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清照的词中充斥着“剪不断, 理还乱”的愁情, 愁像血液一样渗透在字里行间。少女时期的词作,多是淡淡的伤春惜花之愁和细腻繁复的闺中愁情;婚后词作多是夫妻分别的离愁;国破家亡后,词人多抒发深沉的痛楚的哀愁。愁情,伴随着李清照的一生。本文根据李清照的愁情词,对李清照在少女、中年、晚年不同阶段的愁情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并对愁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才华出众,她以女性敏锐的情感视角表达自己细腻的内心感受,把“愁”写得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撼动人心!无论是表现少女心绪的闺阁情愁,少妇相思的幽怨离愁,还是表现老年孀妇的凄苦悲愁, 以及国破家亡的忧国之愁,都非常独到真切。接下来分别从少女时期的闲愁、少妇思夫的情愁、忧国忧民的哀愁来阐述。</p> <p class="ql-block">一、 娇花旖旎 醉酒闲情寄生趣——闲愁最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世家, 其父李格非是大学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 才气逼人,喜欢藏书。其母王氏出生在当朝状元家庭,饱读诗书,蕙质兰心。李清照自幼受浓厚的文学艺术的熏陶, 在闺中时便工诗文善书画。李清照前期的词作, 以咏闺思、寄闲愁、诉别情为主要内容, 其风格含蓄委婉, 迤俪清新。</p> <p class="ql-block">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美好且浪漫,我们可以从《如梦令》中看出来。“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外出游玩,沉醉于美景中,竟忘记了归家的路,又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将一个活泼好动、出⻔游玩的少女刻画得活灵活现。 </p> <p class="ql-block">少女情怀总是诗,万水千山终究敌不过惊鸿一瞥,暗恋的情愫如野草般肆意疯长。在《点绛唇》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生动形象得描绘出少女见到少年时激动的心情,表达出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夹杂着一丝少女独有的情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词还有淡淡的伤春惜花之愁,和细腻繁复的闺中愁情。如在《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询问花事时, 既迫不及待想知道海棠花有没有被风雨打坏,又怕得到花儿真被雨打坏的回答, 因此忐忑不安,交织着既急迫又担忧的矛盾。留恋春日美景, 惋惜美好时光的逝去, 焦虑于青春年华的虚度, 淡淡的寂寞和愁绪的背后, 隐然飘荡着少女“思春”的情怀。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 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 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李清照少女时期的词中,我们看到作者隐约的愁绪, 但这种愁, 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愁。</p> <p class="ql-block">二、 红瘦香消 浓酒离情抒思怀——离愁最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夫妇二人志同道合,情深意浓。初为人妇的李清照有过一段甜蜜美好的婚姻生活,然而好景不⻓,丈夫经常“负笈出游”,夫妇二人聚少离多,又逢党政之争,李清照⻓时独居。“武陵人远”,李清照虽赏花饮酒,亦难排遣心中苦涩的相思之愁。这个阶段的作品即有对爱情的专注与真挚的描写, 又有因为丈夫远游而不能长相厮守的伤感。</p> <p class="ql-block">每当夜深人静,花好月圆,重⻔深院里的女词人却是形单影只,难以入眠,于是她将千般情怀、万般思念诉诸笔墨,缠缠绵绵、苦苦涩涩。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人比⻩花瘦。”“薄雾浓云愁永昼”,丈夫不在身边, 时间过的好慢, 又值重阳佳节, 词人独酌独饮, 孤影作伴。“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瘦”与“愁”遥相呼应。花瘦说明词人为相思而苦,东篱把酒、黯然销魂,可⻅离愁之浓极苦极。饮酒要对饮,赏花需共赏,方⻅情趣,而此时词人孑然一身,无人话语。词人借“酒”抒发积郁于心的伤感离情,浓郁绵深。以景写情,以“凉”烘托“愁”,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幽深凄绝。</p> <p class="ql-block">这种挥之不去的离愁,在《点绛唇·闺思》中亦可见。“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词人在寂寞深闺中,感叹春天的易逝,柔肠一寸,愁却千缕,愁的是不知道日夜思念的丈夫在何处,放眼望去,看到的只有连天的衰草,不见丈夫的影踪。词人可谓望穿秋水,肝肠寸断,把路都快望断了,可见相思之浓,离愁之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样的别愁离怨,也深切体现在她的《一剪梅》之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的上片通过描写“红藕香残”、大雁南归, 渲染出浓浓的秋光秋意,飞雁传书的典故,委婉曲折地刻画了女词人思念丈夫的愁苦心情。词人饱含哀愁、伤感与无奈,目睹落花流水, 这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转眼即逝, 词人不禁为此长长叹息。“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表面上眉头虽然舒展开了, 但心头的愁结依然如故。注定要在相思愁苦中煎熬下去, 一直等到丈夫归来的那一天。对丈夫的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刻画得细腻入微。</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屏居只有十年,1118年, 赵明诚离青州赴任,李清照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为其送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赵明诚出外做官, 却偏偏把李清照独自留在青州。为了留住他, 李清照反复咏唱婉转凄切的《阳关曲》。她为什么这样苦苦挽留不愿让他走呢? “念武陵人远”揭示了词人没有明说的难言之隐——借用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典故,词人担心丈夫也会像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那样遇上仙女, 乐而忘返。“烟锁秦楼”是秦穆公为有情人萧史和弄玉所建造的凤台。此典出自汉朝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弄玉和箫史共居秦楼十年后, 双双比翼飞升。而她虽然也陪伴丈夫屏居青州整整十年, 到头来自己却被丈夫遗弃,可怜可悲可叹!那种望眼欲穿的神情, 伴和着见证他们爱情的楼前流水的如泣如诉之声, 怎能不使人心弦颤动! 作者以曲折含蓄的口吻,抒写离愁别苦,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深婉细腻的感情,充分写出作者情深意笃、愁肠千转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李清照的愁绪来源于当时政治上的“元祐党人案”,1107年, 谋求私利的投机家蔡京被宋徽宗起用拜相,他玩弄两面派手法, 打击保守派又打击变法派, 制造了“元祐党人案”。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名列党籍被罢官, 这时她的公公赵挺之正晋升为尚书右丞,李清照便写诗给她的公公, 希望他能为自己的父亲摆脱困境, 诗中“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 获得了不少人的同情, 却感动不了利欲熏心的公公,赵挺之怕被牵连,只求自保,追随蔡京“排挤元祐党人不遗余力”,真是 “炙手可热心可寒”。“元祐党人案”使李清照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这一时期的愁比起少女时期的闲愁, 内容更加深切。</p> <p class="ql-block">三、 花残凋零 淡酒哀情发深忧——哀愁最痛</p> <p class="ql-block">北宋灭亡、故土沦陷之后,⺠不聊生,李清照和丈夫先后南渡,仓皇无着。原来平静安逸的生活化为乌有,珍贵收藏也在兵荒⻢乱之中丧失殆尽,国破家亡,转瞬之间,李清照由一位贵妇人变成了流离失所的难⺠,辗转飘零,饱受磨难。而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更让她黯然神伤。词人心头终日弥漫着的沉滞愁云,凝聚成她词中的兴亡之叹,家国之愁。她的愁既有为自己丧失珍藏、 漂泊江南的凄凉晚景的哀叹, 又有为国家沦陷、人民苦难而悲痛的伤怀。可以说是国愁家愁天下愁, 愁愁入心,李清照在这个时期, 识尽了愁滋味。如果说, 李清照在少女时期是歌唱着愁情, 那么在晚年, 她浑身上下写满了愁,还没有张嘴就已经泪流满面了。她把断肠的愁诉诸笔端,汇聚在沉郁悲痛的愁情词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忆秦娥》中那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告诉人们:眼前已不是太平盛世, 而是飘荡不定的离乱之秋了。往日燃香品茗, 如今却是香消酒残。“西风吹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那片片落叶, 像无边的愁, 打在词人的心头, 这里既有背井离乡的哀愁, 又有国破家亡的伤痛。这里的愁,已不再是“柔肠一寸愁千缕”那样情绵绵的愁, 而是流血流泪、深入骨髓的愁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在《蝶恋花》中用“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来表达她对故国旧家的思念之情, 写出了人们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共同感受。在《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草) 一词中用“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写出了自己浓重的乡愁。《添字采桑子》中,她独在异乡, 听着雨打梧桐的异乡之音, 顿生思乡之情, 使她坐卧不宁, 愁绪满怀。《南歌子》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渗透着深深的家国之痛。《浪淘沙·帘外五更风》中的“一江春浪醉醒中”一句,写出了愁的连绵不绝、此起彼伏。恰似一江春浪的愁苦, 不论醉中、醒中, 总在心中荡漾。这里的“愁”包含了对自身遭遇的“愁”, 更包含着对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以及“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统治者的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诉衷情》中,“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既有对美好梦境的憧憬与追求,又有对现实的厌烦与不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孤寂难耐、醉不成欢的愁闷与苦痛,在酒醒之时倾泻而出。 于是“更挼残蕊”,怜花之情可谓痛之极矣! 这些残花败蕊是词人自身命运的写照,此花残败,象征着词人老去的年华和飘零的命运;此酒冷涩,隐喻着词人凄凉的心境。流亡者的孤寂哀痛自此而出,此家国之“愁”又怎不沉重? 全词笔墨工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情深微又细腻地描写了词人复杂曲折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年赋《元宵·永遇乐》一词,“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写此词时,李清照夫死家破,寄居江南,正值元宵佳节,她的伤感也油然而生。词的上片写景,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暮云傍着明月,此情此景下词人却不知身在何处,开篇引出了自己内心的迷茫。元宵节的热闹和词人的形单影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下片中,词人通过今昔对,衬托出如今自己的憔悴不堪,她的落寞藏在了字里行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向”和“听”两个动作让全词的伤感和凄美再次升华。在元宵佳节, 她对着眼前的新都, 回忆已被金人占据的故都, 对着今日的痛苦,回忆从前的欢愉,用淡淡的语言写出了痛彻心扉的哀伤,从寻常生活中流露出来浓浓的家国之恨。 纵观全词,无一“愁”字,却把愁描绘得荡气回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陵春》把已经说到顶点的愁苦更深化、具体了。“⻛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以缓慢顿挫的节奏、荡气回肠的韵律,抒发了词人深重的忧愁。开头两句说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而自己意兴萧索,神情倦怠,恰到好处地表现年老孀妇无比凄苦的心境。 “物是人非事事休”既反映了个人遭遇,也概括了国运的变迁。“欲语泪先流”说明词人饮下的人生苦酒,都化作一腔辛酸的泪水,这种痛苦已不能用言语表达,而是要用眼泪叙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南唐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突出“愁”字的深重,词人采用拟物的手法,把本是看不⻅摸不着的抽象的“愁”,写得似乎有体积有重量——异常沉重的它,把舴艋舟都有可能压沉了,这就更形象有力地写出她内心愁苦之重之多。 词人在想游又不愿游的反复咏叹中,把心中那股太深太重而又难以排解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写“愁”, 在《声声慢》中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连遭不幸的柔弱女子,身处萧条凄凉的深秋,在她眼中,天上的大雁, 地下的残菊、绵绵的秋雨、飒飒的秋风, 无一不染上了愁苦的色彩。花落人亡两不知,那被风雨吹落无人理会的菊花, 正是词人悲惨遭遇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清照国破家亡,膝下无儿女,生活漂泊不定,多么想找到寄托,可是丈夫已去世,心似未信其已去,故又用“觅觅”,觅之终未有得,是丈夫真去也,家里渐“冷冷”,冷,外也,继而“清清”,清,内也,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痛,伏枕而泣矣。似步步走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以独创的浓郁凄凉的意境、急促顿挫的声调描摹难以名状的寂寞与悲苦。 为了打发时光排遣忧闷,词人饮早酒, 然而借酒浇愁是徒劳;看过雁,却似“旧时相识”,更牵动思乡之心;赏菊花,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梧桐半死、淡酒、过雁、⻩花徒增痛苦,只有“守着窗儿”了。“独自怎生得黑”,这“黑”字险韵下得深稳,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进一步抒发了词人孤独无望的断肠之痛。然而,等到⻩昏偏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打落在梧桐叶上,更感凄绝悲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更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全词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恰当得表达了词人百般无聊、 空虚寂寞、 恍恍惚惚的心情。连用感伤的意象,加上四个反问句,最后归结在一个“愁”字上,把激切悲愤的心情传神地表达出来,把一个“愁”字表现得出神入化。</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向人们娓娓倾诉着她无边无际的愁情。她擅于把个性化的意象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以高超精湛的抒情艺术,质朴含蓄地表达出无边的愁绪。运用融情入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将胸中之愁通过美妙的意境逼真得表现出来。她把愁情带入了画面,使每一景、每一物都笼罩上愁雾。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窥见了词人观落花而叹青春易逝的泪水,听到了闺中词人闻风雨而更觉孤寂难耐的叹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 “酒意诗情谁与共”、“独抱浓愁无好梦”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因寂寞引起的愁绪。从表面上看, 这种愁绪是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带给她的,但更多的原因却是当时的社会男性独尊。宋代程朱理学盛行,把女性从仕途中完全抽离,像李清照这样的不凡才女,在封建社会同样被困在无所事事的狭小天地里,她那满腔的生活热情和极欲施展才能的愿望, 被深深庭院所禁锢,正是这种失望和孤单让李清照深深地愁苦着,也加深了她对远游丈夫的思念。而她晚年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国破夫亡的深切愁苦也是作为女性而独有的,不同于那些封建士大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正义感,而是基于女性的用生命承载苦难的痛苦精神,那不是抽象的概念理解, 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她以女性特有的深沉,敏感感受着国破夫亡给她带来的痛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纵观这三个时期的愁情词,“愁”见证了李清照的一生,也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让李清照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男性独尊的文学史上放射出了独特的光华。她的离愁词表达的是一个卓越女性在封建时代惶恐无奈的生存状态,倾吐的是一个女性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她的愁情词浓缩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描摹了时局的动荡,展现了儿女情长之痛、流离失所之悲、家国破碎之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之,“愁”是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髓,是主要表现对象,是清照词作的情感特征。她笔下的愁是无法摆脱的生命之愁,就像春蚕不停吐出的凌乱之丝,把自己层层缠绕,最后活生生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从她的愁情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被封建的价值准则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逐渐消磨掉自己的⻘春韶华;也可以看到国破家亡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 殷怡.走近李清照【J】.作文新天地.2021(Z5):55-56</p><p class="ql-block">② 随园散人.《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J】.美文(下半月).2017(07)</p><p class="ql-block">③ 王会萍.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深闺情愁”和“相思离愁”【J】.中华少年.2018(03):178</p><p class="ql-block">④ 吴雁云.《一寸柔肠 千缕愁思》——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p><p class="ql-block">⑤ 沈荣森.《李清照酒词浅探》.东岳论丛.2003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 凤凰.花景酒意寄愁情【N】.企业家日报.2021 </p><p class="ql-block">[2] 邵路燕.春光尚好,愁情依旧——李清照《武陵春》中“愁”【J】.新校园.2021(05)</p><p class="ql-block">[3] 张丽珍.李清照词中的“酒”与“愁”——以《醉花阴》《声声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p><p class="ql-block">[4] 夏彩玲.“花”意象与女词人李清照的写意人生【J】.职业圈.2007(05)</p><p class="ql-block">[5]黄香.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赏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9)</p><p class="ql-block">[6]孟磊.谁人能解千古愁——李清照《声声慢》“愁”字所蕴情感赏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4)</p><p class="ql-block">[7]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李清照论文研究集》. 北京!m*</p><p class="ql-block">[8]徐梅.李清照词中的愁情【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