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来到陕西省博物馆参观,看到出自陕西旬阳县的两件珍贵文物,一件是孤独信的多面印,另一件是中国古代的算筹。这两件都是久闻大名的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曾在旬阳县生活过四年,投身襄渝铁路的修建,自然对来自旬阳的文物格外关注。</p> <p class="ql-block"> 旬阳市位于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东邻白河县、湖北省郧西县,南接平利县和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西连汉滨区;北与镇安县、湖北省郧西县相壤。县境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79公里,周长约390公里。市区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新城区沿旬河西岸向上扩展延绵几公里,北段为市区老城区,因旬河入汉江处呈“S”形,故今又称“太极城”。</p><p class="ql-block"> 旬阳因旬水得名。秦时于旬水入汉水处设旬关,并置旬阳县,西魏改旬阳为洵阳,因“洵”字生僻难认,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复改为旬阳县。1981年,甘溪镇红花坪出土的古剑齿象牙化石表明,在数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旬阳就具有气候温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的自然条件,适宜于古人类生活。</p><p class="ql-block">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其联军中的“庸”人,就活动在今湖北省郧阳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阳在内的陕西省安康市。</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庸人一度为大巴山区先进的族落之一。之后,随着熊绎受封,楚国日益强盛,庸人逐渐衰弱。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楚国大饥,庸人叛逃,楚人依葛贾之计,联合秦人、巴人,攻灭了庸国。从此,旬阳地区归属楚国。</p> <p class="ql-block">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其联军中的“庸”人,就活动在今湖北省郧阳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阳市在内的陕西省安康地区。</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庸人一度为大巴山区先进的族落之一,之后,随着熊绎受封,楚国日益强盛,庸人逐渐衰弱。公元前611年楚国大饥,庸人叛逃,楚人依蒍贾之计,联合秦人、巴人,攻灭了庸国。从此,旬阳地区归属楚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2年,秦楚战于丹阳,楚败,秦乘机夺楚汉水上游之地,新置汉中郡,旬阳地区遂归于秦。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秦楚和好,第二年,楚怀王与秦昭王结盟,秦归还原属于楚国的上庸六县,旬阳地区又重归于楚。公元前280年,秦伐楚,楚败,割上庸及汉水以北之地予秦,此后,旬阳地区复归于秦。</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旬阳地区属汉中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旬阳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的旬阳老城龚家梁,以修建于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3年)的文庙为馆址。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5月。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我曾来到过这里参观,见过国宝。如今这两件国宝都珍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9年,刘邦部下郦商遣将攻克旬关,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始置旬阳县。公元8年,新都侯王莽代汉立新,曾改汉中郡为新成郡,旬阳属之。</p><p class="ql-block"> 公元25年,东汉建立,今安康地区为公孙述势力范围。30年,光武帝刘秀遣李通攻克西城县(今安康市),旬阳地区归于东汉。东汉时期,废旬阳县,以其地并入西城县,隶于汉中郡(治今汉中市)。191年,张鲁攻取汉中郡,旬阳地区归属张鲁。211年,曹操打败张鲁,于西城县治置西城郡,旬阳地区属之。219年,旬阳地区为益州牧刘备所有。</p><p class="ql-block"> 220年(东汉延康元年),关羽兵败身死和孟达投降曹魏,西城郡归属曹魏。三国时期,旬阳地区一直属于曹魏。魏文帝曹丕即位初,并西城、上庸诸郡置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县上庸故城),由孟达任郡太守。不久复于原西城郡地设魏兴郡,移治洵口(今旬阳市城区)。魏兴郡在三国时,隶属于魏之荆州(治今河南省新野县)。</p> <p class="ql-block"> 265年,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太康元年),复置洵阳县,并于洧溪口(今蜀河镇)置兴晋县,洧溪(蜀河)以西属旬阳县,淯溪以东属兴晋县。旬阳、兴晋二县,在西晋时,先属荆州(治今湖北省江陵县),继属凉州(治今陕西省汉中市),一直隶于魏兴郡(治今湖北省郧西县上津)。西晋末年,巴氐族豪强李特率领蜀地流民起义,占据益、凉二州,旬阳地区一度归属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国(十六国之一)。</p><p class="ql-block"> 317年,东晋建立。东晋时期,旬阳、兴晋二县,仍属晋魏兴郡(移治西城县)。379年,前秦(十六国之一)帝苻坚大将韦锺攻陷魏兴郡,旬阳地区归属前秦汉中郡。384年,东晋车骑将军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魏兴郡。旬阳地区重归于晋。</p> <p class="ql-block">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不久,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即所谓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旬阳地区归属多变,沿革纷繁。</p><p class="ql-block"> 420~479年(宋)旬阳的南区、中西区、北区为旬阳县,东区属兴晋县,均隶于魏兴郡(治西城县)。</p><p class="ql-block"> 479~502年(齐),旬阳境内的旬阳县和兴晋县仍隶于魏兴郡。</p><p class="ql-block"> 502年,萧衍乘齐内乱,夺取帝位,改国号为梁。自宋至梁,旬阳地区一直归属南朝的梁州(治南郑县,即今汉中市)。503年(梁天监二年),梁州刺史翟远投降北魏,旬阳地区改归北朝,属北魏之东梁州(以安康郡治置,治今石泉县东南石泉嘴)。535年(梁大同元年),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旬阳地区又归于南朝。梁不久改东梁州为南梁州。552年(梁承圣元年),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遣大将王雄侵略山南(秦岭以南),攻陷魏兴郡(治西城县),以其地置东梁州,旬阳地区复归北朝。</p><p class="ql-block"> 552年,西魏于洧溪口置洧阳县,又以洧阳县置洧阳郡,并于淯阳县西16公里之汉江南岸黄土山西置黄土县。同时,以洵州为洵阳县,并以洵阳县治置洵阳郡。554年(西魏废帝三年)改东梁州为金州(州治及西城县治由今安康市汉江北岸移至南岸今址)。洵阳郡及洧阳郡均属之。</p><p class="ql-block">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氏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北周初,改洧阳郡为长冈郡,并改洧阳县为长冈县,翌年废长冈郡及长冈县,将赤石县、甲县、临江县(均在今湖北省郧西县及陕西省白河县之间)并入黄土县,移黄土县治于原长冈郡地,隶于甲郡(治今郧西县甲河关)。北周时期,洵阳郡所辖之洵阳县及甲郡所辖之黄土县,均隶于新置之金州总管府(治金州)。</p> <p class="ql-block"> 581年隋朝建立,罢天下郡,洵阳郡和甲郡俱废。607年,以郡统县,洵阳、黄土二县分隶于西城郡、上津郡。</p><p class="ql-block"> 617年底,唐王李渊遣李孝恭为山南遭招慰使,占领西城郡。618年,李渊逼恭帝杨侑让位,建立唐朝,当年(武德元年)改西城郡为金州,洵阳县属之,改上津郡为上州,黄土县属之。624年,废洵州,其地隶属金州。</p><p class="ql-block"> 925年,后唐中宗灭蜀,洵阳、淯阳二县归于后唐,隶属金州戎昭军节度使。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号为晋,洵阳、洧阳二县改属后晋。947年,刘知远代后晋称帝,建号为汉,洵阳、洧阳二县归于后汉。951年,刘知远部将郭威代汉,建号为周,洵阳、清阳二县又归于后周。后晋、后汉、后周时,洵阳、淯阳二县均隶属金州怀德军节度使。</p><p class="ql-block">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掌握兵权的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建立宋朝,是为北宋。966年,省洧阳县入洵阳县,今旬阳县境域盖从此略定。北宋时期,洵阳县一直隶于金州,属京西南路,改昭化军节度。</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洵阳县仍一直隶于金州,先后属利州路金均房州镇抚使、京西南路、西川宣抚司、金房开达宣抚使及利州路。南宋末年,洵阳县为蒙古所有。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朝。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灭宋之后,因洵阳县境民居寥落,遂废县,设洵阳巡检司,隶于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总管府。</p><p class="ql-block"> 1368年,明朝建国之后,派邓愈率军由均州、房州一路西进,攻下洵阳县东部牛心石诸山寨,在蜀河迫使陈友谅“汉”政权平章张子贵投降,占领洵阳。1370年(洪武三年),复置洵阳县。1372年,洵阳还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汉中府金州。1376年,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1476年,以洵阳县白河堡析置白河县,析洵阳县东部汉江以北金钱河流域入新置之郧西县。第二年,以金州兼属郧阳巡抚。1583年(万历十一年)以水毁州城,改金州为兴安州。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改兴安州为直隶州,直隶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不再属汉中府。</p><p class="ql-block">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明清之际,洵阳地区抗清斗争彼伏此起,接连不断,直至1646年(顺治三年)前后,清军才占领兴安州及所属的洵阳县。1662年,兴安州不再兼属郧阳巡抚。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1675年,清兴安游击王可成起兵响应,洵阳县遂为吴三桂所有。1679年冬,侵略者清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由商州旧县关南下,在洵阳两河关出其不意,一举攻破吴三桂部将韩晋卿七营,乘胜侵略占领了洵阳县及兴安州。兴安州于1782年升为兴安府,洵阳县属之。</p> <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洵阳县知事白玉昆(满族)被逐。民国初年,洵阳县隶属陕西省汉中道。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废道,直隶于省。1935年设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陕西省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洵阳县属之。</p><p class="ql-block"> 1934年底至1936年间,洵阳县东北部圣驾河、竹筒河一带,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开创的鄂豫陕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洵阳县东区,中共上关县委、上关县政府迁至蜀河镇。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东区蜀河、双河一带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武装力量激烈争夺的地区。1949年5月,洵阳县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郧西县境成立。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湖北西进,再次解放洵阳县东区,8月10日,洵阳县民主政府由郧西移治蜀河。</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解放洵阳县城。洵阳县民主政府随之迁至县城,隶于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改隶于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改属陕西省安康地区。“文化大革命”中,地、县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旬阳县革命委员会改为旬阳县人民政府,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安康地区行政公署,旬阳县属之至今。</p> <p class="ql-block"> 由“洵阳”到“旬阳”演变</p><p class="ql-block"> 战国楚置郇阳邑,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丹阳之战后归秦。汉置旬阳县,属汉中郡。因位于旬水北得名。东汉废入锡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复置,改旬为洵,属魏兴郡。南朝宋、齐为旬阳县。西魏为洵阳县,兼为洵州、洵阳郡治。大统十七年(551年)于淯口戍置淯阳郡,即今县东蜀河镇。又于郡西三十三里汉水南岸置黄土县。北周初于今蜀河镇置长冈县。保定二年(562年)改淯阳郡为长冈郡;次年废长冈郡、县,移黄土县于淯阳郡城。隋废洵州,开皇三年(583年)废洵阳郡,洵阳、黄土二县属金州。大业三年(607年)属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兼为洵州治,分洵阳县地于北部置洵城县,于今吕河镇置驴川(闾川)县;七年州废,四县改属金州。贞观二年(628年)废驴川县,八年废洵城县,辖地皆入洵阳县。天宝元年(742年)八月改黄土县为淯阳县。大历六年(771年)废入洵阳县,长庆元年(821年)复置。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废淯阳入洵阳县,属金州。元代省洵阳县并入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置,属大宁州;五年改属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属兴安州。清属兴安府。1914年属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属安康分区,1950年属安康专区。1964年因洵字生僻改为旬阳。1969年属安康地区,2000年属安康市。</p> <p class="ql-block"> 独孤信(502年-557年4月14日),别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是西魏元勋宿将,战功卓著,曾平定三荆、收复弘农、攻克沙苑等,镇守陇右近十年,治绩突出。北周建立后,他被晋封卫国公,死后谥号为景。</p> <p class="ql-block"> 独孤信,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的人物,祖籍云中县,鲜卑族,北朝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后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西魏权臣宇文泰赐名为信。</p><p class="ql-block"> 另外,独孤信也被称历史上“最牛老丈人”,他有7个女儿,而且一个比一个嫁得好:大女儿嫁的是北周明帝,为周明敬后;小女儿嫁隋开国皇帝杨坚,为隋文献后;四女儿则嫁给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最后也成为皇后,所以独孤信连续三朝都是国丈,位高权重。这枚骰子印章,就是他极高社会威望的最好说明。</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在陕西的咸阳市出土了独孤信的墓志。这块墓志长、宽皆为41厘米,厚度为7.4厘米。在墓志之上详细地记叙了独孤信的姓名、家谱、籍贯、生卒年、下葬日期、下葬地点、夫人的名字以及三个儿子的名字,志文共有220个字、十六行之多。</p> <p class="ql-block">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为西魏时期的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独孤信印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印章,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枚印高4.5厘米,宽4.35厘米,呈球体8棱26面,其中正方形印面18个,三角形印面8个。有14个正方形印面镌刻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笺”、“信启事”、“耶敕”、“令”、“密”等。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据印文内容及核查史书,此印为西魏大司马独孤信之印。十四面印文内容不同,各有其用途,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此印形制奇特,在印章史上绝无仅有。此印极有可能是独孤信的清玩之物,一是整个印与西魏官印制度不符,二是西魏官印用篆而不用楷,此印却是楷书。最重要的一点是此印罗列多个时期的官职、封号。从“白书”、“白笺”这些内容看,此印可能也有一定的实用性。</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1月9日,陕西省旬阳县旬阳中学的一名叫做宋清的中学生在回家路上发现,当时,他以为捡到的是一块奇怪的石头,没想到竟然是稀世珍宝一枚精多面体。</p> <p class="ql-block"> 这个学生当时虽然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但感觉是一件文物,于是送给了县文化馆,由其中的工作人员交给文物工作者,起初人们只是把这个当成普通的文物,放在博物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展出,直到文物被发现的十年后才被辨认出是独孤信的印章,这才引起重视。</p> <p class="ql-block"> 独孤信是西魏时期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西魏八柱国之一,本名如愿,后来被赐名信,据说他的祖先是匈奴人,日后融入到鲜卑人中,并是极其重要的贵族,独孤信子女颇多,子孙兴旺,是北周明帝和隋文帝的岳父,隋炀帝和唐高祖的外祖父,当任武将,也管理地方民事,带一个多面体的印章正是为了应付繁忙的公事,这样一个印章就能搞定,不用带好几个印章了。</p> <p class="ql-block"> 整枚印章共26个印面,其中的18个正方形印面上,有14个印面镌刻印文,共计47字。煤精印是我国迄今为止印面最多、正文字数最多的印章,且煤精印将楷书入印的历史提早了400多年。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省博物馆还展出了一套极其珍贵的文物一一象牙算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旬阳县博物馆原馆藏文物,系1983年11月佑圣宫一号汉墓出土,共28枚,为汉代遗物,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计算器具,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算筹</b></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发明了乘法的计算方法。不过,当时的方法与现在的不一样,用算筹来进行计算的。算筹就是用竹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一根根小棒。当时用小棒表示数的方法有横式和纵式两种(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依此类推,遇零则置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进位制的算筹</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十进位制的算筹记数法,在世界数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把它与世界其他古老民族的记数法作一比较,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古罗马的数字系统没有位值制,只有七个基本符号,如要记稍大一点的数目就相当繁难。古美洲玛雅人虽然懂得位值制,但用的是20进位;古巴比伦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进位。20进位至少需要19个数码,60进位则需要59个数码,这就使记数和运算变得十分繁复,远不如只用9个数码便可表示任意自然数的十进位制来得简捷方便。中国古代数学之所以在计算方面取得许多卓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一符合十进位制的算筹记数法。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一书中称十进位记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当然是一点也不过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