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枝城中学心理健康活动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第三期</span></p> <p class="ql-block"> 本篇文章,节选于蔡中元老师《正面管教——好好和孩子说话》片段,针对初中生叛逆期和家长们出现的亲子沟通问题。希望家长朋友们通过蔡老师这篇文章,能够得到一些启发。</p> 几种情境的不同说话方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情境一:看到孩子把脏鞋子穿进家里</span></p><p class="ql-block"> 对自己孩子:“你看你这么不讲卫生,去把鞋子换了再进来。”</p><p class="ql-block"> 好好说话:“去把鞋子换了再进来。”</p><p class="ql-block"> 对别人孩子:“没关系,我们也都是直接踩进来的(其实并没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情境二:饭桌上孩子不吃饭了</span></p><p class="ql-block"> 对自己孩子:“你这孩子怎么那么挑食,真难养,知道爸妈赚钱做饭多辛苦吗?不准挑食,把饭给我吃完。”</p><p class="ql-block"> 好好说话:“不行哦,饭要吃完。”</p><p class="ql-block"> 对别人孩子:“不爱吃是吗?那你想吃什么?阿姨给你重新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情境三:孩子们在一起玩,父母在旁边看</span></p><p class="ql-block"> 对自己孩子:“你看你总是挑食,瘦得像只猴子,小明比你壮多了。”</p><p class="ql-block"> 好好说话:(这个时候闭上嘴巴就是好好说话。)</p><p class="ql-block"> 对别人孩子:“小明长得真是帅,又壮实(其实有点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情境四:出去游玩,孩子到处逗留</span></p><p class="ql-block"> 对自己孩子:“你怎么那么慢啊,别那么调皮,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快点跟上。”</p><p class="ql-block"> 好好说话:“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快点跟上。”</p><p class="ql-block"> 对别人孩子:“没关系噢,阿姨等你噢。”</p><p class="ql-block"><br></p> 三种说话模式的分析 <p class="ql-block"> 对比“对自己孩子”“对别人孩子”和“好好说话”三种说话模式,很明显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似乎更温柔、更友善、更宽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对别人孩子说话的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 我当然并不提倡这种“对别人孩子”的说话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用“纵容”来形容更准确一些,这是一种培养熊孩子的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 有人和我开玩笑说,你不懂,我们这是要把别人的孩子惯坏,好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更有竞争力。</p><p class="ql-block"> 玩笑归玩笑,这说明大家其实有意识到“纵容”和“溺爱”的教育方式对小孩有许多害处,但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却常常矫枉过正,反而过于严厉苛刻,甚至横加指责。</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对比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以后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想一想我们在对待别人孩子的时候的态度,两者一对比,你可能就会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多么糟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对自己孩子的说话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 你可能会觉得采用“对自己孩子”的说话模式很常见很正常,大家都是这么做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你可知道正因为它常见,所以被称为“正常”,但“正常”并不意味着健康,我们也不能因为它“正常”而放任自流。</p><p class="ql-block"> 这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跟老师反驳,因为其他同学上课说话了,所以我也可以说话。同样,一个打骂小孩的家长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其他人都是这么教育小孩,所以我也这么做。</p><p class="ql-block">可能找一个大多数人都这么做的理由,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至少没做得比别人差”的错觉吧。简言之,大家都这么做,不代表这么做就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而且所谓“大家都这么做”的理由,让我们更加心安理得地任由我们的性子对孩子恶语相向,从这点看来我们比孩子更像孩子。</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任性有父母约束,而我们的任性没有人可以约束。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各种教育让自己变成这个社会满意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教师也需要经过师范学院的系统学习,至少也要通过教师资格测试才能从事教育工作。而当孩子生下来,父母通常没有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了。</p><p class="ql-block">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好好说话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 我提倡的是“好好说话”的说话模式,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好好说话孩子根本不听。是的,是有这样的可能性。可我们好好说话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要照顾好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良好,孩子就更可能听从你的要求;反之,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不好,孩子就更可能违背你的意愿。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自制力不如大人的小孩。</p><p class="ql-block"> 我们并没有办法去改变别人,除非对方自己愿意改变,而情感关系是影响一个人是否愿意做出改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写这个章节更多是为了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言语暴力而不自知,孩子不愿听从父母要求的情况并不在此处讨论范围之内,后续我们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讨论,而且过度的假设对进一步的讨论并没有帮助,你觉得好好说话孩子不会听,可你不好好说话孩子也不见得会听。</p><p class="ql-block"> 并没有证据能证明严厉指责甚至打骂孩子等不好好说话的教育方式在让孩子更“听话”上长期有效。</p><p class="ql-block"> 既然都不见得有效,我们何不选择一种不会让彼此都心情沮丧的方式——“好好说话”呢?</p><p class="ql-block"> 当然好好说话也并非要让我们变得温顺或服从,相反地,好好说话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而非无所作为、放任纵容的。</p><p class="ql-block"> 相信我,坚持好好说话也许不会马上见效,但肯定会逐渐提高孩子愿意做出符合你意愿的行为的概率,也让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我反对严厉教育孩子,但并不代表我反对严格教育孩子。</p><p class="ql-block"> 严厉并不等同于严格:严格是有原则的,是理性的,是基于道德法律的是非判断;而严厉是情绪失控的,是非理性的,是过度苛求的强硬手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