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北部大山里有一位人人都称道的乡村医生,他叫王下放,今年已经61岁了。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让大山里的人们拍手称道?他又是怎样做到妇孺皆知的?(郝亚丽摄) 王下放的父亲叫王子杰,原是县医院的一名医生,后被下放到寨豁乡,从此在大山里扎了根,而王下放的名字就来源于此。父亲在世时一直为大山里的人们看病治疗,而他也是子承父业,将父亲肩上的重担接了下来。 在过去,山路难行,村与村之间相隔甚远,而为了给人们治病,以前的他都是走着去看病,慢慢地骑自行车,再到现在骑着摩托车。 以前,山村里人多,每到一个村子,村里人们都会亲切地喊着王医生到家里坐坐。而现在,村子空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搬到山下住了,而村里留下来的多为老人。而这些老人的身体状况,成为了王下放关心地重点。 每天早上出门的必备功课,检查药箱,补充药品。 王下放家住在山下的柏山村,每天一大早,他都会先喝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再骑车赶往山上。 村与村之间都不是平坦的大道,多为曲折的小路,相较于过往,路况已经好了很多,但是,就是这样来来回回,他也会跑一百多里的路。<br> 除却临时打电话需要看病送药的人外,他都会按照时间安排对一些老人进行量血压、问诊等简单的体检,这样可以最佳地保证老人们的身体状况都在自己知晓的范围内。 这些正常地看诊都不算什么,这41年的时间里,发生太多的突发状况,比如,某一天深夜,他会接到求助老人的电话,他会连夜跑去治疗。比如,下雪的大山里,他更是徒步走了20多里路,为高烧的病人输液治疗。这样的案例太多了,也正在这样的事件,让王下放的名字变成了山区里老百姓的守护神,更有人亲切地称他为“山村里的120”。<br> 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人人都为巨大的经济压力奋斗着,总是觉得挣得赶不上花的,可是王下放是如何放下这些世俗的压力,专心专力地为山区里的老百姓奉献着的?对,是奉献,这样的字眼可能出现在是文章和电视里,然而,他就是这样四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着。 有付出就有回报,山里的老人最开心地就是王下放的到来,他每次都会给王医生唱自己谱写的“感谢王医生”,而这时王下放也是非常欣慰的,他欣慰的是老人身体不错。 这就是老人自己谱写的文字,当他生动唱来时,是那么的活灵活现。 这样的山路,我有幸随着王下放走了一段,天很冷,他就这样戴着头盔、冒着寒风骑行着,一道道弯路,一座座山,这些每天都在见证着他。 山村里的路已经特别狭窄了,汽车勉强可以通行,而他的摩托似乎有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大大的药箱是那样的醒目,在山沟沟里,他又是那样的渺小,然而,在山上所有人的眼里,他又是那样的高大。这就是王下放,不图名、不图利,一个乡村医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