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回忆,1969年,在文革中被罢官的父亲,这时上级把他从劳动改造的柏桐干渠水利工地,调整到地区生产指挥部工作。父亲到地区上班后,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亲人,总是把家人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尽管当时条件差,经济亦非常困难,父亲仍然想办法安排家人随迁。</p><p class="ql-block">经过半年多的耐心等待,母亲领着孩子们来到了父亲身边 。这期间父亲在经历了由县委班子领导干部,变成所谓的“走资派”,并且要接受劳动监督改造;母亲和一家老小,被下放农村当农民。在度过了这些凄风苦雨,辛酸磨难后苦尽甘来,一家人终于又能够团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其实搬迁一次家绝非易事,那时虽然家徒四壁,没有任何财产可搬。但是,一家人到新的地方生活,摆在面前的住房、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接憧而来,并且亟待解决。</p><p class="ql-block">刚开始一家人住在行署东院,单位分配给父亲的一间青砖瓦房里。问题是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全家人无论如何都住不过来。</p><p class="ql-block">那时小城市房子不管是公家或者私人的民房,基本上都是一层普通平房,单元套房在七十年代中期后才逐渐出现,当时住房问题普遍比较紧张。</p><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人们的住房都是单位分配,不过分配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能有机会,直接住进去的。需要按照级别、资格排队领取入住的一个过程。有时就算你各方面条件都达到标准,也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适合的住房。为了解决住房这个燃眉之急,父亲央人托己,多次找房管处的熟人想办法,最后选定了民主街一处国经房小院。</p><p class="ql-block">房子是一间半破旧的老土墙瓦房,并且是个只有前半坡屋架的建筑物,当地人称之为“半坡厦” 。面积约莫有三十余平方米,房内地面是没有铺砖的土地。由于人多空间小,就在里间放三张床,父母和我以及两个妹妹住在里边,二姐住在门口的客堂,且兼做厨房。尽管如此简单,仍然显得拥挤不堪。亏得家里贫穷没有家俱,不然的话还真没有地方摆设。</p><p class="ql-block">座东朝西的房间,十分简陋陈旧。里屋西墙是一个硕大的老式小格格子木窗,几乎占用了半个墙。特别是夏天的西照太阳,把整个房间晒得就像蒸笼一样,酷热难耐。房子后墙紧贴着一条小巷子的下水道,每逢下雨时,外面的水就往屋内倒灌 。若半夜三更下雨,也必须起来把渗透过来的积水,想办法刮出去,糟糕得令人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房子仅仅是能够住人,不像现在单元房配套齐全。刚开始吃水问题,需要去房后巷子里面的水井打水,后来用的是外面公用自来水,每户按人头分摊费用。入厕则是敞开式旱厕,卫生条件极差,上厕所排队是常态,生活起居非常不方便。</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仍然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创业年代,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仅仅是吃饱穿暖,再不敢有别的奢求。不过,虽然说大家生活都不富裕,可是那个时期的普通百姓中,人们鲜见尔虞我诈,精神生活却是安逸充实简单。百姓乐观向上,憧憬着未来。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相互关心,彼此相处和睦融洽,若谁家做了顿好吃的饭菜,全院左邻右舍都会分享品尝一下。谁家如果有事情需要帮助,大家都会不计代价的去热心帮忙相助,淳朴善良的亲情难忘。</p><p class="ql-block">母亲说,那一年大哥留在老家县城里继续上班,大姐被父亲托人安排到烟厂就业,我被转学到府衙隔墙的小学继续上学。其余姊妹的上学问题,都得到了父亲的妥善安排。</p> <p class="ql-block">日子总是伴随着柴米油盐的平凡,与一地鸡毛的琐碎烦心。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给平淡无奇的家,增添了微弱的光亮和前进支点。 </p><p class="ql-block">尽管当时大哥、大姐已经就业上班,对于整个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也着实减轻了父母一些经济负担。但光靠父亲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仍然是捉襟见肘,难以养家糊口。</p><p class="ql-block">为了家里生计,勤劳朴实的母亲,在家庭安置下来后,就马上找到行署招待所,联系给人家拆洗被褥,挣钱用以补贴家用。当时还是依靠手工去洗,母亲连夜赶晚,不辞辛苦,超负荷的干活。有一天,老天下着大雨,母亲却仍然在小寨门下面的白河旁洗着被单,拼命地要把几十个被面洗完。记得父亲说那个大雨天气里,他下班回家后发现母亲不在家,估计可能还在河边未归,就匆匆去白河岸旁寻找母亲。</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只见大雨滂沱中的母亲全身湿透,脸上已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她仍然顽强地坚持着要洗完被单。假若不及时上岸,爆涨的河水很可能会把母亲冲跑,到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心惊胆颤。但是母亲有自己的生活幸福观,她不遗余力与命运抗争。相信勤俭持家定能攻坚克难,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只有这样生命才有意义。 </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父亲调动到了化肥厂工作,恢复工作后改行就任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母亲回忆,那时企业办社会是一个普遍现象。厂矿企业等单位都有自己幼儿园,甚至还有职工的子弟学校 。不少企业单位不仅办有自己的幼儿园,还办有医院(医务室)、商店、储蓄所、小吃店等服务行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担着企事业单位职工,日常生活需求的基本功能。确实方便了职工群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的是,上面这张照片,是当时在厂里托儿所工作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和同事,她们四人在一起工作将近三年。照片</span>拍摄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逢文革时期</span>1971年 。看照片就会感到那个年代的鲜明色彩。照片里的四人分别是:前排右一为王彩霞阿姨,手里抱着红宝书模型的是母亲;后排右一是包阿姨,右二是小金阿姨。<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摄地址,为南阳卧龙岗照相馆。</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到工厂工作不久,母亲随后也进了厂托儿所上班,不过身份是家属临时工。从老城区到西郊化肥厂,大概有十来里路程。当时那个地方不通公交汽车,家里也没有自行车。但是母亲不惧辛苦,每天风雨无阻步行上下班,受尽了生活困苦艰难。母亲说,厂里生了小孩的女工,在度过当时法定的五十六天产假后,就可以把小孩送到厂托儿所。托儿所接收休完产假女工的哺乳期婴儿,小孩最大到三岁半。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送入幼儿园。管道生产的化肥厂除了检修以外,无论什么时间,是不能停产的,否则損失不可估量。女工都是三班倒,托儿所和幼儿园也实行“跟班托儿”,按女工上班的班次,保证一天24小时随时接管孩子。托儿所工作人员(包括保育员、炊事员和育儿老师)的工资以及其它相关开支,都是由企业的福利费中支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大企业的优越性。另外,反观现在的入托难、费用高等问题,还是值得人们反思回味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两年后,父亲的工作被组织调动到,一家地直国有企业任党委书记。母亲又跟随父亲调整到了市区内,在教育局直属的幼儿园上班 。</p><p class="ql-block">这次母亲的身份是计划内临时工,与以前在工厂里的区别是,工资发放渠道不一样,那时在用工身份上是有区别的。七十年代,用工制度体系与现在有很多不同。看似同样在一个地方上班,但是各有各的特点。比如说用工的名称就很多,主要有:临时工、计划内临时工(当地劳动部门下达有用工计划)、合同工、亦工亦农的占地工、固定的正式工。计划经济时代,林林总总的用工制度,令人眼花缭乱,现代的人们恐怕更是雾里看花,琢磨不透。</p> <p class="ql-block">母亲从工厂托儿所,到地直幼儿园上班后,赶上了劳动部门的好政策,即用人单位全部招收固定工,把原有使用的临时工、合同工转为固定工。至此,母亲一生中获得了第三次正式工作。</p><p class="ql-block">母亲说,在幼儿园当保育员,从早晨上班开始,第一项工作就是检查教室的各个角落,以确保孩子的安全。打开窗户通风透气,以便让孩子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小班孩子,刚上幼儿园,没有自理能力。保育员会教孩子学习自己穿衣服、吃饭、洗手、垫被子等。让孩子从什么都不会,变得什么都能干,增加孩子的自豪感。刚迈入幼儿园大门的小朋友,对幼儿园的生活很不习惯。他们经常会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在孩子们不开心的时候。一个有爱心的保育员就会当“妈妈”的角色,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孩子就不会感到那么孤单。孩子在幼儿园里,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就会很乐意去上幼儿园。母亲的爱全部释放在自己的工作里,作为一名保育员,她喜欢那些可爱的孩子,用一片慈母的爱心去耐心照管每一位宝宝,用一付菩萨心肠去关心疼爱这些孩子。</p><p class="ql-block">母亲说,明白自己为什么活,明白自己想活成什么样,人生才能充实,生命才不荒废。保育员每天都在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包括扫地、拖地、洗碗、刷杯子、倒水、拿饭等。每一件事情都很简单,但是从早到晚做这些事情,难免会很劳累。但母亲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伟大。</p><p class="ql-block">她热爱自己的职业,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对待孩子热情温暖。这些孩子们在若干年长大成人后,仍然由衷地说,从母亲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奉献精神。母亲讲,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让茶由苦变甜,生活的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难而尝到幸福的甜蜜。母亲在人到中年时,再次得到固定的工作,并且在身份上属于事业单位职工 。</p><p class="ql-block">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在生活、医疗等方面都有了保障,不再需要颠沛奔波去打零工谋生。至到1986年离开工作岗位荣誉退休,母亲拥有了稳定的养老收入和圆满结局。她认为人生的乐趣,就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坦然接受生命中所有的经历,看尽沧桑,依旧能心暖向阳。</p><p class="ql-block">母亲说,多年来经她手带大的孩子,也不知道有多少个 。后来,这些孩子的后代,也就是又一代人,按母亲说他们是幼儿园里孩子的孩子,又经过母亲的手把他们带大 。孩子们一个个从幼儿园里走出,进入学校的大门。教书爱幼育人,这就是平凡职业中,默默无闻不平凡而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回头看看几十年来,父母历经沧桑磨难,吃尽了人世间的千辛万苦,付出了自己青春年华,呕心沥血养育了家庭六个孩子,真是难以想象父母的身心承担了多么大的牺牲。正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里面唱的那样: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么多牵挂……</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母亲,其实是退而不休。几十年来母亲都是家里老厨师,因为父亲是一辈子职业革命家,家务活从来没有做过,即使有时想帮母亲做一些家务,也总是做不好,母亲也就不指望父亲在家里帮忙。</p><p class="ql-block">父母在幼儿园家属院住,六个子女先后结婚成家,姊妹几个的孩子从出生到进幼儿园,都享受到了父母居住地得天独厚的方便条件 。承担接送孩子的任务,母亲一直忙碌应接不暇。新一代孩子的照看、入园、上小学乃至上中学,都是陆续在父母亲家里中转过度,这些看似轻松,其实是父母身上背负的一种责任。</p><p class="ql-block">母亲回忆,感觉一生中最为清静开心时光,是退休后原单位安排组织的外出旅游。以前家庭贫穷以及上班没有时间,母亲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旅游更是一种奢望的事情 。</p> <p class="ql-block">应该感谢的是母亲单位,每隔一两年就组织退休人员旅游,使母亲能够有机会外出度假观光。</p><p class="ql-block">她先后去了北京、武汉、重庆、西安等大城市,饱览大好河山、欣赏都市风光,并且留下了一些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平日里母亲陪伴着父亲一起买菜,到小区公园里散步锻炼。辛苦一辈子的老人晚年生活幸福,难得有这么多时间轻松休闲。</p><p class="ql-block">一到星期天,父母总是喜欢孩子们回来团聚,中午饭菜更是那么丰盛香甜。若是遇到了节假日,全家人聚齐的时候,一向十分节俭的父母,就会早早起床,到菜市场购买肉食、蔬菜 。回来后忙里忙外,烹饪制作美味佳肴,准备好午餐 。有时一桌不够就立马添人添菜,保证吃得开心,玩的痛快 。一家人谈心叙旧拉家长,推杯换盏,在愉快的气氛里慢慢用餐,品味父母的关爱。</p><p class="ql-block">期盼子女们常回家看看,一直是父母晚年生活的心愿,大团圆的盛况一直留在心间。</p><p class="ql-block">母亲说: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是他们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乐天随缘 。要坦然接受生命中的黯淡与荣光,妥帖安放在昨日里。当生命开始褪去浮华,走过半生终于懂得平凡才是圆满。知世故而不世故,见过世态炎凉,依然内心向暖,才能赢得精神上的圣洁和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唐•梦郊《游子吟》诗里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想起母亲往事,在心灵里就会油然生起对母亲既感恩又深怀愧疚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就会在灵魂深处发现,儿女对母亲的那么点儿孝心,即使再多,也不过像寸草一样微不足道。而母亲对儿女的养育抚爱之恩,则像三春的太阳光一样难以估量!</p><p class="ql-block">儿女对母亲的恩情,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报答,母爱恩德之深广且浩瀚似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