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调皮的小儿子,不知从哪儿抄出了一把火钳,“笨拙”地到处夹东西,玩的不亦乐乎。火钳锈迹斑斑,显得不常用,年份长久,这个“古懂”在我儿时,却是家里的一个重要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火钳,是用生铁打成的,手柄短而圆溜,夹东西的部分细长而扁平,是个“大长腿”,身材比例不错。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去,在我们老家做饭的全是大土灶,上面支着大铁锅,为了受火匀称,往往要把柴火塞到大锅的正中底部,用手自然是做不到的,这就得用到火钳了,夹着柴火,往灶肚里塞,到达合适的位置,大锅受火均匀,煮饭炒菜正佳,省柴省时。那时,每家厨房必有火钳,火钳夹出了村民的烟火,夹出了村民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火钳除了烧火外,还有很多用途:东西掉进狭小的地方,用它夹出来;腌制泡菜时,用它把搓过的菜夹进缸里,食用时,又用它把泡菜夹出来(不能直接用手,怕泡菜沾上油)等。记忆最深的是用火钳来补鞋。小时候,穿的鞋都是“胶”做的,一双胶鞋往往要穿很久。开裂了,或者是鞋带断了,我们就自己修补。先把火钳的一半放进火堆里烧,等到通红了,拿出来,放在胶鞋开裂处,放上准备好的另一块胶(从不能再穿的胶鞋上割来的),左手的母指食指一按,右手拿着火钳的迅速抽出,随着“嗞”的一声,冒出一丝青烟,一股刺激的胶气味扑鼻而来,开裂或断开的地方就粘合了,鞋子又可以再穿一段时间了。60、70后,大概都有过这样“补鞋”的经历。因此,大家穿的鞋几乎都有“补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缝缝补补又一年”的生活,火钳同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冬天烤火,也要用到火钳。加柴、拨火、夹炭、大人用来点烟,我们小孩用来煨番薯、马龄薯等。冬夜烤火,我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觉到温馨幸福。那时的冬天与现在相比,仿佛更冷,常下小雨。夜晚来得快,又没有什么娱乐,睡觉又太早,于是大家围着火塘边烤火,边聊生产、聊家常、聊八卦,我们小孩则用火钳不断地拨弄火塘,点点火星从火里飞出,还伴有“劈劈”的响声,觉得和过年放的烟火没两样,大人们受不住时,往往嗔骂一句“小孩儿玩火,当心尿床”。</p><p class="ql-block"> 最爱的是听八叔公讲故事。八叔公小时读过点书,年青时又到北海挑过盐,他家的黑色立柜里有不少“大部头”(我们老家对又大又厚书本的叫法),依稀记得有《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说岳传》、《聊斋志异》、《林海雪原》等,是我们村里有文化,有经历的人。因此每晚,八叔公讲故事时,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最有意思的是每当八叔公讲鬼故事时,我们既害怕,又想听,往往听了以后,都不敢一个人出去解手,实在憋不住了,就拉上一个伴,勿勿出去,勿勿回来,总觉得黑幕有一个长头发的人在盯着你。</p><p class="ql-block"> 八叔公讲故事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每讲到精彩之时,他都要停顿一下,用火钳拨了一下火塘里的柴火,夹起一块通红的木炭,点上他的旱烟,狠狠的抽几下,再慢悠悠地吐出来,完了磕了磕,把烟烬磕进火塘里,再接着讲。这时大家心里尽管很急,都不敢吭声,静静地等他过足烟瘾。八叔公六十多岁了,无儿无女,听说年轻时,有人说过媒,但女方见嫌他家庭成份不好,吹了。我非常崇拜八叔公,觉得他肚子里的故事很多很多,多得好像他那把浓密的大胡子一样。每当他夹火炭抽烟时,火光映着他那瘦削干皱的脸,我就想:八叔公本身就是故事。</p><p class="ql-block"> 用火钳拨一拨柴火,火塘更旺,屋里更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