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号称“鱼米之乡”的无锡县,其实在五十年代还是很穷的,教育极不发达,学校设施极其简陋,请看一九五五年,我初中毕业时,与几位同学合影的老照片便可知道了,旧布衣旧布鞋,下排左边第一个剃和尚头的就是我,为什么剃和尚头呢?还不是理发间隔时间可以长一点,省点钱嘛!</p> <p class="ql-block"> 1952年,我才十三岁,老家镇上没有中学,我考入离家七里地的私立无锡立人初级中学。开学了,我们几个小老乡就相约去学校,因为都住校,所以每个人都背了个大铺盖,拎了个大网袋,网袋里装满了脸盆等生活用品,家长是不送的。背不动了,就在路旁的水车棚里歇歇,然后再背起铺盖走。一路上有说有笑,到校时,一看两肩都被绳子勒出了两道紫紫的血印子。</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冬天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离家返校,刚走了两里路,忽然天上纷纷扬扬的飘下一场大雪来,一会儿,田野里一片白茫茫的。我穿的是布棉鞋,到校又没有鞋子换,如果走到学校,棉鞋湿了怎么办?总不能穿着湿鞋子去上课呀。于是,我马上脱下鞋子,赤着脚在雪地里走到学校,然后把冻得麻木的脚伸到温水里泡泡,隔会儿,两脚才慢慢地暖和起来。</p> <p class="ql-block"> 学校那时的餐厅设在草房里,每当开饭哨声一响,餐厅里只听到一片“叮当”的碗筷声。吃得快的,三大碗饭早就下肚了,我是吃得慢的,只能吃到两碗,再想添点,饭桶里已没有饭了。老师是另开两桌,有荤有素,等到最后一位老师离开餐桌后,总有几位同学去抢老师吃剩下的大肥肉、鱼骨头、乃至汤汁一类的“美味佳肴”,迟去一步的,那就只有“望菜兴叹”了。</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操场边有个洗澡间,洗澡间里没有浴池,更没有莲蓬头,只有一只生铁做的大浴锅,一次能容纳七、八个人,大家一批批轮流着洗,都很自觉,尽管不用肥皂,但迟去洗的,水也就很脏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学校在胡埭镇上,但没有电灯,上晚自习用汽油灯照明,几十个人坐在教室里上晚自习,教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汽油灯发出细小的“嗤嗤”的声音。大家学习都很用功,照片上的人,以后就有三个考上了大学。</p> <p class="ql-block"> 谁不知道现在的无锡乡镇才是真正有名的富地方呢!我就读的那所初级中学,早就发展成为设备完善的公办中学了。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现在上初中,那我就不必跑到七里外的胡埭去上了,因为我们镇上早就办起了中学,至于现在学校的设施在学生们的吃、穿、住、行嘛,用不到我多讲,请你随便到各个学校转转,你还能找到我们这些穷学生的“穷影子”吗?</p><p class="ql-block"><br></p>