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书分享会第四期</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冲河镇中心学校教师共读书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100个建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读书分享会</b></p><p class="ql-block"> 近日 ,在冲小班主任微信群内,学校部分领导和班主任教师针对近一个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进行微信群内读书感悟分享。</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读书感悟内容,希望您能耐心读读,相信您一定会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b>胡志民校长:</b></p><p class="ql-block"> 双减之一就是减掉学生的课业负担,用时间堆积出来的成绩并不代表学生的真实能力,确实减掉学生负担破除教育内卷实属不易,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家长和学校还需观念转变。</p> <p class="ql-block"> <b>满俊岩校长:</b></p><p class="ql-block"> 《给教师的建议》第60条建议中写到:“我们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要感到困难了。”</p><p class="ql-block"> 联系教学实际,我们经常能发现有些孩子,阅读能力差,导致理解能力差,遇到解决问题往往认栽。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再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p><p class="ql-block">分析一下原因:很多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这些都与习惯有关。习惯就是对成功产生持续影响的力量,而习惯是由重复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应该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能力的培养。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更感到困难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提倡学生阅读,教师先行!</p> <p class="ql-block"><b>赵丽丽老师:</b>摘抄: 留不同层次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使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p><p class="ql-block">感悟:目前双减政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作业分层正是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分层次作业,梯度式的进行,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关于语文作业我建议教师们要带领孩子躬身实践,在做中学。我的设想:一二年级班主任能领着孩子到学校植物园去观察树叶,然后让他们用简单语言描绘一下,最好能画通过图画画出来。这是培养孩子与自然产生链接,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老师们可以利用下课时间,晚饭后也行。</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四年级教师组织学生用花盆种植蔬菜,花种子等(例如毛葱,大蒜了),然后写观察日记。</p><p class="ql-block"> 五六年级教师组织学生周六周日做饭做菜,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做完饭菜拍好照片,再写一篇文章,教孩子学会使用电脑手机编辑习作内容,写自己的私密日记。我们目前的双减正是应该大力提倡创新作业,让孩子们真正在实践中寻求真理。</p> <p class="ql-block"><b>郭丽丽老师:</b></p><p class="ql-block"> 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也暗示了老师要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面对这一政策,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较大收益呢?“思考知识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读到这句话,我顿然醒悟,我找到了这一部分学生作业完成的慢的根本原因。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不透彻,做题时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课堂改革下,我们要在课上激发学生脑力思考的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双减下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不会减少,难度也不会降低,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是平等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是我们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学生带着知识来找老师,尽可能地激发每一个学生思考的欲望!“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在学生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就有错误。”所以课堂上我们要严格规范学生的书写,不犯错误才能保证课下作业的正确率。</p> <p class="ql-block"><b>薛也老师:</b></p><p class="ql-block">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二</p><p class="ql-block">感悟:孩子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的操作体验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因为相信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常常会遇到教师的设计上或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给予的氛围是鼓励的,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教师们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p> <p class="ql-block"><b>董玉臣老师</b>:</p><p class="ql-block">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65条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p><p class="ql-block">感悟:读完这条建议,给我的触动很深,老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时,老教师都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解题方法和公式,自已感觉这方法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教给孩子之后效果也很好,但我们也会发现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当时理解的也很好,做题也能做对,但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再做这样题型又不会了。说明这些孩子没有通过自已的脑力劳动来获取这些知识,所以孩子印象不够深刻,不久就会遗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孩子在分析某种现象时在多大程度上积极地表现了智慧的努力,不仅决定着知识的深度,而且决定着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要抑制孩子独立的脑力劳动,反而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的脑力劳动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b>张秀玲老师:</b></p><p class="ql-block">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之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p><p class="ql-block">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这一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一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但是每个老师手里都有那么几招,这些办法适用于课堂教学。因为疫情,孩子们现在是线上学习,集中孩子们线上学习的注意力就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难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一致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态度,我在线上教学这段时间,我在每一节下课之前都要留下一个比较难的题,或者一个隐藏在下一节课里的小知识点,一个小谜题,用这些办法来引起孩子下一节课儿的兴趣,去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学习探索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b>许秀梅老师</b>:</p><p class="ql-block">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的第12条:怎样使检查家庭作业可以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检查家庭课业的种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它出现在课堂学习提问的时候。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我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在积极思考,真的就是只有可能会被提问到的那几个孩子在想,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很苦恼。</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条建议,我豁然开朗。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一一“让检查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这句话,它让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我让大家都进行自学,让其中的某一个人当小老师到前面来为大家讲解这部分内容。我只是从旁辅助。遇到讲错的地方帮助纠正一下。这样实行了几节课以后,我发现教学效率大大增强。孩子们都在进行思考。有的地方看不懂,他们也会在小组中进行交流,问问别人,怕老师叫到他,他讲不出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这条建议,让我真切地体味到教学无小事,每个教学瞬间都应该被重视,每个孩子的思想都应该在学习时动起来。我们每个从教者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这样我们希冀的高效的课堂才能来到。</p> <p class="ql-block"><b>赵会敏老师:</b></p><p class="ql-block">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第75条教师要保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要想建立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我们的教师务必付出真诚的、真心的爱。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更加高尚。这种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赢得学生的依靠,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p> <p class="ql-block"><b>王慧老师:</b></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一本教师工作指南,作者的许多观点都实用于我们的教学,如第23条,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就很实用。</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的一个教学案例,分享给大家。我们农村学校里,哪个班级都有“困难”学生,我班的杨雨是一个留守儿童,和奶奶生活,她平时很少说话,也没什么爱好,上课呆呆地坐,什么也不会。在“给教师100条建议”中“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的启发下,我开始特殊培养她的阅读兴趣,最开始我找一些故事性强的连环画小册子给她看,有时间还提个简单的问题让她答,渐渐的她爱上了阅读,随之她对学习也有了兴趣……</p><p class="ql-block">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无穷,《给教师100条建议》就是一本值得每一名教师读的好书。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宝贵的,我们在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而这些困惑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不防细细咀嚼书中的每一条,都能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找到响应的座位,且能答疑解惑,所以在于我,它就是一本教师工作指南,是我工作宝典。</p> <p class="ql-block"><b>朱文艳老师:</b></p><p class="ql-block"><b> </b>“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这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16条,读了这条不禁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教一年级时,一个女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69分,平时学习就很吃力,经过辅导效果也不明显。我很着急,一年级就这样,以后可怎么办。后来正巧她爸来班级看她,当时一方面我觉得孩子没教会,愧对家长,另一方面希望家长督促孩子努努力,成绩再提高一些。我对她爸说:“你看你家孩子这次数学考试考了60多分,”我话还没说完,而她爸当时的表现令我刮目相看,他笑着对孩子说:“哎呀,姑娘,你比爸强多了 ,爸上学的时候考试都没及格”。听了他爸的话,我心里很震撼,教育有很多种方法,鼓励让人最容易接受,即使成绩没有太大提高,但孩子的心理一定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健全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鼓励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p> <p class="ql-block"><b>赵志红老师:</b></p><p class="ql-block"> 读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100条建议》的36条,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想到教学中的直观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它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数学中的立体图形,没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公式的算理。直观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图形,还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推算出它的性质乃至实用性。</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所阐述的“直观”简单的认识,也可以说只是字面的理解,我觉得作者的“直观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p> <p class="ql-block"> <b>刘金萍老师:</b></p><p class="ql-block"> 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从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 <b>周建军老师:</b></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建议——动手和智慧。 </p><p class="ql-block"> 感悟:投身教育事业的我们,曾几何时,有过这样的困惑,课堂上的每分每秒我们都在不知疲倦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耐心的为他们讲解,本以为会获得相应的回报,可是事与愿违,取得的成绩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百思终得其解,学生听到老师讲授的内容,只是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了印象,并没有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课堂上忽略了学生动手练习的过程,因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只有在动手练习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练中有所学,在学中有所得,在得中有所悟。使学生不但知教师所然,还要亲身体验教师的所以然。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b>杨金香老师:</b></p><p class="ql-block">读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100条建议》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些知识需要深刻理解因果联系,当然也还需要识记。不需背诵,而是按照逻辑本身,就能把关于规律性的概念保持在记忆里,而且,记住它们也是很自然的事。正像他能够记住空气中的氧气经过阳光的作用会在植物的叶子里变成有机质一样。所有这些都是不需背诵就能保持在记忆里的,只要深刻地理解和思考清楚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够了。但是,有些知识点单靠理解是不够的,这里还需进行专门的工作--即背熟。</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一条才懂得:有些知识是需要深入理解,是不需要背诵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总是让学生背诵,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学生会背诵不一定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这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因而就变得大为轻松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做班主任的,不要总以永远有做不完的题为借口,剥夺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因为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 的确是学有所获。从中受益。</p> <p class="ql-block"><b>姜春梅老师:</b></p><p class="ql-block">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17条教给学生观察。</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的途径。从观察中可以汲取知识,而且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观察是智慧的源泉。理解和识记的越多,观察所起得作用就越大,教师要交给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交给他们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感悟:我认为观察在学生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是学好知识的基础。有了很好的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现规律等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离不开观察,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教学中应多创设观察的情境,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比如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外到内等等,观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边观察边思考。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从而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p> <p class="ql-block"><b>王维艳老师</b>:</p><p class="ql-block"> 读《给教师100条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后进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后进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再做检讨,然后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和后进生之间的距离,如何对待后进生呢,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提出了建议,读后有所感悟:</p><p class="ql-block">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教育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一尘不染尘埃的博大的爱,怀着满腔爱,我们不放弃,决不放弃,让我们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是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