class="ql-block">张力既然是评判诗歌审美体验的重要尺度,那么,必然存在着削弱诗歌张力的因素。</p><p class="ql-block">一、不凝练</p><p class="ql-block">诗毕竟是最精华的语言艺术,除了想象,凝练不哆嗦尤为重要。可有可无的字坚决去掉,意义重复或相近的段落舍得砍掉,始终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p><p class="ql-block">二、抒情浪漫议论过度</p><p class="ql-block">这是目前许多初学者的通病。动则使用大量华丽的形容词修饰,抒情浪漫泛滥,没有节制。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的议论随处可见,一点空间也不留给读者。所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尺度分寸很重要。</p><p class="ql-block">三、太露,不含蓄内敛</p><p class="ql-block">诗忌白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诗贵含蓄。做到含而不露不动声色看破不说破为高手。也就是说,诗之美最忌一览无余没有悬念和耐人寻味的空间。现代诗更多强调的是模糊张力,善于留白,将答案留给读者自己脑补,而不是作者自己包揽一切。有的诗作作者用力太猛,写得太像诗了,不自然,也是违背含而不露内敛含蓄的审美规则的。</p><p class="ql-block">四、缺乏跳跃性</p><p class="ql-block">黏黏糊糊藕断丝连其实是凝练的大忌。诗不是散文小说,不必面面俱到,要让陈述大幅度跃进,形散而神聚。一些连接词和副词最好不要。如因为所以于是而……还有,尽量少用“我”这个第一人称,甚至“是”和“像”也少出现为好,尽量避免在同一首作品里出现相同的意象和词汇等。</p><p class="ql-block">五、几句大诗人的经验</p><p class="ql-block">已故诗人骆一禾说“文字自带光辉”,是对诗歌语言凝练性的智慧总结。因此,许多字词的含义本身就是完整的,不需要额外的修饰。所以,形容词往往帮倒忙,是画蛇添足的语义重复。</p><p class="ql-block">瑞典已故大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特朗斯特罗姆说,“诗要放弃雄辩”。简而言之,不要代替读者思考,不要自说自话自以为是锁定自己的答案,强迫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能悟透这一点,诗的张力无从谈起,反而显出作者的不成熟与幼稚。</p><p class="ql-block">总之,诗海无涯,不是我辈短短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有人说,诗字拆开解读就是寺庙之语。诗是禅,需要自己去悟。多读大师作品,多写多比较多思考,必会有所得。当然,若您只是想玩玩文字游戏,发泄一下刷一下存在感,就当耳旁风得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语言自由与诗性表达】</b></p><p class="ql-block">□大解</p> <p class="ql-block">解</p><p class="ql-block">一、关于诗歌的写法</p><p class="ql-block">1.思想与语言须自由发挥。许多人都面临这个问题。诗怎么写,写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诗歌是诗人性情的体现,里面有诗人的追求、性格,也和当时的情境有关。每个人既是风格非常统一的一个人,也会写出不同的和自己平常作品完全不一样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诗怎么写,没有一个公式可套。我认为,放开写,随心所欲地写。不要给自己太多限制,因为写诗本来就是一种思想和语言的一个自由创作的过程,如果给自己限制太多的话,就相当于给自己上了枷锁。</p><p class="ql-block">另外,写作之前,不要想我这首诗是为什么奖写的,或者是为什么刊物写的,事先有限定的话,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框子,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让人束手束脚。还是应该在写作的过程中忘记一切,顺手去写,按自己路径和想法去写。要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写出属于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2.诗歌要有一种精神的撞击感。说到诗要写得太像诗,就像好多“老干部体”,诗写得没毛病,诗很像诗,处处正确;成熟,稳重,圆滑,一点毛病没有,就是缺少生气,缺少一种直击心灵的东西。我倒是觉得一首诗哪怕是它有明显的毛病,但它能给你撞击,震撼,这就够了。</p><p class="ql-block">3.诗歌要减少内耗。说到诗不要写得太像诗,我不是说尽量不要把诗写得不像诗,而是不要考虑那么多。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要让诗太流畅。这个也确实是个问题,诗歌如果太流畅,它沿着那个语势,就像劈竹子,“啪”的一下就劈开了,一刀见底,这样的话往往会太单一,线条太单一。线条可以单,但线条也可以曲折,即便是一条线,也要转个弯,曲折一下。</p><p class="ql-block">人啊,性格要直,写东西要弯。写东西如果势如破竹的话,就没有嚼头。但我也不喜欢那些所谓的硬塞进去的复杂性写作,那种复杂性写作实际上词语在里面相撞击,产生的是一种内耗,就把诗意消解在语言当中了。这种消解就是一种能量自耗,在撞击过程中消耗掉了。这样的一首诗,读着挺好,但读完以后没有任何印象。这种做复杂性写作实际上对诗是很大的伤害。</p><p class="ql-block">4.诗歌要突出个性化。一首诗,不是让读者读完以后有多么佩服,而是要让人记住。</p><p class="ql-block">中国有太多写诗的人,但有多少诗是能被人记住的?如果一个人的诗被大家都记住了,那得是多么大的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在你的心里划下一道痕迹永不消失,这个很难。当然一首诗被人记住有很多方面,一方面是你写得确实好,另一方面很可能是你书写的经验很丰富。就是你写出了大家心里有但大家手上无,能够引发共鸣的东西;或者是大家都写了,但没有你写得深入,或者没写得那么独到的发现。</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小的细节的发现,其实是一个小真理的发现。所以说,个性化经验往往蕴藏在细节当中。一个微小的细节,能够触动你的,往往言说不如呈现细节来得更深刻。所以说,说得越多,能量消耗越大,最好是用细节来呈现,这样的话才有活力,不可被模仿。</p><p class="ql-block">5.诗歌的转折与流畅。回到流畅。尽量让诗不要太流畅,要让诗该转折的转,该回荡的回荡。流畅不是毛病,但流畅里面必须要有一些时不时让读诗的人停下来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是出其不意,能让你反复看的,甚至回看,这就使得你写的诗有“味”了。否则,水势一泻而下,没有了让人停下来思考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二、诗歌的语言</p><p class="ql-block">1.语言要尽量使用白话,让读者读得懂。要鲜活、有活力;向生活要诗,向生活中寻找诗的灵感和语言;大白话新鲜有活力,但不能全部用大白话,否则太水,还要加入书面语言。</p><p class="ql-block">自从口语诗进入新诗以来,实际上是诗歌实现了一场彻底的革命,是一次诗歌的创新,使得诗歌写作丰富了。因为旧体诗(古体诗)它是一种贵族语言,和我们日常的语言相距很远。言说和书写,在旧体诗中是分裂的。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绝不是农民所能说出的。</p><p class="ql-block">2.旧体诗要突出内涵。现在写旧体诗的人非常多,大多数是“老干部体”,很少有新意,不是发自心灵的东西。古体诗延续了几千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还可能延续几百年。旧体诗是我们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深厚的积淀,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辉煌的作品,后人很难超越。当下的旧体诗,也有写得好的,但能够超越前人的很少;不是说不能超越,前人的东西也不都是好的,有些是应景或者应势的,有些甚至是垃圾,要有所鉴别,不能一概而论。语言是写诗的工具,不应该在修辞上求新求奇,要更多研究内容,挖掘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诗歌的“气”和“气场”】</b></p><p class="ql-block">苗雨时</p><p class="ql-block">诗人李南在微博里发来短信。她说:“苗老师,您能简单跟我说说诗歌的气场吗?”我回复她:“关于诗歌的气场,我想想后,在博客里答复。”</p><p class="ql-block">我结合文本阅读,翻捡一些有关资料,梳理了一下思路,现将想法述说如下:</p><p class="ql-block">我们欣赏一首好诗,最初和最直接的感应与感受是:诗的内在情感和意绪波动的节奏,以及气脉与气息的贯通与弥漫 , 在话语文字跳跃中仿佛充盈着一股“生机”和“活力”,它们蒸腾着,透发着,风发扬厉,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和悸动……</p><p class="ql-block">试以一首诗为例——</p><p class="ql-block">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p><p class="ql-block">野茫茫的一片</p><p class="ql-block">顺着风</p><p class="ql-block">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p><p class="ql-block">思想</p><p class="ql-block">只需要芦苇</p><p class="ql-block">顺着风</p><p class="ql-block">野茫茫的一片</p><p class="ql-block">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p><p class="ql-block">——娜夜《起风了》</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迹写的是西部风光,其特点:简洁、淡远、空阔。全诗共三节九行五十二个字。节律极为鲜明:第一节描绘了风吹“芦苇”的意象;第二节述说“芦苇”“不需要/思想”的自然自在性;第三节是一个广远的比喻,把“野茫茫”的“芦苇”,比拟成“爱”的普被无边而不拘泥于细节。此诗的外在的自然气象,是“芦苇”“顺着风”的摇曳、起伏,而内在的意涵,则是“爱”的笼罩与播撒,两者相荡相济,凸现了人对自然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从而形成了天地之心的“道”的辉光对存在的洞彻和衍射。这种精神向度在诗的字里行间便涌动成一种生命的气韵和风致……</p><p class="ql-block">正如,我们常说的:“诗是生命的呼吸”。</p><p class="ql-block">其实,诗中的“气”,从本源上说,是指诗人的气质。中国古代,孟子曾提“养气”说:古人修身,要善养“浩然之气”。“气”进入文学的论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为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他认为,气是为文的根本。气脉贯通与否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刘勰承继了曹丕的“文气”说,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键既实,辉光乃新”。唐代韩念进一步论述“言与气”的关系。他所谓“气”,主要是指文章的内在气势。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即是说,为文时气乃语言之推动。古人论“气”,“气”是先天的禀赋,后人有所增补,认为“气可以养而致”,强调了后天修养对气质、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内外兼修。</p><p class="ql-block">但诗人的生命气质进入诗中,已不是自然状态,而是经过审美光照的艺术气质。如果说,诗的本体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那么生命与语言的遭逢,它的气质必然被语言予以审美重塑。在诗中,谁言说?语言言说。诗化的语言,是指诗人聆听语言要求而顺从它的语言。他陈述的是语言昭告的生命本真;他吟唱的,是语言提示的存在的澄明;他尊重语言,目的是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成为对人生存意义的领悟。而且,诗的话语构成,其形式也具有生命特征。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曾这样总结:它的各个要素组合的动力性,有机结构性、情感的节奏性,以及开端与终结的完成性等。这一切在诗中都是一种类似生命的存在。正如托尔斯太所比喻的:“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交响乐中,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话、一场戏剧、一个图形、一小节音乐,把它放在另一个位置上,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象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正是此种诗歌表现形式的整体有机性,使一首诗看上去是“生气灌注”的,是气韵饱满而生动的,仿佛一个“活”的艺术生命体。</p><p class="ql-block">至于诗歌的生命气场,写作前就已存在着,它是诗人的一种审美心理状态;而写作中它不单纯指诗的气象、气势、气度,而是这一切的相互融合、层层浑化、辗转生发的总体放射效应。既然是场,诗歌就要现场感。既然是气场,诗意就要有气势浑茫、意脉流动的裹挟的力量。诗歌气场,是精神张力场,也是审美张力场。诗人的使命就在于把自身的个性气质转化为诗性的语言现实,让蕴藏在生命深处的情愫迸发出来,以感染和打动读者的灵魂。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凡好诗,都充溢着一种历久弥新的生命气场。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