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师优课,“细思极恐”——数学组名师优课赏析第一期

褚凤杰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欢迎来到“名师优课赏析”。让我们走进名师,感受名师的课堂艺术和教学智慧,共赏、共享、共议,一起交流。 我是数学组2021年秋第一期优课推荐人褚凤杰。</p> <p class="ql-block">本期推荐的是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数据影响决策》。 </p><p class="ql-block">张齐华老师,被孩子们誉为“数学王子”,让数学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超越数学,超越自我。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张齐华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一直致力于数学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人民教育》《小学教学》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进行专题报道;参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张齐华老师执教《数据影响决策》一课,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带领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经验即决策”--“数据辅助决策”--“数据即决策”过程,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反思中,学生思维越来越缜密,考虑问题越来全面。 这节课始终围绕着现实性的“要想在距离600米的AB两个小区之间的街道上,建一个超市应如何选址”的问题,随着两小区人数的不断变化,他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分析数据,随着数据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选择,把课堂引向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课堂里: </p><p class="ql-block">老师提问一:超市建在哪里好?多数学生想当然凭感觉地回答:建在正中间。这是典型的“经验即决策”,老师第一次启发:有问题吗?这是“于无疑处生疑”学生回答:先做一个调查,哪边人多就靠哪边建。有理有据,有朦朦胧胧的数据意识了,老师补充:A小区人数2018人,B小区人数3950人。 </p><p class="ql-block"> 老师提问二:加上了数据,你觉得建在哪里好?学生回答:偏向B小区那边,因为那边人多。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2018≈2千,3950≈4千,两倍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 老师提问三:现在你觉得超市建在哪里好?学生回答:按照人数的比例建。</p> <p class="ql-block"> 老师提问四:刚才有同学说“人多未必买的就多”,现在你觉得超市建在哪里好?老师补充:A小区2018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1000人,B小区3950人中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500人。学生回答:偏向A小区这边,因为这边爱逛超市的人多。 </p><p class="ql-block">老师提问五:刚才有同学提出:老年人人数虽多,但是他们往往图便宜,或者只逛不买,同学们关注到了消费能力问题。我补充一下:A小区2018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1000人,每人消费20元;B小区3950人中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500人,每人消费200元。1000x20=2万,500x200=10万。现在你的超市,“飞”到哪里好?学生回答:偏向B小区这边,因为这边实际消费能力强。 </p><p class="ql-block">老师提问六:虽然A小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每次只消费20元,但是他们平均每天去4次;B小区有爱逛超市的老年人每次消费却高达200元,但是他们平均每周只去1次。每天去4次和每周去1次!现在你的超市,飞到哪里好?</p> <p class="ql-block">回顾一下:刚开始,张齐华老师提供了一个现实性问题,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一个方案,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逐渐发现自己设想的比较片面,考虑得不够周到,从一开始想当然--想到调查小区人数--再到有效人数--再到消费频率--最后到实际购买力。完整地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思维得以提升。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认知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长期实践反复思考才能得出更加合乎实际、更加接近本质的认识。 </p> <p class="ql-block">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老师的课堂,用心聆听。课后欢迎您的分享。</p>

小区

老师

超市

学生

张齐华

名师

数学

老年人

提问

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