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村旧街

行稳致远

<p class="ql-block">少年离乡后,我便很少回故乡了。离乡三十几年,仿如昨天。童年,少年在故乡的一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故乡的面貌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比如高村镇旧街。</p><p class="ql-block">高村旧街长约二百多米,宽约七八米,临街两旁是白色的两层商业骑楼。高村商业骑楼街听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骑楼是砖瓦木结构,用木板隔成两层,上下两层由一张大木板梯连通。从外面看,骑楼 “上楼下廊”。一楼商铺前面是行人走廊,在走廊里行街,可免日晒雨淋,还冬暖夏凉。骑楼走廊向街是大小相同的拱形廊洞。站在街上,展现在眼前的两排高高的拱形廊洞很壮观。穿过骑廊,就是商铺。商铺约四、五米宽,十几米深。商铺前后隔开,前面作商业用,摆放商品,中间是仓库,后面是饭厅,厨房。板梯架在中间的右边。从板梯上骑楼的二楼,二楼前后都是住房。这种商住一体的骑楼在解放前后是何等的豪华。</p><p class="ql-block">童年时,我跟着村里的邻居小伙伴去趁圩。从家里走到圩镇旧街大约要走1个多小时。当时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个时期家乡还是比较贫穷落后,我们小孩子都没有什么零用钱,去趁圩一般都只是去凑热闹,很少有钱买东西。夏天去趁圩,常常都会口渴难熬,但又没水喝,也没有钱买茶水解渴。如果实在是口渴难忍,就在回家的途中见水就喝,管它是泉水,溪水,还是渠道用于灌溉稻田的水。为了预防喝到水里的蚂蟥等小虫,我们就折些光松草放在水面,隔一下水,用手捧水喝。</p><p class="ql-block">后来长大了点,有点懂事了,懂得自己挣些零用钱了,比如到山上去采些药材,晒干,去趁圩时拿去国药收购站卖了换钱。秋冬天是挣钱的好季节,比较多机会挣钱。比如收集木薯叶晒干挑去打成粉,再挑到收购站卖;帮别人把萤石从矿口挑到大公路边;到山上割草,砍柴,卖到砖瓦窑,灰窑给别人烧砖瓦,石灰。辛苦挣钱就是为了去趁圩时有钱花。那时街铺零食也不多,我们到街上就是买点葵瓜子,饼干,糖果,冰棍之类的零食。</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般是吃完早饭约9点多钟开始出发,到圩镇已是10点多钟了。那时的高村圩是很热闹的,旧街总是挤满人。每年的年末更是拥挤,十几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到圩市备年货,把短短的旧街塞得水泄不通。去旧街趁圩要经过一座桥,就是现在的八音桥处。当时的桥比较简陋,又窄,没有护栏。我童年趁圩时曾听说因为过桥去旧街趁圩的人太多太拥挤,把人都挤到河里了。旧街虽短,但来趁圩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从早上9点多钟开圩到下午3点多钟才散圩。主要是因为离高村镇街的村子远近各不相同,走路到镇街所需时间长短不一,所以到街市的人就陆续而至,陆续而离。</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中,我少年时,家乡人民已渐渐富起来,很多家庭已有了自行车。去镇街趁圩很多人都是以车代步了。骑自行车从我家到旧街只需要20分钟左右就到了。</p><p class="ql-block">后来,镇政府附近渐渐建起了些商铺。每逢圩日,新商铺附近的路边也渐渐有人摆卖些农产品和商品,旧街的人流量就渐渐减少了。</p><p class="ql-block">少年离开家乡后,便很少回家乡圩镇趁圩了,更少去高村旧街了。辛丑年秋七月十五,云安文化艺术联合会组织一众文艺人士到高村镇街采风,我有幸得与同行。当我再度走进高村旧街,只见骑楼街还在,但很多骑楼已人去楼空,骑楼年久失修,已残旧了,有的墙上都长出些草来了,有的木窗已损坏了。旧街已荒废了,昔日的繁华街市已成历史。</p><p class="ql-block">忽然一股浓郁的花生油香飘来。我们闻着香气,来到一间骑楼,骑楼里有人正在榨花生油,香气就是从骑楼里飘出来的。隔壁的骑楼住着一位姓曾的老伯,我们走进骑楼去参观。骑楼内光线比较暗,里面装修和陈设都比较陈旧。</p><p class="ql-block">从骑楼出来,看着旧街两排陈旧的骑楼,我想,如果等我退休后,能与几个老同学,好朋友住在翻新后的骑楼街,坐在骑楼的走廊里与同学、朋友、邻居聊聊天,是多么的悠闲;或站在二楼推开楼房的木窗,倚在窗前追忆童年,回忆往事,是多么的写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