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的一个周一,早上6:45出发去资中罗泉镇。由于不留神开过了高速出站口,只好到下个出口掉头,来回多跑了40公里,加上下高速后遇到修路改道又耽搁了一些时间,到达罗泉比原计划晚了一个多小时,错过了赶场高峰,人们已纷纷离场回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罗泉产盐历史可追溯到秦代,比自贡井盐开发还早500多年。清光绪年间,这里已有盐井1500余眼,最盛时年产盐2000余吨。那时的罗泉,井架林立,盐灶罗列,商贾聚集,马嘶骡叫,热闹非凡,所产盐巴皆通过水陆运往外地(图为罗泉盐神庙外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球溪河穿镇而过,关于河的名字还有一段传说。小河发源于罗泉北部山中,因是珠江(沱江的古名)的支流,原名叫珠溪河。据说清末最后一任资州州牧巡视至此,看到石崖上镌刻的“珠溪河”三个字,把珠字误看成了球字,问随行:“这里怎么叫球溪河呢?”大家不敢笑,事后便私下里以“球溪河”开玩笑,老百姓也跟着喊,久而久之竟然约定俗成地把“珠溪河”变成了“球溪河”,连它下游与沱江汇合处的珠溪镇也受连累成了“球溪镇”,直至今天仍然如此,后来更随着当地名菜“球溪河鲢鱼”的走红传遍了四川内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多年前,曾经来过一次罗泉,在球溪河旁一家饭馆吃的饭,对其中的“熊掌豆腐”印象尤深,豆腐切成长方薄块,先油煎至外焦里嫩,再配上郫县豆瓣、蒜苗、泡椒等辅料,吃一口麻辣鲜香无比舒畅。老板告诉我,罗泉人大多白天选豆,傍晚挑水浸泡,凌晨用青花石磨制成豆浆,倒进大铁锅加热烧沸后,用鲜竹叶掠去泡沫,再用细纱布过滤、点卤、压榨,成型后色泽光亮,软柔鲜滑,刀切而不碎,虽硬而不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罗泉的招牌菜有箱箱豆腐、布袋豆腐、怀胎豆腐、熊掌豆腐、三鲜豆腐、鲢鱼豆腐、丸子豆腐、白油豆腐、鳝鱼豆腐等几十种,“罗泉豆腐宴”也因此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一些号称古镇却充满商业气氛的“人工景区”相比,罗泉人工打造的痕迹不算明显,老建筑保持得还算完整,居民依然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这是我很看重的一点,因为原住民代表着自然形态的生活方式,只要人未散,古镇就是活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上次来比较,罗泉现在也有了几处变化,一是河道经过整治,用条石砌了河堤,两岸修了步行栈道;二是增添了游客中心、街道指示牌、景点介绍等配套设施;三是民宅作了一番“修旧如旧”的处理;四是在子来桥旁边建了一个休闲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罗泉和清初湖广为主的外省移民参与建成的其他场镇一样,也曾有“九宫一寺八庙”,面积均不大,都建有戏台,但现在只剩下盐神庙、万寿宫和城隍庙。万寿宫和城隍庙都是近年维修过的,前者我去时锁着大门,后者整修一新,但大殿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任何神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种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普遍存在的“修旧如新”的寺庙建筑,一般都由政府机构投资和管理,主要功能是让游客参观,而原本群众自发的宗教信仰活动往往无法举行,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有让时间来回答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11年8月4日,四川同盟会会员龙鸣剑联合哥老会首领秦载赓在今资中县罗泉井召集全川哥老会首领秘密会议,商议了组织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的方略决策。罗泉井会议是四川保路运动由和平请愿发展为武装斗争的转折点,是中国同盟会把保路运动由保皇的改良主义转变为武装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的第一个具体步骤和重要里程碑。它与同样发生在资州(今资中县)的同年11月27日的鄂军起义诛杀端方事件一样,是辛亥革命中具有重要历史功绩的标志性事件(图为位于正街的罗泉井会议故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赶场人群散去,老街逐渐冷清下来,做生意的中青年人继续守着小店,开始了各种线上娱乐活动:刷抖音、看视频、打游戏、观直播、拼多多购物、收发微信;老年人则多聚集在茶馆、麻将馆、老年活动中心里,喝茶、抽烟、海聊、打麻将、玩川牌、看抗日神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低收入低成本、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与网格化管理覆盖下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乡镇居民相对贫乏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古老的乡规民约、家族传承、乡贤示范等文化血脉也在逐渐枯竭远去,让人不禁在感叹之余产生困惑。在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的大背景下,除了物质方面以外,如何提升底层民众的精神层面,这也是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水曾经是罗泉的命脉,穿过一条小巷来到球溪河边,石条台阶一直伸到水边,形成一个小码头,看样子是近年修河堤时新建的,现在河里已无行船,也不需要从河里挑水吃,政府也不允许在河里洗衣服,这个“码头”的作用主要是点缀古镇环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水码头边,与一位刘姓老人攀谈了起来,他从小在这里长大。他告诉我,球溪河源头在十几公里外的山里,罗泉是它流经的第一个场镇,以前水质十分清澈,大家都喝河里的水,后来水质下降不能饮用了。近几年街上修了排污管和污水处理站,在上游建了提水站,河水净化处理后用管道输往各家,喝水问题已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靠在石头护栏旁,刘大爷给我讲了和这条河有关的两个故事。子来桥位于下场口,是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罗泉井盐务官主持,盐商和盐工出钱出力,耗时六个月建成的。河中建了三座桥墩,工匠到附近山上找到巨石,开出了四块整块石板作桥面,每块长十二米、宽十米。刘大爷很自豪:“每块石板都有十几吨重,简直是奇迹,完全可以当作国宝了!”据老辈人说,当时人们用圆木当滑轮,把石板一点一点地挪到罗泉。石桥竣工后取名“子来桥”,取意为民父母要用善政引来百姓信服。这座桥历经近二百年不垮,刘大爷年轻时运粮食的大卡车都直接从桥上通过。1980年代老桥被拆除后新建了一座单跨拱桥,河里没有了桥墩,有利于排水泄洪,遗憾的是工程队把那四块巨石分解成小块,用来修建新桥,虽然省了工料,但却失去了这座文物级古桥的实物资料,只剩下两座石狮子和一头石貔貅至今还立在桥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故事也与桥有关:子来桥上游两三百米处有一段河水比较浅,河中间有12块石墩用来踩着过河,当地人叫它“三十二洞桥”。当时人们的建桥捐资,大部分被负责修桥的人侵吞,他只是雇人在河中间安了12块踏脚石,铺上石板,并给这座简易的淌水桥起名叫“三十二洞桥”。大家质问他,明明只有12个石墩,为何起这个名字?他辩解说,每两块石头组成一跨桥洞,“二石”谐音“二十”,再加上十二块石墩,便是“三十二洞桥”了。这个故事可能是杜撰的,不过在子来桥建成之前,罗泉人确实世代从这里过河,也这样叫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聊到最后,刘大爷问我对罗泉的印象如何,我说罗泉很清静,商业味不浓,我很喜欢。他指着河对面的小山说:“罗泉夹在两排小山之间,有河水流过,而且这些山连在一起,中间没有断口,要站在镇子外面的公路上,才能真正看出它的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地人说,罗泉山好、水好,是个出美女的地方,我在镇里转了一圈,也有这个印象,无论文物景点的女解说员、坐在门口刷手机的女孩、背着小孩赶场的妇女、饭馆里掌勺的女老板,许多都面容姣好、气质端庄,这也许和古镇的移民背景和文化传承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离开罗泉前看的最后一站是盐神庙。民国初年,罗泉盐业因工艺落后、规模分散而逐渐衰落,随着最后一口盐井于1986年被关闭,盐业彻底从罗泉退出,惟余下场口球溪河东岸的这座盐神庙,成为罗泉盐业的历史见证和曾经辉煌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地的老年人介绍罗泉盐时经常拿出来炫耀的,就是以前把豆腐摞在一起的,最上面一块放食盐,当地盐可以渗透七块半豆腐,自贡最好的盐也只能渗透六块。盐神庙门柱上的楹联:“味中居上品,天下第一观”也可为此说法作注脚,可惜现在罗泉已不产盐,信之亦无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盐神庙建成于清同治年间,罗泉的第一口盐井的遗址,就封在大殿的底下。庙里供奉的主神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因他是中国首部盐政大法《正盐荚》的起草者、盐业专营的发明人,不少产盐之地都会建庙祭祀他,如江苏泰州和扬州的盐宗庙,都将夙沙(华夏制盐历史创始人)、胶鬲(盐商鼻祖)和管仲共同尊为盐宗供奉。而一些介绍罗泉的文章,将罗泉盐神庙说成是“全国唯一的盐神庙”、“中国唯一将管仲尊为盐神的寺庙”,是不确切的。</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该庙有儒、释、道三种建筑风格。据传,该庙从雍正开建至同治竣工时间跨度上百年,因雍正皇帝崇尚道教,当时工人便按道家风格修建正殿;雍正死后,厢房便按儒家风格修建;到同治年间修建戏台的时候,因同治皇帝信佛,又按照佛家风格来修建,这也是封建社会“君临天下,人治为上”的一个小小例证。</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盐神庙,大殿和厢房近年维修粉刷过,大殿相对简陋,正中的塑像是管仲,两旁是关羽和另一位不知名的神像,侧殿还有火神祝融、龙王等几尊神像。管仲神位两侧的柱子上刻着一幅对联,上联“罗泉井盐秦始宋兴明毁清再衰”,概括了当地盐业历史变迁,但下联“盐神功劳亚赞非颂欧笑美高歌”,把盐神崇拜与外国人联系起来,却有点搞笑了。</p> <p class="ql-block"> 午后,天下起了小雨,离开罗泉前,我想起刘大爷的话,在镇外公路旁的高地上,拍下了雨雾蒙蒙中的罗泉全景。古镇静静地坐落在远处,球溪河将古镇一分为二,山顶和河谷间清雾缭绕,雨中闪闪发亮的青瓦屋顶连绵延伸,翠竹掩映之中露出富有特色的封火山墙,宛若一幅水墨丹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顾盼自拍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卖了农产品买衣物的老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卖广柑的村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宅的石砌后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有古镇都少不了的大红灯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球溪河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罗泉老茶旅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近闻名的罗泉豆制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