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感知、操作等身体力行的方法去感知探索大自然,帮助幼儿探索学习。</p> <p class="ql-block"> 九月,雨后的阳光格外炽热,户外活动时间,我带着小朋友们来到树荫下的大型建构区域,让他们分组玩搭积木,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看着孩子们或认真拼搭、或讨论构思的场景,我正陶醉在其中,突然一阵尖叫声窜进耳朵:</p><p class="ql-block"> “强老师,我刚刚发现了一只有壳的蜗牛和一只没有壳的蜗牛!”妞妞大喊着朝我跑来,说着就拉起我的手朝她所说的蜗牛走去,不一会儿,闻声而来的小伙伴将小蜗牛围个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 “在哪里?在哪里?脱壳的蜗牛在哪里?”孩子们好奇地问着。</p><p class="ql-block"> “看,它就在那里趴着,还在爬行呢!”妞妞用手指着说:“这是我刚才在这里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哇!真的是一只脱了壳的小蜗牛。”</p><p class="ql-block"> “它是出来玩的吗?”</p><p class="ql-block"> “它可能也怕热,从壳里钻出来风凉风凉吧。”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着,猜想着。</p> <p class="ql-block"> 正在孩子们各抒己见时,诺诺给出了异议:“不对,你们说的都不对,这是一只鼻涕虫,它不是脱了壳的蜗牛。”</p><p class="ql-block"> “这是蜗牛,你看它也有触角,他的身体也是软软的。”元宝坚持着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有触角也不是蜗牛,它没有蜗牛壳。”磊磊争辩着。</p><p class="ql-block"> “是蜗牛。”“不是蜗牛。”孩子们中间出现了两个声音,他们此时的兴趣点就聚集在妞妞发现的这个小家伙身上,它到底是蜗牛还是鼻涕虫呢?我也不太确定,决定引导孩子们自己找出答案。</p> <p class="ql-block"> 我走过去说:“孩子们,刚才我听到了你们双方的争论,我觉得都有道理哟,可这个小家伙到底是鼻涕虫还是脱了壳的“蜗牛”呢?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好好观察观察,你们认为呢?”</p><p class="ql-block"> “那我们就带着这只没有壳的“蜗牛”去网上搜一下吧!”元宝赞同着提议。</p><p class="ql-block"> “好!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边说边拍手,别提有多激动了。于是我们将蜗牛送回树下,找来一个透明容器将那只没有壳的“蜗牛”带回了教室。</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回到活动室坐好,等待老师一块探寻那只无壳“蜗牛”的秘密。通过和幼儿一同在一体机上观看纪录片,可可小朋友也从他带来的动物世界这本书中找到了这只没有壳的“蜗牛”,我们在观察、分享中慢慢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小家伙是一只鼻涕虫,学名蛞蝓。</p> 蜗牛和鼻涕虫的二三事 <p class="ql-block"> 知道了没有壳的“蜗牛”原来是鼻涕虫,于是我们再通过听故事以及看视频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了蜗牛的样子、习性等。孩子们知道了蛞蝓和蜗牛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是近亲的关系,都属于害虫,并且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它们都是有着4只触角的,而且身体上面也有粘液,喜欢吃一些叶子,也喜欢比较潮湿的环境。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最怕阳光直射。</p> 蜗牛的家族 <p class="ql-block"> 最后,孩子们通过观看绘本故事,深入了解了蜗牛家族更多的趣事。</p> 再见“蜗牛” <p class="ql-block"> 看着孩子们脸上灿烂的微笑,我知道他们早已忘记双方的争论。他们在探索的路上,争着争着就合二为一,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找答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小朋友们画笔下的蜗牛和鼻涕虫吧!🤗</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问题千千万,作为教师我们要耐心地、仔细地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会引导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点燃孩子们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其收获更多的成功经验,这些远比直接给予的答案更为深刻,更具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辑:强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审核:孔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