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延中故事

红色情怀

<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学,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毛泽东主席提词:“光明在前” 。在“光明在前”的激励下,延安中学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和平时期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将帅之才、文人墨客、高科技人员,李鹏前总理是这支队伍里优秀代表!。</p><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来,延安中学一路风雨,一路凯歌,以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勇于担当为宗旨,对祖国的解放事业,和平时期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延中校庆80周年之际,学校编辑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一书,刊登了高七三届张斌、白雄昂、陈瑜婕、刘和明的文章,为校庆添了彩。</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延安中学又发起了《我的延中故事》的征文活动启事后,同学们积极响应,撰写了各类文章,为母校投稿。经过多方面的采集编撰,最近《延中故事》校友篇正式出版了,书中刋登了高七三届同学李勤学、赵康太、李志鹏、班理、高玉东、薛建强、高飞等同学的文章。是历年来刊登文章最多的年级,真是人才济济,弘扬了用延安精神育人的传统,为母校争了光彩。现向同学们汇报展示,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为母校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学枣园新校区</p> <p class="ql-block">   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书籍中</p><p class="ql-block">入选作品有:陈瑜婕、白雄昂、张 斌、刘和明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陈瑜婕,高七三届八班学生, 1969年—1973年就读延安中学,1973年底在延安枣园公社盐店子插队,1977年起在邮电局工作至退休。爱好文学,多年来创作过《往事悠悠…》散文集和诗歌等,长篇小说《魂牵梦绕青石湾》已写到了93集,尚未终稿,长期以来创作文学作品共10余万字。</p> <p class="ql-block">《魅力四射 天之芬芳》 作者:陈瑜婕</p> <p class="ql-block">  白雄昂,高七三届五班学生。1970至1973年在延安中学渡过中学阶段,毕业后到延安河庄坪公社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信控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多年来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等奖各一次,院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六次、三等奖一次、四等奖一次。在全国性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p> <p class="ql-block">   《感恩有你》 作者:白雄昂</p> <p class="ql-block">  张斌,高七三届四班学生,1973年12月,在延安市河庄坪解家沟插队,后参加工作,毕业于中央团校。先后担任陕西省棉花研究所、陕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组织领导科技人员选育了三十多个棉花、油菜优良品种。其中陕油28是我国选育的第一个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被确定为国家油菜试验对照品种。撰写的“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油菜杂交种制种技术规程”“小麦原种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油菜生产新模式““科技示范引领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文章,成为技术员培训和农业生产指导性文献。</p> <p class="ql-block">《王乐畔•我们的第二课堂》作者:张 斌</p> <p class="ql-block">  刘和明,高七三届七班学生。参加工作创作和撰写文化理论、调研类文章百余篇,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和文集。其中,大型系列丛书《黄陵文典》收入发表于《黄陵文学》1993年创刊号的原创大型历史传说舞剧《人文初祖》、执行主编编纂《延安市文化艺术志(1997-2010)》均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一文参加“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荣获“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那些故事那些人》 作者:刘和明</p> <p class="ql-block"> 《延中故事》校友篇书籍中</p><p class="ql-block">入选作品有:李勤学、赵康太、李志鹏、班 理、高玉东、薛建强、高 飞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延中故事》部分目录</p> <p class="ql-block">  李勤学,高七三届二班学生。 1974年初到延安原枣园公社庙沟生产队插队,1975年8月入党。1977年12月参加高考,同月到长庆油田工作。1978年初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1982年到中国兵器205研究所工作,2015年底退休。曾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两项(一、二等奖各一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六项(一、二、三等奖各两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p> <p class="ql-block">  《别样的芳华》 作者:李勤学</p> <p class="ql-block">  赵康太,高七三届一班学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曾任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海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海南省社科联主席,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悲喜剧引论》《琼崖革命论》《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等学术专著和长篇小说《茶杯里的风暴》,其学术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 光明在前”解读 》作者:赵康太</p> <p class="ql-block">  李志鹏,高七三届六班学生,在安康铁路上当过火车司机,后来从事铁路管理工作。爱好文学,多年来发表的作品有:《火车司机的故事》《父亲》《一堂课的老师》《那年那月那些亊》《成长》连载1至28集等作品, 在《延中故事》书籍中选入了两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   《雪地寻人》 作者:李志鹏</p> <p class="ql-block">《记王畔农场学农一件趣事》作者:李志鹏</p> <p class="ql-block">  班理,高七三届七班学生,高中时在延川县《山花》上发表诗作。插队时接受北京医疗队培训,当了5年赤脚医生,上大学考的是中文专业,毕业论文交的是社会调查,受到西安市副市长的批示。长期从事妇女儿童工作,曾任宝鸡某区区委副书记,分管经济和群团。历任宣传部长、研究室主任,副巡视员。获第七届“地球奖”,研究延安中国女大和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史。长期从事教育扶贫、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工作,现任陕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大洋彼岸的Ⅴoluhteers》作者:班 理</p> <p class="ql-block">  高玉东,高七三届八班学生,1969年9月进入延中学习,初中、高中毕业。1974插队枣园生产队,1977年参加工作长庆油田,1981年调回延安大学档案馆工作,曾在学校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王乐畔农场砍扫帚》 作者:高玉东</p> <p class="ql-block">  薛建强,高七三届一班学生。一九六九年复课后进入延中上学,初中二年,高中第一学期没上完就开始在学校搞收发室工作。在延中学习工作的四十多年里,是母校培育了我,我为自已能在母校工作,做出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而高兴。</p> <p class="ql-block">《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作者:薛建强</p> <p class="ql-block">  高飞,曾用名高和平,高七三届五班学生。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插过队,当过民小教师。1977年进入铁路工作,干过列检,烧过锅炉,当过法官。为证明自己的爱好和价值,走出大巴山,早先搞过通讯报道。后因个人经历触痛,开始学习文学创作。创作有中篇小说《汉江在这拐了个弯》《照顾好你哥》;连载《南窑则》《山坡坡上开满了山丹丹花》《行走在秦巴汉水间》;散文《我们走在大路上》《山远月愈明》《驴友》《蟠龙川》《老沟的腊月》《列车行进在西延线》《额吉》等6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 《门洞 书室》 作者:高 飞</p> <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学两次征稿出书,高七三届有二十几位同学积极响应,参与写作投稿,找资料、查档案、搞调查。特别是美国志愿者访问团,听李天芳老师那堂《史记•鸿门宴》一课的细节,我还帮忙去延安市外事办、档案馆查过原始资料。另外就是靠李天芳老师和七班同学们的回忆了,所以写一篇真实精彩的文章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高七三届同学真是人才济济,能在一本书里入选这么多的文章,是延中历年来出书刋登文章最多的年级,这是我们全年级的荣誉。国庆来临之际,我们将这份厚礼奉献给伟大的祖国成立72周年。</p><p class="ql-block"> 感谢入选作者的同学们,你们辛苦了,为我们年级争了光彩。努力吧!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 随 新</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日</p>

三届

高七

延安

文章

延中

作者

同学

中学

学生

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