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研共携手 核心素养同突破

寻甸一中“学海悦读坊”

<h3> <b>——寻甸一中历史学科参与华东师大基础教育联盟教研活动</b></h3> 随着高中新教材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教材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9月27日19:30——22:00,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高中历史组开展了以“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研讨会”,针对深度学习的抓手——单元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br> 活动以腾讯会议形式开展,由“华东师大二附中历史科组杨冰老师团队”、“ 广西省柳州市高级中学周健特级教师团队”主讲,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为内容。<br><h3> 寻甸一中历史组18位教师受邀参加了本次线上教研活动,在3个小时的学习交流中,寻甸一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核心素养的具体推行,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各自结合自身教学畅谈感悟,并期望能通过更多此类学习交流提升自己。</h3> <h3><font color="#ed2308"><b>参与线上教研教师畅谈感悟</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马玉娟:</b></font>面对统编历史教材,要有全局战略,在单元内容统摄下,聚焦单元核心概念,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核心素养不是空话套话,要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备课要有前瞻性,理清单元与课、课与课、子目与子目之间的关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要提升教师内功,把握历史学术研究动态,带着学生走向真理。<b></b></h3> <h3><font color="#ed2308"><b>马平功:</b></font>培训内容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新教材、新思想、新标准、新教法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设计,并使教学设计更好的教学服务,适应学生学习。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刻分析。培训形式新颖、有学术氛围。线上案例分析、专家点评、自我感悟、结合实际。自我感觉收获巨大,不仅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而且深入理解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希望有更多机会学习,使自己更好的为教学服务。</h3> <h3><font color="#ed2308"><b>董天桥:</b></font>起初,我以为大单元教学就是简单的把单元内或者单元之间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可以进行课时调整和融合,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意识到之前自己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和狭隘。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大单元教学是建立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的,所谓的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的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深度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是学生主动进行的活动,不仅仅关注学科的核心知识,也关注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从而形成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h3> <b><font color="#ed2308">王欣:</font></b>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给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鉴于此,在平时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搭建立体知识网络,体现历史的科学性、延续性。要注意“三强化、两融合”。三强化是“强化时空观念,打通了历史时序,构建起整体知识框架。强化因果逻辑,聚焦特定历史阶段,综合认识、理解、分析、解释不同历史事物。可以将任务分配到具体的小组、个人,确定课堂任务单,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强化思维能力”。两融合为“学科内融合、学科间融合”。 <font color="#ed2308"><b>孙会琼:</b></font>新课程标准有四个重大变化:突出了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课程内容;制定了具备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标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我有5方面思考:教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凸显家国情怀;重视时空观念,准确理解历史;强化史料研读,培育史料实证素养;强化辩证思维,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唯物史观引领,彰显能力立意。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专业应有方面发展:终身学习、及时反思、加强合作、史学阅读、强化培训。<br> <h3><font color="#ed2308"><b>洪云平:</b></font>通过今天晚上的学习,我接触到了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对我启发很大。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身心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时为了体现学科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开放性、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h3> <b><font color="#ed2308">李玉鹏:</font></b>大单元教学突破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学科知识零散、学生学科能力低下带来的局限,减弱了教学的单一性,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它以解决问题为指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font color="#ed2308"><b>启顺云:</b></font>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大单元教学活动所必须的教学逻辑、内容主旨、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的基本要素。通过学习交流,我在以下几方面感悟较深:在单元内容主旨之下聚焦单元核心概念,围绕关键问题教学。理清单元与课,课与课,目与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化地呈现。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内容主旨的要求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通过交流学习,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h3><font color="#ed2308"><b>沐金琼:</b></font>面对统编历史教材,要具备全局战略,立足历史学科要素,关注单元核心概念,以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梳理教材结构框架,让教学目标更加明晰、更有实效。树立德育为魂、能力为主、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教育理念。</h3> <h3><font color="#ed2308"><b>田慧:</b></font>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多元史料解读培养历史解释能力。讲清楚教材逻辑与参考学术阅读重构教材内容的协调问题。注重诗史互证,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大单元教学如何处理,注重时空坐标的使用,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并要在反思中不断前进,形成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总之,要考虑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h3> <h3><font color="#ed2308"><b>袁正林:</b></font> 面对大单元教学,高中历史集体备课应不断深化传统备课方式,遵循目的性原则,规范实用性原则,避免套路化,形式化,应做到一人主备,全员参与。同时应丰富集体备课的形式,可说课式、计划式、观摩式、评课式交错进行,尽量增加教研容量,提高备课效率。优化课堂教学。</h3> <font color="#ed2308"><b>杨继:</b></font>本次活动的既有收获,也有困惑,收获是:要未雨绸缪、拥篲前驱;要 对话名师、提升自我。困惑是:专业阅读与学情如何融合?内容取舍与考查选择如何对接? 史料教学与历史叙事如何平衡?希望能有更多学习机会,解答教学中的这些困惑。<br><br> <h3><font color="#ed2308"><b>姚应波:</b></font>面对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要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积极构建基于学生逻辑认知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情景化、专业化、可行化教学内容。并加强对深度学习的认知及其实践,还要不断阅读相关领域专业书籍,培养宏观叙事理念。教学内容做到有舍有取,注重历史知识的宏观性及其逻辑性。着力构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h3> <font color="#ed2308"><b>马琪:</b></font>面对新教材,新高考,为更好的把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落地,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强化大单元设计。依据课标、教材、学情决定单元及课时,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建构学习单元系列,重组教材内容知识点,建构单元方案。通过跨课时、跨学期、跨学年设计学习单元,整合知识、目标、情境、活动、任务、问题、学习方式等,改变以往立足于课时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通过从“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从“课时教学”到“单元重构”、从“知识点”到“学科大概念”,让学生对学习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学习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学习的完整认识。相比于课时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更具有结构性,序列性和完整性,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迁移、网状建构。大单元设计主题明确、目标明确,可以科学合理地实现“学——教——评”一致,有利于引领教师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促使学生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br><br> <font color="#ed2308"><b>王世勇:</b></font>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对大单元教学设计有的新的认识,这可以较宏观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直观地反映单元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应该说大单元教学设计不再是以一节课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我个人觉得大单元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大单元内容的教学主线或主体思路。大单元教学设计,它包含一个单元或是一个章节的内容,需要多个课时来完成,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我觉得应考虑的更宏观,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分析的较为粗略。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来说,只是对一个知识点、节的教学进行设计,在时间安排上只需一个课时。在教学形式上,一般只采用一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需要考虑的更全面、更具体、更细微,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运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font color="#ed2308"><b>刘松伟:</b></font>本次教研活动中,专家老师对课堂结构的组织、以及课堂上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逐渐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按照我们上《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上课习惯,直接从课本的导语部分进行导入,但专家老师老师却从近代社会的民族危机开始以几个关键事件导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同时在每个灾难后面备注中华民族的反抗,有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也在每次反抗后面凸显结果。为最后的课堂结论作铺垫——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贯彻了历史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这种从课本全局着手的结构观、大局观,值得我认真学习,并在以后的课程准备中,尽可能的学习运用。也便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br><br><br> <font color="#ed2308"><b>杨明权:</b></font>通过学习交流,明确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要在单元内容主旨之下聚焦单元核心概念,围绕关键问题教学;要理清单元与课,课与课,目与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化地呈现;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内容主旨的要求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要学习一线老师的先进的教育思想。<br><br> <h3><font color="#ed2308"><b>梁国云:</b></font>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身心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时为了体现学科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开放性、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h3> 来源:寻甸第一中学教师发展处<br>编辑:刘丽琼<br>图片提供:杨继<div>2021年9月30日</div>

教学

单元

学习

学生

素养

课时

历史

核心

知识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