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记游之鹭岛厦门

周德峰

阳春三月,又一次游览了鹭岛厦门。来过多次,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与家乡一样或不一样的海滨风情。 夜航班机到达已过半夜,朦胧两眼住进厦门岛的一间宾馆。 第二天早上出门,顿觉空气清新精神一振,和家乡同样的海滨感受扑面而来,只是空气有点潮湿,不如家乡那般润而干爽,季候也比我们那儿早了许多,可以脱掉臃肿的厚服换夏装。 上次来厦门是在赴沪学习的闲暇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这次的第一印象就是,城市长高了。 放眼看去都是大楼华厦,高层建筑四处林立。 而且个个都是造型别致新颖。 厦门岛临海,处处有码头,停泊着大小船只。 有一处还看到有军舰停泊,估计是退役后供人参观开展国防教育的。 鼓浪屿是到厦门一定会看的必游项目,就像家乡的刘公岛。去要坐船,坐船的码头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了。 那是个小岛,岛上鳞次栉比的洋房透着异域风光。 感觉这洋房比以前更多更密了,当然也更整洁了。 南洋华侨带回故乡的风情依旧。 吸引着四面八方来的游客。 <p class="ql-block">  这栋洋房是当年英国领事馆的旧址,它建在海边的高地上,隔着一泓江水看着鹭岛。英国佬是殖民者中的“老资格”,在哪都占着好地盖房子,在我们家乡也一样,原先的英人领事馆和领事官邸都距市政府咫尺之遥。只不过“大英帝国”气数早尽,就像老百姓说的,秋后蚂蚱没几天蹦跶了,1840年鸦片战争那样欺凌国人的事再也别想有了。</p> 鼓浪屿的洋房除了外国人的,大部分是华侨回乡盖的。 想当年他们为生计所迫下南洋,远走马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地。 砥砺笃行,栉风沐雨,奋斗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财富,就想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p class="ql-block">  于是漂洋过海回家乡,造起这些洋房。</p> 囿于所见所识和风气使然, <p class="ql-block">  建房既带有对南洋殖民地洋房的留念,</p> 又少不了掺杂进故乡的风情, 一栋一栋地建满了整个小岛。 穿行在鼓浪屿洋房的小巷中, 微风拂煦,鸟语花香,初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还是蛮惬意的。 拍婚纱的准新娘在小巷里取景,镜头前半是幸福半是娇羞。 有的洋房里还有住户,据说是“文革”后落实政策发还的房产,又据说发还仅是一定时期的事,以后再不搞了。 鼓浪屿上有座“毓园”,是为纪念著名的妇科医学专家林巧稚而建的。她终生未嫁,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干了一辈子,接生过五万多个婴儿。临终前她留下话,要将骨灰撒到自己出生的鼓浪屿的大海中。这是毓园中她的塑像,端庄慈祥令人敬仰,塑像前美丽的鲜花常年不断。 虎巷八号是鼓浪屿上极普通的华侨住宅,后来任中顾委委员的曾志,于1930年奉上级指示选此住宅做机关,当年8月至次年3月福建省委于此领导了革命斗争,鼓浪屿在历史上也留有红色印迹。 站在鼓浪屿的岸边远眺市区, 厦门的栋栋楼厦尽入眼帘。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石雕矗立在鼓浪屿的尽头,他曾在此屯兵练武,鼓浪屿的日光岩是其指挥部。 日光岩在鼓浪屿的最高处,一块硕大的岩石挺立岛颠,上顶有20来平米,游人纷至沓来乌央乌央的挤不动。有一年,我们登上去正观赏风景,忽听身后传来“威骂”,扭头一看,原来是几年未见老友。他乡遇故知,而且是在这独特的地方,真是太巧。 厦门还有个挺独特的地方——健康步道,这纯粹是为市民考虑的。沿着旋转升高的道路上去,就是十公里长的专供行人走路锻炼的小道,一直通往山顶。 走累了,还可以在草坪上小憩一阵。 厦门的滨海大道挺壮观的,全部是在海上打桩修的。 在海中间建了观景台,游游逛逛看看海景蛮好的,就是离市区略微远点,不然一定是人满为患。 还有个旅游项目——坐船看金门,专门去看了。 金门厦门遥遥相对,两门最近处仅2300多米。在统一祖国的感召下,被大陆三面围着的金门老老实实地过着和平日子。 老蒋掌权时在金门岛上留下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看去有点像是痴人说梦。 市区东北几十公里处,有个大嶝岛,上面有“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是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时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平均每平米落弹1.5发。三岛是指大嶝、小嶝、角屿三个岛屿。 安业民烈士就牺牲在“八二三”炮战中,上小学时课本里记载有他的故事,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记忆犹新。 去了才知道,那里还是“福建前线对台广播”之所在。 那个大喇叭是“世界最大军事广播喇叭”,没有之一。 从地图上看金门岛离大陆近在咫尺,拿下易如反掌,可我们就不拿,留着他与台湾沟通联系,毛主席的雄才大略无人可比。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毛主席对陈嘉庚的崇高评价。 <p class="ql-block">  他出生在厦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p> 他把在南洋打拼所获积蓄,全部投入故乡的学校筹建。 建成了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 层级齐备学科众多的“集美学村”。 <p class="ql-block">  厦门大学已建校百年,我们在时正在搞校庆。</p> 被高楼华厦围着的沙坡尾,原先是厦门旧城的渔村鱼市,满地鱼腥没有人愿去。 经过改造现成了时尚又时髦的“打卡地”。 一到晚上青年人呼朋唤友,挤满了这里的酒吧、茶座。 把酒言欢,品茗论茶,议论着大事小情, 很有点陶醉时光欢乐今宵的意思。 白天则成了旅游者探新猎奇的地方。 这对情侣打扮成“民国范”到这里照相。 这位女士脚蹬紫皮鞋,和旅伴在一边休憩聊天。 也有游客,架起手机对准自己, 不知是录像留念还是网红直播。 本地居民的日子则平淡无奇,一壶香茶几位乡邻,谈天论地就是一上午。 还有再过99年就是“百年老店”的鹭角烧酒,堂而皇之地挂着“喝酒人才培训基地”大牌子,游客见之无不莞尔一笑。 团游结束后我们留了一天,在街头意外碰上每年一度的群众性的厦门城市马拉松赛。 旁观的人说,往年参赛人都在两三万左右,还有不少的外国人,今年因防疫要求仅为万余人。 即便如此,市民们参与的积极性依然高涨。 你看这对新婚夫妇,穿着婚纱在长跑。 沈阳的老爷子,不知他岁数几何,千里迢迢也来厦门参跑。 城市的主要街道上,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周全到位, 保障了马拉松全程的有序安全。 还游览了离厦门百多公里的漳州南靖土楼和云水谣景区。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是宋元以来北方大规模南迁形成的“客家人”的建筑。 福建土楼有圆楼、方楼等各种形制. 四个圆楼中间夹个方楼的,游客戏称为“四菜一汤”。 富于地方特色的土楼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云水谣景区最吸引人的是沿河成荫的大榕树。 这榕树也不知是怎么长的, 粗大的树干像是由一根根枝条组成, 每棵树的阴凉能遮盖一两亩地的面积。 借着土楼和榕树的风光, 借用电影的好名《云水谣》,招徕了无数的游人, 好山好水好名称,连到厦门的游客都来这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