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轶事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十五)

熊刚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学生生活,儿时的快乐时光,都是在一马路度过的。一马路中段的红卫路第二小学,后来又改为一马路第一小学,这里是我学习知识的第一站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生出发的第一个港湾</span>。多年以来,无论何时,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一马路更名为“红卫路”。我们家三弟兄都是在一马路十字街附近的红卫路第一小学读的小学。因只有六岁多一点,我差点上不了学。上学后,很快得到老师的认可,当了班长,加入了红小兵,期末,获得了第一张“五好学生”奖状。一年后,学校办了“帽子班”,准备升格为初级中学,我们一年级三个班整体转至红卫路第二小学。新学校原来这个年级有三个班,我们划转过去后,整个年级共有六个班,我所在的班,被编为五班。</p> <p class="ql-block"> 学校坐落在一马路书院街的马路边,往前走是两层桥,往回走,是文昌宫,这是一个地势不平整,而又梯梯坎坎的学校。虽在马路边,进入大门,有十多步石梯。大门后是一个不太规整的小操场,操场上只有一个木制的篮球架,右边是一栋一楼一底的青砖教学楼,操场正前方有一个小小的青石台阶,两侧有梯道连接。台阶的左侧,是一个瓦房,这是学校的教职工食堂。这个青石台阶是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的主席台。通过主席台,后面隔着天井又有两级大的平台,中间有石梯连接,左右并排各两间平房就是我们的教室,中间的天井由青石板铺成。看得出来,这里旧时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院落是民国年间的建筑,虽已破败,但能领略当年房屋的规模和主人家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  教室临天井这边的墙壁,一半是青砖,一半是木格栏。教室黑板上方,是毛主席画像,两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一下课,我们都到天井里玩耍。教职工食堂外,有一个长方形石缸,石缸上面1.5米高,有自来水龙头。夏天,这个自来水龙头可解了同学们的燃眉之急。我们经常爬上食堂的窗子,悬吊着喝龙头滴落下来的自来水。遇到天气炎热,口渴难耐的时候,我们喝自来水喝得很痛快。</p> <p class="ql-block">  小学五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是王功燕。王老师40多岁,慈祥和蔼,<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温不火。她</span>教学认真负责,说话不快不慢,是我们的语文课老师。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把作业本递给她,她总是站在黑板前不厌其烦地用红墨水钢笔及时批改,对的就打勾勾,错的就打叉叉。我的作业一般都被老师批为“好”,有时候,还获得“最好”的批语。看到老师对作业的评价,心里特别高兴。</p> <p class="ql-block">  小学三年级,学校红小兵组织成立大队部,我是班长,自然成了中队长。学校大队部的同学的臂章是3道杠,我的臂章只有2道杠,才知道还有比我更大的“官”。颁授队旗那天,我们身着白村衣,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列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一遍又一遍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队歌,对未来的美好世界充满向往,对红领巾和队旗的颜色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坚信不疑。</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同学,大都来自下半城,平民家庭出身居多。同学们积极向上,友好相处。我有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影不离的“老鸡毛”</span>汪洋同学,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跟我不相上下,我们是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学习上我们还是较劲的对手,经常比谁的作业老师批的“最好”多;比谁的作文写得长;比算术谁的得分高。下雨天上学都是戴斗笠出行,若是放学的时候突遇下雨,父母在上班,家里没有人送雨具。我俩都是眼巴巴的羡慕家里有人送雨具的同学,即使再大的雨都是淋着雨一起跑回家。我们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那时,很多单位都在挖防空洞,学校操场旁边的斜坡上,有一个防空洞,可以直接通到几百米开外的文昌宫。我们怀着神秘感经常点着蜡烛去钻防空洞。洞口不大,进去后,需要弯腰行走,走过一段后,洞子越来越小,需要匍匐爬行。洞顶没有加拱,上下左右都是裸露的泥土,越往里爬,越心虚。中途折返,我一次也没有爬到尽头。</p> <p class="ql-block">  学校经常开展各类活动,号召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我们在放学的路上,就在街上帮人家推板板车;学校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要求自带糠咽菜,家里没有,这可急坏了我们,听说在旧社会,穷人在青黄不接时或灾荒年间,常常吃白善泥,于是,我们就跑到附近的山上去挖白善泥;学校组织给农村送肥,最难的是家里没有柴灰,为了柴灰,我们挨家挨户去收集,然后用扁担挑着半撮箕柴灰到瓦子村送肥。我们最喜欢学校在西山公园开运动会,可以找父母要零花钱,西山公园钟楼下的凉粉和凉面,是我们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教室的卫生都是我们自己打扫。平时是小扫除,由我们几个班干部负责。每周星期五下午分小组轮流做大扫除。开始是从家里带扫把。后来,学校给每个班配发了扫把,由于教室没有门锁,老师要求我们班干部负责保管。大扫除结束后,我扛着五六把扫把回家,星期五下午,又带着扫把到学校。小小身躯,肩膀上扛着五六把扫把走在马路上,心里充满了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万州成了对外开放城市,乘船游三峡的外国人,可以登岸。学校组织我们清扫马路,一到星期六下午,我们拿着扫把,从东门口扫到柑子园,把马路扫得天光地亮。不久,万州的大街小巷经常出现成群结对的高鼻子、蓝眼睛,穿得花花绿绿的外国人。他们对万州满城的烟火气和坡坡坎坎十分好奇。而万州老百姓对外国人的到来,更是新奇,外国人走一路,市民围观尾随一路,我也跟着看了不少热闹。</p> <p class="ql-block"> 期末,学校开全校师生总结大会,我多次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发言内容都是表决心之类的。小学二年级的一次表决心,我说要坚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会议结束后,校长笑着对我说,“你这么小就知道改造世界观呀,不简单呀”。可见,那时写决心书囫囵吞枣,用词不准确,并没有真正理解世界观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时,学校组织我们拍毕业集体照,后来并没有把照片发给我们,以至于在记忆中,我没有毕业集体照的印象。1982年,汪洋同学考上军事院校,去跟小学班主任王功燕老师辞行的时候,王老师才将底片给了他加洗了一张。近半个世纪后,汪洋同学在网上传来了我们班小学毕业的集体合影,给我们分享了这一儿时的珍贵影像,我们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  小学五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们扣</span>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是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从老师那里,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做人的道理。从同学那里,我们真诚相待,不攀比、不轻视,不因家庭条件的好坏分亲疏,大家同在一个教室的屋檐下长大,收获了友谊。我们的梦想从这里开始启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孟学箴《老万州》,有关网站。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