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榆树腰村,一个名字很有特色的山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与山亭区无数山村一样,默默无闻。村子严重缺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庄稼人,靠着两条腿翻越一座山,到村子山后的河里挑水吃,往返一趟要走8华里的山路。在那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知摔碎过多少人家盛水的瓦罐、挑水的木桶。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虽然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困扰着一代又一代榆树腰人的缺水难题依然存在,限制着村子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1969年6月,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十年艰苦奋战,建成红旗渠,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老大难问题的英雄事迹传遍华夏,给榆树腰人树立了榜样,极大的鼓舞了榆树腰人解决缺水问题的决心。1970年,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丛友华到林县参观学习,回村后,3次召开村全体社员大会,大伙一致同意学习“红旗渠精神”,凿山引水,当年9月正式开工。为了让男人们种好地多打粮,村里24位妇女姊妹接受了挖山开渠的任务。从此,在妇联主任王修云和“铁姑娘队”队长韩荣云的带领下,冬战三九,夏战酷暑,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通风和照明极差的艰苦条件下,苦战7年5个月,开挖山洞1500米,投工8万多个,消耗炸药35吨,用掉钢钎、铁锤不计其数,于1978年7月终于引水进村。为了纪念铁姑娘们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榆树腰人为这个渠定名为—愚公渠。</p><p class="ql-block"> 榆树腰村“愚公渠”引水工程中24名年轻的姑娘们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无私奉献,表现出了中国妇女的坚韧和伟大,她们为了榆树腰人解决缺水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当年的“铁姑娘们”如今也都是古稀之年,有的已经去世,但她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她们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榆树腰人已经吃上了自来水,“愚公渠”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榆树腰村,却因“愚公渠”而为人们所知,“愚公渠”已成为榆树腰村的标志,成为人们敬仰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走进愚公渠,才想起,我们忘记带手电筒了,于是,伙伴们一起打开手机电筒,无数个星星之光聚在一起,在幽暗空旷的山洞中照出淡淡的亮色,水流声中,只见洞中左侧是水泥勾缝、垒砌坚实规整美观的石渠,有清水在渠中流淌。原来,水不是直接在山洞中流过,是在山洞中,还有另建的水渠。前行了几十米,脚下湿润的地面渐成浅河,无法继续行进,大家才在敬佩感叹声中走出山洞。</p><p class="ql-block"> 走出愚公渠,在村中热心村民的指引下,左转,行进十几米后再左转,顺着似有若无的山径上到山头,这是曾经榆树腰人肩挑手拎走过的山路,几十年过去了,因为山路再无人走过,所以,已经看不出路的模样。站在山头上,举目远眺,烟波浩渺的庄里水库上,斜拉大桥巍然屹立,水边的青山似屏障迤逦在天地相接处,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 榆树腰村委的村领导,带我们走访了一位当年铁姑娘队的队员家,听她讲了当年开山挖渠的艰苦卓绝,看了她家里存的一些老照片,还跟她合了影,可惜,因为她家墙壁上贴的都是领袖的画像,我们的照片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拍的,都拍到了领袖,发到美篇上,打不开,只好忍痛删除了。</p><p class="ql-block"> 榆树腰村是个行政村,三个自然村中,有一个叫做“葫芦套”的小山村,几乎是四面环山,至今还没有任何移动信号,手机在那里打不通,更无法上网。曾经三百多口人的村子,现在只剩下几十人,很多老石头屋子空置、坍塌。其中最老的石头房子已接近300年,至今还很完好。村里还在留守的村民,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帮助他们搬迁。</p><p class="ql-block"> 有着令人震撼的枣庄红旗渠,背靠波光嶙峋的庄里水库,还有四面环山近三百年历史的葫芦套村,榆树腰村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开发旅游业,非常期待榆树腰村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本篇图片,由骑友武、张贵祥、拦截者、大云天空、随缘、凡人、 尘心等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